长江口湿地沉积物生物标志物特征及其碳库来源指示意义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sdliu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岸带湿地有巨大的碳埋藏潜力,其面积仅占海洋总面积的0.5%,却贡献了全球海洋沉积物碳埋藏量的50%~71%。在各海岸带生态系统中,不同沉积区域本地源和外源输入有机碳贡献比例差异较大,这些不同来源的有机碳具有不同的化学结构特性和与沉积物颗粒间的不同结构关系,导致沉积物碳库的含量和稳定性不同。因此,探究河口潮间带有机碳来源及降解机制对于评估海岸带区域碳汇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而长江口地区潮间带受到海水和河流的共同影响,沉积物有机碳来源更为复杂。基于此,本研究以长江口潮间带湿地为主要研究区域,通过空间布点和季节采样,结合沉积物典型生物标志物的组分和含量特征,以及木质素酚单体稳定同位素数据,量化了长江河口湿地有机碳陆源、本地源和海源的比例,探讨有机碳的埋藏和降解方式,更加准确辨识了长江口潮间带湿地碳库贡献来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长江口潮间带表层沉积物正构烷烃含量(n-ΣAlk)平均7.348±5.927μg/g,沿长江冲淡水方向自内陆至河口地区大致呈降低趋势。短链部分具有明显的偶碳优势,长链部分具有明显的奇碳优势,结合碳优势指数(CPI)、平均碳链长度(ACL)、海陆比(TAR)、1/Pmar-aq和烷烃指数(AI)等指标,沉积物有机碳为陆源高等植物与海源混合输入,其中以陆源为主。表层沉积物木质素酚类含量Λ8平均6.04±1.73mg/100mg OC,是影响区域内有机碳含量的重要因素,春季含量最高,夏季最低。S/V和C/V表明研究区域内木质素主要来源于被子草本植物,混合少量被子木本植物。(Ad/Al)v、(Ad/Al)s、P/(V+S)等结果表明,木质素在表层已存在较为广泛的降解,且存在季节性变化,夏季与秋季降解以新鲜植物输入为主,降解程度显著低于冬季与春季。通过基于蒙特卡洛模拟的三端元混合模型进一步判定表层沉积物有机碳来源,陆地颗粒物来源贡献为55.0%±13.4%,海洋浮游生物源38.8%±13.7%,本地植物源5.7%±2.2%。本地植物源输入在表层沉积物中占比较小,长江径流所携带的颗粒物输入对陆源贡献较大,已存在一定程度的降解,海源输入比例的高值位于受到海水潮汐冲刷影响较大的长江口北岸。结合木质素酚类单体同位素数据,长江口湿地植物源有机碳中C3植物来源贡献比例为81.7%±8.1%,C4植物来源贡献比例为18.2%±8.1%。由长江径流输送的有机碳来源以被子植物草本组织为主,存在少量被子植物木本组织。在本地植被生物量较大的区域,有机碳多为本地植被的输入。在来源于长江径流输入的木质素中,有部分经过了较长时间的搬运和沉积,降解程度较高。其中来源于被子植物木质素相对较为新鲜,来源于草本组织的有机碳可能只经过了短距离的搬运或来自本地植被内源输入。正构烷烃和木质素在沉积物有机碳埋藏中相对较为稳定。n-ΣAlk在表层较低,一般在10~25cm处有高值。随着沉积物深度的增加,短链部分奇偶性降低,微生物活动以及脂肪酸还原过程变弱,成熟度增加。TAR、ACL、1/Pmar-aq、AI等指标表明,陆源有机碳相对较为稳定,草本组织输入的有机碳较为新鲜,相对更易分解。来自陆源植被的木质素酚类含量随深度的增加大体呈现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具有较明显内源植物输入特征。随着埋藏时间的推移,主要以微生物活动分解木质素为主,木质素含量有所下降。(Ad/Al)v、(Ad/Al)s、P/(V+S)、3,5-Bd/V等指标变化显示,随埋藏深度的增加,存在一定的降解趋势,但总体程度不高。基于三端元混合模型计算,在垂向上大体表现为海源贡献先减小后略增大,由于陆源有机碳本身具有相对较高的稳定性和成熟度,贡献比例变化不大,本地源有机碳贡献比例较小,在10-15cm处由于植被残体、根系等分解转化为有机碳,贡献比例有较为显著的上升。综合来看,长江口湿地的有机碳库以陆源输入为主(平均55.0%±13.4%),一是以长江为主的河流从中上游携带大量泥沙在河口处推积,形成河口湿地有机碳的主要组成部分;二是受潮汐的影响,在口门以及河口北岸地区,海洋来源(平均38.8%±13.7%)也为表层沉积物贡献了部分有机碳;三是湿地植被产生有机碳的内源输入,作为湿地沉积物有机碳的补充来源(平均5.7%±2.2%)。对于长江河口湿地的埋藏特征,陆源输入贡献较大,且在输入初期已存在广泛的降解,随着在河口湿地的沉积埋藏,存在一定的降解趋势。
其他文献
物理科学思维这一核心素养要素对培养人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是当前学者和一线教师研究的热点话题。所以探寻能够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教学模式,从而推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非常有必要。而论证式教学就是让学生经历类似科学家的论证过程,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本质,并促进思维发展的教学方式[1]。在化学和生物学科方面,已经有相关研究证实论证式教学,但在物理这门科学课程的核心学科中,相关实证研究
学位
为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职业教育已从规模扩大转向内涵式发展,注重课程和教学的改革,实现“零距离”就业。教材建设在课程改革中有着重要位置,课程理念要在现实教学中得到落实,高质量教材是教学质量的基础保证。项目课程是我国职业教育大力推崇的新型教学理念,项目教学逐渐在中职学校教学实践中得以应用,项目化教材是顺利开展项目教学活动的基础。项目化教材开发研究能落实项目课程理念,还能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教材质量。通
学位
新课程要求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科学思维作为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通过物理知识学习之后对事物关系正确认识的重要品格。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值得我们去进一步探讨。本文首先在系统上对知识图谱以及科学思维的概念内涵进行了梳理,分析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主要方式以及知识图谱在教学中的应用形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利用知识图谱培养学生的科学思
学位
二零一七年,全国新版《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颁布,昭示着中国新一轮物理课程改革的完成。新版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目标是将传统三维课程目标相融合、升华成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培养。教材是课程标准得以实施的依托,是课程目标得以实现的载体。近年来信息全球化脚步加快,加之对自己过去三年学习经验的重新审视和反思,深深意识到了借鉴学习多种版本教材的重要意义。教材的对比研究将有助于学习中外各个版本教材优秀的编写经验,
学位
高中阶段是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该阶段学到的知识会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对高中生进行德育教育有其必要性。受到高考考试制度的影响,应试教育盛行,导致重智轻德,这与重视德育教育的要求是相悖的。在此背景下,国家重申德育的重要性,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求充分发挥各学科的育人优势,形成协同育人、综合育人的格局。如何将德育融入高中地理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这是值得研究
学位
在国家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作为21世纪初对课堂教学影响最大的现代教育技术之一,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国内外得到了推广和普及。但有关数据显示,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研究少之又少。以希沃白板为例,结合教学案例找到其可应用于地理学科的独特功能,分析其应用于初中地理教学的备课优势与授课优势。通过教师问卷调查与访谈,总结出希沃白板应用于初中地理教学的现状、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希沃白板在地
学位
省属高等师范学校(下称高师)地理师范专业是培养高中地理教师的摇篮,承担着为高中输送合格地理教师的重任。我国于2014年启动的新一轮高考改革(下称新高考)对高中地理教师职业能力提出新要求,由此高中对高师地理师范生培养提出相应需求(下称高中师资需求)。地理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能力现状与高中师资需求相契合,是高师地理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理应达到的目标。评价新高考视角下高师地理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与高中师资需求的契
学位
新一轮地理课程改革的深化阶段以教育部正式颁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为标志,本轮新课改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学科育人价值,昭示了地理学科的时代性与实践性。2019年基于新课程标准的四种版本高中地理教材正式出版并投入教学,即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湖南教育出版社(湘教版)、山东教育出版社(鲁教版)和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图版)。四版本教材由各地区权威专家编
学位
沿海地区是人类活动最集中、最活跃的区域,也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在全球气候变化引起海平面抬升和台风风暴潮频发的背景下,其洪涝风险正在增加。防洪海堤作为上海这个超大城市最重要的安全屏障,可以极大降低洪灾风险。但若发生海堤失效事件(溃堤、漫堤),会导致海水迅速侵入并发生洪涝,对沿海社区和重要基础设施产生巨大影响。防洪海堤长时期不均匀形变会导致堤坝高度降低,进而影响其稳定性与安全性,减弱其防护能
学位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我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已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地理教学如何担负起服务乡村振兴的责任和使命?依据《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教学要“选择联系学生实际、反映时代特征的素材”,要关注学生“是否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响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贯彻落实地理课程改革要求,开展乡村振兴战略相关理论与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