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与建构——“剩女”的媒介话语与形象研究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d200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大龄未婚女性的代名词,“剩女”一直是媒介建构与消费的对象,与此同时,新媒体的开放发展为“剩女”群体的话语表达提供了更多可能。“剩女”徘徊在社会制造的“剩”焦虑中,又被社会所忽视,因此,研究“剩女”的媒介话语具有现实意义。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文本分析等研究方法,以主流网络媒体人民网中的“剩女”报道和网络社区百度“剩女吧”中的帖文为研究对象,详细分析“剩女”的媒体建构话语与自我呈现话语,重点关注这两种媒介话语建构中的冲突与秩序,同时探讨“剩女”群体在新媒体平台的话语表达是否实现性别赋权。
  研究发现,从内容维度来看,新闻媒体的“剩女”报道在新闻体裁、报道主题、形象特征呈现方面具有选择偏向,强化了“被骗可怜者”“光鲜靓丽者”“择偶挑剔者”三种较为极端和负面的“剩女”媒介形象,深入研究发现,媒体报道背后存在“话语形象维度化”“话语导向奇观化”和“话语权精英化”的建构策略。值得注意的是,从时间维度来看,新闻媒体对“剩女”群体的报道表现出“去标签化”倾向,历经了“标签产生”“标签修正”“去标签”三个阶段,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媒体开始站在性别平等的角度为“剩女”正名。新媒体技术改变了大众媒介控制话语的局面,网络社区等社交平台的兴起为“剩女”群体提供了发声的公共空间,她们自发地聚集在一起,自由表达“婚恋归因”“婚恋现实”“婚恋预期”话语,呈现出不同于媒体建构的“理性自知的等待女”“享受单身的新女性”“矛盾迷失的急嫁女”三种主要群体形象。
  新媒体作为一种技术手段为女性自由的话语表达带来了可能,但这并不意味着“剩女”群体真正获得了话语权。一方面,媒体的“剩女”话语深受政治话语与经济话语的影响和制约,另一方面,网络公共空间中的“剩女”依旧缺乏主体意识、舆论话语持续建构对“剩女”的符号暴力,由此引发大龄未婚女性社会认同与自我认知的双重危机,实质上是将现实世界中的性别问题复制到了网络空间。重塑“剩女”媒介形象和女性话语权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女性应坚持在“被建构”之外保持自我意识的觉醒,作为旁观者的社会公众需要提高网络媒介素养和性别平等意识,而新闻媒体的性别报道应该朝着超脱、平衡、公正的方向更加努力,为公众的正确认知建构起真实的“桥梁”。
其他文献
在全球化和信息传播时代,世界各国的相互联结和依赖程度日趋增强,特别是伴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平台等新型媒介的迅猛发展,国家之间的地理区隔逐渐被打破,信息传播和意见流动的边界消融。在全球传播语境下,国家制定和实施对外政策除取决于本国的利益诉求及其对待世界的方式之外,将越来越受到国际舆论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作为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国际舆论体现着国际公众对某种国际事务的融汇情感在内的整体性知觉和评价,
学位
新闻传播领域的“典型人物”,是指在各行业、各领域内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意义的人物。中国典型人物报道诞生于延安时期,数十年来,它在建设社会信仰体系、提升社会凝聚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功能。  论文的绪论部分对选题依据、研究意义、研究方法进行了阐述,对典型、典型人物、典型示范、典型报道等概念进行了界定,并从典型人物(形象)的研究、典型人物报道的研究、《人民画报》的研究三个方面进行
学位
“花儿”是我国西北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民歌,被誉为“西北的民族之魂”,2006年成功申报并成为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宁夏回族的“花儿”又名“山花儿”“干花儿”“野花儿”等,是民众普遍传唱的一种民歌。它把陇山地区古代山歌的某些特征积聚起来,同时又受到其他流派(河湟花儿、洮岷花儿、陕西信天游、伊斯兰教诵经音乐等)的影响,作为承载地方和民族文化的艺术形式,宁夏回族“花儿”本应得到很好的保护和传承,
学位
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如以往任何革命一样,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新兴媒介的蓬勃发展打破了传统媒体对话语权的垄断,但网络的即时性传播方式,使得信息传播越发“碎片化”和“标签化”,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出现偏离,互联网舆论场中也出现越来越多极端的情感表达,具体到中国情境,公众的“情感”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公共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有研究对此已经进行了诸多探讨,但总体来说,大多倾向于对具体类型的情感进
学位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买菜”这样的日常也能依靠网络来实现。而这样的改变并未削弱菜市场在市民心中的地位,反而让更多人去反思这种空间的存在价值。城市传播的研究表明,都市空间也是一种具有研究价值的媒介,交织着各种意义与关系。因此,本文期望从传播学的视角来解读菜市场的空间媒介属性,试图分析其空间构成与传播价值。  本文以参与式观察及深度访谈为主,配合内容分析法,进行经验材料的搜集。行文分为四个部分展开论述
学位
同人文化已经成为青年亚文化场域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是不容忽视的亚文化景观。论文立足于当下的网络传播背景,在媒介化社会语境下,聚焦同人文化这一主题,以“魔道祖师”的同人参与者为经验对象,以同人参与者的文本生产机制和发展现状为主要依据,通过对同人参与者日常生活及群组特质的描摹,关照这一亚文化群体的媒介实践与自我表达,进而关注同人参与者是如何利用各种媒介展开实践,同人在同人参与者心中扮演何种角色,以此深入
论文以《人民日报》建国后的优秀教师人物通讯为研究对象,贯穿以当代我国教育思想的发展脉络,力求在宏阔的社会时代变迁背景中,结合多种详尽科学的分析方式,呈现提炼《人民日报》对于优秀教师形象的建构。论文试图指出,不同历史时期的教师形象建构既折射了主流新闻宣传与社会生活的互动呼应关系,也有着改进我国新闻报道实践模式的反思性价值。  论文回溯了“十七年”期间的相关报道,指出这些优秀教师人物通讯以苦难叙事、实
学位
随着政治、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中国正逐渐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均对中国国家形象予以高度的关注与重视。基于当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风云变幻的现状,中国有必要重视国家形象的塑造,积极主动地表现一个正面的国家形象以回击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一些历史性误解与偏见。在这其中,海外华文媒体分担着一部分对外宣传与塑造中国国家形象的独特职能与作用,研究他们是如何呈现以及呈现了怎样的中国国家形象,对实现“讲
在一个日益媒介化(mediatization)的社会中,政治体系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媒体对政治报道的影响,而且会自我调节以适应传媒的需要。媒介和政治的关系日益紧密,大众对媒介的使用程度越深,他们的政治态度和行为就愈受媒介的影响。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探讨了媒介使用对当代中国新社会阶层政治认同的影响。新社会阶层是伴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出现的新兴中产阶层。改革开放引起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深刻变化,
网络和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我们带来了方便快捷的4G时代,并迎来即将到来的5G时代。在如今成熟的网络技术助推下,新兴的网络应用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大众视野。其中,短视频的崛起无疑给人们日常生活增添了很多精彩瞬间,许多值得回味的瞬间皆可通过短视频的形式进行记录。2018年,vlog作品在网络上井喷出现得到国内的高度关注,被称为“vlog爆发的元年”,这为人们的线上自我呈现又带来了新的契机。Vlog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