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的影响研究——基于资本流入的角度

来源 :中央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t_8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中国资本市场开放衔枚疾进。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表示“中国将大幅放宽市场准入”;此后,中国人民银行易纲行长就放宽外资准入条件及业务限制进行详细阐述。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方星海在2020年中国国际金融论坛表明,证监会将全力推进资本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以期促进国内外双循环体系的建设。当前我国资本金融账户开放的重点领域在资本和货币市场工具,这其中开放程度最高的是股票市场。一方面,2018年以来,我国资本市场开放政策利好外资引入:我国先后宣布50多条开放措施,包括进一步放宽“陆港通”限额,增加“陆港通”标的股、取消合格境外投资者(QFII)限额等。由此,外资在我国股票市场的持有市值以及比重持续上升;“陆港通”对QFII替代趋势愈加明显;外资持股对行业的偏好有所转移。但另一方面,受中美贸易摩擦、新冠肺炎疫情等影响,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不确定性增加,国际资本市场局势多变,我国企业在吸收外资的同时也承担着国内外双重风险。基于资本市场扩大开放背景下,我国企业发展机会与风险并存的现实背景,本文试图探究以下问题:当前资本市场进一步开放能否缓解企业融资约束、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此外,资本市场开放是否提高了企业的风险水平,能否在诸如新冠肺炎疫情的黑天鹅事件中增加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亦或为企业带来额外风险冲击?进一步地,“陆港通”及QFII两项资本市场开放政策是否存在差异化作用?上述效应在不同产权性质、高新技术行业以及不同开放程度的地区是否存在异质性?以及资本市场开放通过何种机制影响企业微观效应?本文基于规范研究范式,首先以信息不对称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为基石,从理论层面分析了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微观效应作用的两个机制渠道:企业信息质量渠道以及公司治理渠道。在此基础上,本文以2016年至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首先从融资约束的角度检验资本市场开放对上市公司的微观影响,并在融资约束得到缓解的中间作用下,从股权融资成本以及企业风险两个角度进一步检验资本市场开放对上市公司的微观影响。此外,本文检验了资本市场开放对不同产权性质企业、高科技和非高科技企业以及所处对外开放程度不同地区的企业是否存在差异化影响。在此基础上,文本还从信息披露渠道以及公司治理渠道两方面验证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微观层面的影响机制。此外,在检验资本市场对企业风险的部分,本文还采用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外资持股公司的抗风险能力。通过以上研究,本文的主要发现如下:第一,基于融资约束的角度的实证结果表明:(1)资本市场的深化开放有效缓解了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约束,外资持股比例每提高一个单位的标准差,公司融资约束均值下降4.68%。(2)无论是陆港通还是QFII的实施都有效地降低了企业融资约束,但陆港通降低融资约束的效果略小于QFII政策。对于陆港通和QFII效果的差异,本文认为可能是由于陆港通开通时间远晚于QFII政策启动时间,投资者、公司以及市场均存在熟悉政策的时间滞后效应,并且政策的发挥传导至微观层面端也需要时间积累。(3)资本市场深化开放过程中,企业产权、行业特征以及地区差异会分别引起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对企业融资约束的异质性反应。其中,在样本期内(2016年-2020年),外资持股对国有企业、非高科技企业以及地处对外开放程度低的企业的融资约束缓释作用更加明显。此外,陆港通对非高科技上市公司的融资约束缓释作用更大;QFII对高科技企业的融资约束缓释作用更大。针对对外开放程度低的地区,陆港通的融资约束缓释作用大于QFII。这表明,陆港通政策的实施对于解决我国资本市场缺乏活力的主体的融资约束具有显著作用。此外,资本市场的开放在一定程度上切实有效地缓解了本来处于融资约束较强地区的上市公司融资紧张的问题,为我国资本市场注入资本活力。(4)影响渠道分析表明,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政策缓解融资约束的作用在公司信息透明度较低、代理成本较高的公司中效果更强。同时,QFII持股在渠道机制分析中作用胜于陆港通持股。这表明,资本市场开放主要通过提高公司信息披露水平、降低企业代理成本从而提高公司治理水平的渠道降低公司的融资约束。此外,QFII政策因引入时间较长,所以对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更为显著。第二,基于股权融资成本的角度的研究结果显示:(1)资本市场深化开放可以显著降低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成本,外资持股比例每提高一个单位标准差,公司的股权融资成本均值下降1.5%。说明资本市场的开放可以实现降低交易成本的政策预期,从而改善股票市场的运行效率。(2)陆港通在降低股权融资成本的效果方面显著优于QFII。(3)资本市场开放过程中,企业产权、行业特征以及地区差异会分别引起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异质性反应。其中,外资持股(无论是陆港通维度还是总体外资持股维度)对非国有企业、高科技企业以及地处对外开放程度低的企业的股权融资成本降低作用更加明显。(4)影响渠道分析表明,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政策通过提高公司信息透明度、降低公司代理成本从而提高公司治理水平两种途径,减少股权融资成本。此外,在融资约束程度较低的企业中,资本市场对企业股权交易成本的降低作用更显著。第三,基于企业风险的角度的研究结果表明:(1)企业资本账户开放显著提升了上市公司的风险水平,外资持股比例每提高一个单位标准差,则:公司的总体风险均值上升0.35%;公司的系统风险均值提升0.21%;公司的特质风险均值提高0.37%。(2)“陆港通”对于提高企业风险水平有显著作用,而QFII持股没有显著影响。此外,“陆港通”对提高企业系统风险的作用显著强于其提高企业自身特质风险的作用。(3)资本市场开放过程中,企业产权、行业特征以及地区差异会分别引起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对企业的异质性反应。企业产权异质性方面,相较于国有企业,外资持股(无论是“陆港通”维度还是总体外资持股维度)对非国有企业提升风险水平的作用更加明显。其中“陆港通”的实施显著提高了非国有企业的系统风险和整体风险,但对特质风险的促进作用显著水平较低。行业异质性方面,资本市场开放对非高科技行业与高科技行业的总体风险和特质风险几乎没有显著影响。但在系统风险方面,相较于非高科技行业,外资持股显著提高了高科技企业的系统性风险。此外,在提升总体风险和系统风险方面,陆港通的政策影响要显著优于QFII持股的外资持股方式。地区异质性方面,资本市场开放显著提高了对外开放程度高的地区的公司的总体风险水平以及系统风险水平,对提高企业特质风险水平的作用显著性较低。此外,陆港通政策对处于对外开放程度高的省市的上市公司的风险促进作用要比QFII政策显著。(4)影响渠道分析表明,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政策通过提高公司信息透明度的途径提高了企业的总体风险以及特质风险,降低了企业的系统风险。其次,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政策通过降低代理成本从而提高公司治理水平的渠道有效提升了公司的总体风险和系统风险水平,但不能显著通过该渠道提升企业特质风险。该发现在“陆港通”样本中更加显著。(5)虽然外资持股使得企业的风险水平有所上升,但在遇到新型冠状病毒的外生冲击的时候,外资持股的公司面临的风险显著降低,这表明企业引入外资能够在复杂的外部环境中有较强的抵御风险的能力,并且这样的作用无论在“陆港通”政策抑或是QFII政策下都有显著影响。这进一步验证了我国坚持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步伐是正确的。此外,在融资约束严重的企业中,外资持股能够显著提高企业系统性风险,但对企业总体风险和特质风险没有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综合前述研究内容和主要发现,本文的创新点和主要贡献在于:第一,使用更加量化的资本市场开放微观代理变量。本文使用企业“陆股通”以及QFII持股的数据,作为资本市场开放在微观层面的代理变量,更加客观地检验了资本市场开放的微观经济后果。有别于近年国内多数学者使用QFII、2014年“沪港通”试点以及2016年“深港通”试点作为准自然实验,考察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微观效应的影响,本文使用外资持股比例作为资本市场开放在微观层面的代理变量,并将外资持股进一步区分为“陆港通”持股以及QFII\RQFII持股,定量考察资本市场开放的微观效应及政策异质性。从而更加精确地考察资本市场开放与企业融资约束、股权融资成本以及风险水平的关系。第二,拓展了我国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影响的研究区间。以往研究只针对“沪港通”开放这一时间节点展开讨论。2016年后,尤其是2019年及2020年,我国密集推出多项资本市场开放具体举措深化资本市场开放程度,本文在这一背景下重新探究了当前形势下的资本市场开放最新的经济效应,为政府实时跟进政策效果提供最新的实证依据。第三,细化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风险影响的研究。本文将企业风险划分为总体风险、企业系统风险以及企业特质风险三个维度,考察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风险的影响,并结合新型肺炎疫情外生事件探索外资持股企业抵御风险能力。国内已有文献中涉及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风险影响的研究较少,且鲜有文献将风险细分为总体风险、企业系统风险以及企业特质风险三个维度进行差异化研究。本文弥补了上述研究空缺,进一步丰富了国内资本市场开放的研究,提供了中国经验和证据。第四,本文还提供了较强的实践和政策启示。2018年以来,我国资本市场开放进程加快,但国内外局势变幻莫测,国内业界和学界对资本市场开放的影响关注度上升。本文的研究揭示了资本市场开放可以有效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并能促进企业主动提高风险承担意识从而增加盈利收入,同时资本市场开放还能在外部环境突变的情况下有效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这验证了我国“提高资本市场开放水平,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开放精神,为我国进一步扩大资本市场开放提供丰富的实证支持。同时,本文还在如下方面提供了政策启示:(1)针对企业产权、行业特征以及地区差异引起的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对企业微观效应的异质性反应,国内政策应因时因地作出相应调整;(2)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健全投资者保护制度,规范管理层行为,提高市场透明度;(3)有效预防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相关风险,重点关注资本市场开放下非国有企业和高科技企业的系统性风险,防范重大风险的产生。同时对外开放程度高的省市要加强对外资持股企业的风险识别和监测预警措施。
其他文献
汇率变动一直是学术界和决策部门关注的焦点问题。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之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致使国际政治、经济等格局发生巨大变化。世界经济深度衰退,经济全球化遭到破坏,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加剧,放大了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幅度,给我国外贸环境带来了严峻考验。与此同时,我国外贸企业面临越来越多的国际贸易风险,而最常见的是汇率风险。汇率作为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商品交易的中介,当汇率发生变动时,会引起
学位
企业融资困难、信贷配给低效一直是困扰新兴经济体的严峻问题。而中国的特殊国情——国企私企二元经济——为信贷配给这一问题增加了新的困扰。本文从信贷歧视、抵押贷款的角度,探究信贷配给效率的影响因素,以及信贷配给对于企业生产率的影响。本文认为银行作为信贷配给重要的中介,主要受到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政府隐性担保扭曲了银行对于国企贷款风险的判断,这造成了信贷歧视;另一方面,贷款中的抵押品要求降低了银行调查
学位
长期以来,财政和金融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前者是十八届三中全会认定的“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后者一直发挥着基础性的资源配置作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的宏伟目标和“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顶层设计。这就要求财政与金融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更加紧密联系,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讨论如何建立现代财税金融制度的过程中,财政与金融关系就是一个必须厘
学位
近年来不断放缓的经济增长速度预示着我国经济在面临着多方面的严峻形势下,步入了更加注重内涵式发展的新常态阶段。当前,经济发展更注重结构调整与增长方式的改变,增长动力也显现出多元化态势。在这一背景下,以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为目标,有效激发经济增长新动能成为当务之急。为此,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将人力资本服务作为一项产业。考虑到我国正全力推动经济从要素、投资驱动向创新、高科技驱动转变,人力资本作为推动经济
学位
适当的制度是使一个国家走向富有的基本前提。现实地看,作为一种基本经济制度安排,以将资本从拥有剩余资金的家庭或企业转移到缺少资金但可进行高效投资的个人或企业为目的的金融体系被认为是市场经济的核心(或“大脑”),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协调功能。因此,拥有一个运转顺畅的金融体系,将资本导向其最能发挥效用的领域应该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走向富裕的关键一环。在金融影响经济的众多理论分析中,最为关注一点应该是金融(发
学位
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可持续发展,多年来,世界各国都纷纷出台法规、政策来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并将促进能源转型作为重要的能源战略。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下,在《可再生能源法》的有力推动下,中国可再生能源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不断扩大,可再生能源消费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持续上升,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能力也不断提升。在当前中国高度重视节能减排、追求经济可持续发展以
学位
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经济改革和市场自由化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注入活力,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居民收入不平等和性别收入差距问题也日益凸显。计划经济时期,政府制定并推行促进女性就业和性别工资平等的保护政策,劳动力供需不由市场机制调配,收入分配在性别之间较为均等。经济改革的过程中,劳动力市场的市场机制不断完善和健全,企业在用人和生产决策方面逐渐获得更多的自主权。女性劳动年龄人口的就业率和劳动参与率出现显著下
学位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逐步转向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国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将环境治理工作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作出了一系列顶层设计、制度安排和决策部署,推动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局面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在2020年召开的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我国向世界正式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随后,中央进一步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到生态文明建设
学位
随着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深化,为了满足居民和家庭多元化的需求从而提升幸福水平,需要金融市场中各类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支持。个体的人生幸福包含多方面的涵义,其中一个重要部分为金融福祉。相关研究表明有益的金融行为能够提升金融福祉,因此家庭金融行为优化构成了提高个体金融福祉的重要内容。通过金融支持促进家庭良性金融行为决策、有效提高家庭金融福祉是促进金融发展,更是实现整体社会福利的重要政策落脚点。关于
学位
卫生服务作为社会基础保障的一部分,在人们的福利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根据福利经济学和平均主义等相关理论,卫生制度应追求公平的目标,并为提高人们的健康而服务。卫生公平理论一般包括卫生筹资、使用和健康公平,筹资是卫生服务的前提,健康是卫生服务的目的。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卫生体制改革来实现卫生公平的目标,其中保险制度就是其中重要一部分。保险制度为分担个人风险而设立共同责任制,它将通过大数定律保障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