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人处乱世,著史以抒心 ——王夫之撰述《读通鉴论》的心路历程

来源 :王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wo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通鉴论》作为王夫之晚年倾尽心血、力疾纂注的史学著作,具备读书笔记的历时性特征,而王夫之撰著论史的过程,也正是将史家的生命经历和情感体验加以表达的历程。王夫之在撰述该书时面临历史与现实的交错撕扯,“君臣节义”和“夷夏大防”是易代现实下其必须面对的精神高标,而历史的“资”与“鉴”不仅向他提供了有关“势”的思索,同样也提供了历史的鉴戒。身怀离君之悔且于“君臣节义”伦理要求上“失语”的王夫之,在与其共情的乱世士人评论中不断置换“君臣”与“华夷”的道义要求,调整“效死”与“引去”的话语空间,在历史与现实间藏痛论史,展现出丰富曲折的心路历程。王夫之对于乱世士人节义仕隐的批评反映出其现实选择中的矛盾。遵循“君臣之义”的王夫之既有“君臣义合”的仕隐标准和进退之道,也强调着忠君效死的要求。然而明清之际士人节义仕隐选择的现实结果即是生死两途,离永历帝而去的王夫之恪守君子之道却失君臣之义,构成终生隐痛。基于此,王夫之在“效死”和“引去”间寻找自己的生存话语。一方面,他深感于身陷党争的经历与明亡教训来明确大臣小臣之别,认为小臣于必不可仕之时即可引去;对乱世士人提出死得其所、直道以行的要求,认为不惮死而可无余憾。另一方面,他又坚持士人应以义事君、以忠为节,国危君孤之际直谏以死亦可无憾;追求死节之“几”,视忠君效死以为尚。王夫之的“华夷”与“君臣”标准在基于“夷夏之防”而产生的乱世士人评论及历史评论之中变动不居。严守的华夷底线令他对乱世士人提出事夷无身的要求,“君臣义合”的仕隐空间与直道以行的生存解释被忠君死义和志士殉夏的高标消耗殆尽。同时在他看来,夷夏“通义”高于君臣“私义”,乱世士人坚守“夷夏之防”却又可不必其忠,或全身而延支裔,或存续华夏礼教以求生。同时,违背君臣之义的窃位行径若符合夷夏“通义”则也被一定程度合理化,而对于存礼乐、备法物的僭伪政权,士人亦不可拒征。在王夫之坚守的“华夷之辨”面前,“君臣节义”步步失守,以人存道的归旨却再度给予怀隐痛而生的王夫之新的生存寄托。然而君臣之义面对夷夏通义并非毫无底线,王夫之拒绝为吴三桂撰诏之举同样经历了是否严守夷夏通义的煎熬,呈现在《读通鉴论》中则是其对于乱世士人进不全节、退不保身的无奈与同情。在效死抑或引去、君臣还是华夷问题上与乱世士人高度共情的王夫之,试图通过深入历史总结规律,来为自己与现世及未来的士人们寻求生存的价值与意义。《读通鉴论》的撰述体现了从历史到史学再由史学到历史再到现实的辩证过程。身处易代现实的王夫之希望借助史学走向历史,总结历史经验并寻求历史借鉴。其以具有发展进化特征的治乱离合论来分析历史发展趋势,依据历史经验得出夷夏分处的主张,希望士人们拥有历史上乱世士人坚守存道的精神。同时,历史理性的全面历史借鉴精神也让王夫之在历史中看到了先老消谢、义利相侵、民族融合的历史现实。伴随着清政权的政治稳固与文化秩序的重建,遗民不世袭的现实让其思索华夏未来是否得有所待。反复之下,王夫之以人存道的生存寄托同其生命一道行至尽头。如此,王夫之在历史与现实、华夷与君臣的反复撕扯下执笔论史,在文字隐微处吐露心迹,拼凑着华夏可待的答案。王夫之撰述《读通鉴论》的心路历程充分展现了“人”这一历史活动主体的重要性与能动性。史家面对历史不仅需要避免将研究对象过度“群体化”与“物化”,考察历史撰述的过程同样需要探讨其“历史诠释”的生命基础和情感表达,呈现以人为中心的历史本位。
其他文献
利用北斗导航卫星信号进行双基地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是一种新的遥感成像手段。与传统遥感卫星相比,北斗导航卫星覆盖范围更广,而且能够进行全天候全天时监测,可以给极地等气候条件较差地区的地面监测提供便利。由于导航卫星不是专门为雷达成像进行设计的,因此该成像结果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成像分辨率,而点扩散函数在成像拓扑结构设计和分析成像分辨率上有重要意义。深入研究点扩散函数及其应用可以进一步拓展这项成像技术的应
学位
报纸
农业社会化服务被赋予衔接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重要使命,其经营成色对我国农业发展产生何种影响是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对农户农业社会化服务购买决策及其影响效应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基于设施蔬菜种植户调研数据,运用内生转换模型对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小农户的提效、增收作用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充足、农地普遍细碎化情况下,经营规模的差异并未显著影响农户获得服务的概率,小农户不会因为经营规模偏小
期刊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为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促进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以“双碳”工作为总牵引,
期刊
学位
银发浪潮汹涌而至,人口老龄化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常态。作为21世纪国际社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框架,积极老龄化于2002年在联合国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上被接受并写进《政治宣言》。老年人全方位的社会参与是积极老龄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国际社会解决人口老龄化的普遍共识。老年人的社会参与符合活动理论的主张,现有研究对老年人的社会参与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但仍旧存在不足和进一步研究的空间。因此,有必要在健康中国
学位
本文以中美早期电影互视下的“主体性建构”与“女体现代性”为主要研究对象,涉及中美之间影像互流的不平衡,从1897年中美电影关系建立到20世纪20、30年代辱华片导致中美电影关系陷入低谷,再到1937年《大地》等中国题材影片全面改观美国人中国印象,推动中美电影进入短暂的蜜月期,中国民族电影主体建构的轨迹从未中断,历经摹仿雏形、主体话语初现、主体建构三个阶段。在此过程中,银幕叠像见证了中国电影主体性的
学位
【研究背景】皮肤屏障能抵御外界理化刺激、防止变应源及病原体等入侵,具有保护皮肤免受外界有害因素的作用,同时具有减少经皮水分丢失(Transepidermal Water Loss,TEWL)、承载触觉感受器及免疫监视等功能。其中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是皮肤屏障的重要结构成分,对维护皮肤屏障正常功能是不可或缺的。皮肤屏障通过多种方式减少TEWL,完成保湿功能。
学位
初中生物教学目标在于帮助学生进一步探查生物世界的奥秘,使学生了解人与自然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在“双减”背景下,如何构建更符合“双减”理念和学生成长需求的生物课堂,是每位初中生物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体验式教学更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真正以学生为主体来深化生物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学生综合发展。为发挥生物学科育人价值,亦为探索全新的生物教学路径,文章针对体
期刊
扎克斯·穆达(Zakes Mda)是南非著名的黑人戏剧家和小说家,被誉为“南非的新声音”。在承袭南非英语文学批判现实的这一创作方向的同时,穆达不自觉地顺应了新时期南非文坛“重新发现平凡”的创作指向。他摈弃了主流作家的精英叙事传统,转向边缘性的民间世界,以民俗文化为表现方式,开拓出另一种话语空间来寄托自己作为知识分子的理想和良知。所以,他的小说从内容到形式都透露着民俗文化的影响。在小说中,穆达不仅以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