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数字习语对比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zsxdcfvgb0987654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语是人类文化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精华,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从整体上讲,习语常常显得既寓意深刻,又韵味隽永,既闪烁着思想智慧的光辉,又折射出语言艺术的光彩。从内容上讲,习语是人类语言中一个特殊的组成部分,是语言的精华,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是人类在长期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各种经验体会的积累和升华。 数字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语言中存在大量与数字相关的习语。这些习语使得英汉两种语言言简意赅,形象生动,表达力强,文化内涵丰富。由于英汉文化的共通性和思维方式的相似性,人们会对同一数字产生相同或相似的联想;但是由于英汉民族在自然环境、社会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及思维方式等方面又存在着差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文化的差异,导致人们对同一数字赋予不同的情感和联想,而不同的数字可能产生相同或相似的联想。 近几十年来对于习语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学者诸如陈文伯、杨自俭、郁福敏等人的关注;《汉英成语词典》(1982),《英汉成语词典》(1993)及《当代英语习语大辞典》(1999)等也相继问世。然而在习语中占重要地位的数字习语以及应对其采用何种翻译策略的研究却寥寥无几,很少有这方面的研究及论著付梓。因此,本文从文化角度出发,对英汉语中数字习语的文化内涵、分类、句法功能、语义特征、修辞功能以及意义和形式进行对比研究,揭示它们之间的异同,并探讨了英汉数字习语的翻译策略,以期引起对英汉数字习语对比及翻译策略更多的关注与思考。 本文首先对英汉数字习语的文化内涵、分类、句法功能、语义特征、修辞功能等方面进行分析对比。经过对比发现,英汉数字习语在这些方面有很多相同之处。英汉数字习语的文化内涵都与民族心理、神化、宗教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英汉数字习语都包括以下类型:定型词组、数字谚语、数字典故和数字俚语,而四字数字成语、数字对联和数字歇后语则为汉语独有。英汉数字习语在句法功能和修辞功能上也有着相似之处,都可以在句中充当名词(或名词短语)、动词(或动词短语)、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和副词(或副词短语)以及用于比喻、委婉和夸张等修辞手法。除此之外,在语义特征上,它们都有语义的完整性和结构的固定性等特征。随后,作者从形式和意义上对比分析了英汉数字习语。经过分析,作者得出英汉数字习语可以包括以下三种类型:形式相同,意义相同;形式不同,意义相同;形式相同,意义不同。最后,作者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论述了文化策略在数字习语翻译中的具体运用。作者认为,只要能够传达原文的意义和效果,就应该采取异化译法;而只有当异化译法不能传达原文意义或会导致误解的情况下,才采用归化译法。为此,作者提出了以下几种翻译策略:直译法,直译加释义法,数字归化法和意译法。通过上述阐述和例证,作者强调数字习语翻译必须深入了解双方的文化;并强调只要切实把握了双语间文化的差异及语用效果,采取相应的策略,就一定会不断提高数字习语的翻译质量。
其他文献
企办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能够发挥学校与所属企业互补的优势,共享的资源,提升学生的社会职业能力,使学生将校园学习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目标的针对性和实
国内外英语教学法研究成果的推广及运用已经极大地促进了我国英语教学事业的发展。然而到目前为止,相关研究仍然发现大学中有相当比例的学生缺乏独立学习英语的自主性和自信心
学位
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1809-1849)是美国十九世纪著名的小说家、评论家和诗人。他在波德莱尔和马拉美的介绍下成为欧洲唯美主义和象征主义文学运动的先驱,却直到二
伊什梅尔·里德(Ishmael Reed,1938-)是美国当代著名的非裔后现代主义作家。他是美国最有才华、最富争议的后现代派作家之一,也是继拉尔夫·埃利森(Ralph Ellison)以来最受评论
外交是处理主权国家之间的事务。作为外交工作的载体,外交语言有着不同于一般语言的特殊之处,其中最大的特征就是模糊手段的运用。外交家们常常运用外交辞令来发表会谈结果、回
学位
我国《煤矿安全规程》规定 :“井下电网必须坚持使用检漏继电器。”因此 ,如何快捷、可靠地维修调试检漏继电器显得尤为重要 China’s “Coal Mine Safety Code” states: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有着久远历史渊源的文化宝库。在这一宝库中,写于公元前6世纪的军事著作孙子兵法无疑是其中一颗特别而炫目的珍珠。本文以目的论为理论基础,在目的
本文首先回顾了中西方诗歌翻译理论的历史并讨论了英诗汉译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困难,从而体现出了英诗汉在理论和实践中的研究所具有的意义。综观中西美学的历史,可以发现翻译与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