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轨滚动接触疲劳裂纹萌生与磨耗实验研究

来源 :同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bl60558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钢轨表面的滚动接触疲劳裂纹和磨耗是影响钢轨寿命和运营安全的主要伤损。车轮在钢轨表面滚动时会在钢轨表面产生较大的应力应变,在循环应力的反复作用下钢轨表面材料发生持续的塑性变形,导致疲劳裂纹萌生和磨耗,钢轨表面材料的磨损则会引起钢轨型面变化,改变轮轨接触状态,影响疲劳裂纹萌生与磨耗发展过程。因此,钢轨滚动接触疲劳裂纹萌生和磨耗是一个同时存在、共同发展、相互影响的连续过程。随着货运列车轴重增大、客运列车速度增加,轮轨相互作用力增大,同时,钢轨硬度和材质相应提高,导致钢轨滚动接触疲劳裂纹与磨耗的共存现象更为突出,成为影响钢轨使用寿命和养护维修成本的重要因素。为了更加准确地预测裂纹萌生寿命及位置,需要在裂纹萌生预测过程中考虑磨耗的影响。现有的钢轨疲劳裂纹萌生-磨耗共存发展预测方法,将轮轨接触下的磨耗累积和疲劳累积同时考虑,以磨耗引起的钢轨廓形变化为改变轮轨接触、进而影响磨耗和疲劳为特征,将疲劳裂纹萌生-磨耗共存发展离散化,提出了疲劳裂纹萌生-磨耗共存发展预测模型。由于钢轨滚动接触疲劳裂纹萌生机理复杂,理论预测也难以表达疲劳裂纹与磨耗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裂纹萌生的寿命还需要界定,因此,滚动接触疲劳裂纹萌生寿命和磨耗的预测需要实验的补充与验证。
  本文在对比分析各种轮轨接触疲劳实验方法优劣性的基础上采用小比例轮轮滚动接触疲劳试验,模拟钢轨疲劳裂纹萌生和磨耗共存发展的过程;同时,建立与小比例轮轮滚动接触疲劳试验相同的有限元模型,采用裂纹萌生-磨耗共存发展预测模型对裂纹萌生与磨耗进行预测分析。将试验结果与裂纹萌生-磨耗共存预测模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实现对疲劳裂纹萌生-磨耗共存发展预测方法的验证与评价。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对比分析了各种试验方法的优劣性,采用小比例试样试验的方法进行轮轮滚动接触疲劳试验,结合现场轮轨接触关系和钢轨表面的疲劳裂纹特征,设计试验方案、试验参数、试样形式以及各项试验参数的采集方法。
  (2)建立典型滚动接触疲劳椭圆形裂纹模型,对试验观测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分析,分析裂纹萌生寿命、位置以及裂纹萌生与磨耗发展之间的关系,提出疲劳裂纹萌生寿命的具体内涵与界定标准。
  (3)考虑了试样接触型面磨耗对材料内应力应变状态的影响,基于试样接触型面特点,将磨耗划分为2个阶段。根据小比例双轮试验建立对应模型分别采用赫兹接触理论与有限元方法进行数值分析。
  (4)根据试样有限元分析结果,采用Archard磨耗预测模型计算试样接触面的磨耗量,假设在试样滚过一个接触斑长度试样的接触状态不发生变化的前提下,可通过叠加一个接触斑内接触点所在纵向长条所有单元格的磨耗量,得到试样接触点的磨耗量。基于临界平面法,考虑试样磨耗引起的型面变化量化单次载荷循环对试样造成的疲劳损伤,根据Miner线性损伤累积准则,计算试样循环过程中的疲劳损伤累积量,预测疲劳裂纹萌生寿命与位置。
  本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完成了小比例双轮试样滚动接触疲劳试验,试验模拟轴重为25t货车与U71Mn钢轨轨头R80圆弧段的接触应力,纵向蠕滑率为0.002,试验过程中检测试样表面裂纹长度、磨耗量、粗糙度等参数。
  (2)给出了疲劳裂纹萌生寿命的定义,以裂纹长度达到0.10mm(100μm)时的载荷作用次数作为试样的裂纹萌生寿命,建立了钢轨材料滚动接触疲劳椭圆形裂纹模型。
  (3)试验状态下试样的磨耗量随载荷作用次数的增加呈线性增加趋势,阶段1的磨耗发展率约为7.55μm/万次,阶段2的磨耗发展率约为6.40μm/万次。
  (4 )试验状态下的裂纹萌生寿命为1.85×105次,相当于通过总重为4.63MGT,裂纹萌生于试样亚表面,距离磨耗后的接触表面深度约为0.034mm,裂纹启裂方向与滚动方向呈30°~60°角。试样接触表面裂纹长度随载荷作用次数增加呈波动发展趋势,且磨耗发展率较大时,裂纹长度发展率较小,磨耗与裂纹发展具有相互竞争的关系。
  (5)基于试样接触型面“分段”迭代的思想,将试样型面的变化考虑到裂纹萌生预测过程中,将赫兹接触理论与有限元方法的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保证了有限元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6)基于有限元分析结果,采用Archard磨耗预测模型预测的阶段1的磨耗发展率约为7.54μm/万次,阶段2的磨耗发展率约为5.81μm/万次。
  (7)基于有限元分析结果,采用疲劳裂纹萌生-磨耗共存预测模型预测裂纹萌生寿命、位置、启裂角度。预测的裂纹萌生寿命为1.11×105次,相当于通过总重为2.78MGT,裂纹萌生于试样亚表面,距离磨耗后的接触表面深度约为0.031mm,裂纹启裂方向与接触表面呈5°~10°角,与滚动方向呈40°~50°角。通过对比疲劳裂纹萌生-磨耗共存预测方法预测结果与双轮试验观测结果以及现场观测分析结果验证了疲劳裂纹萌生-磨耗共存预测模型的可靠性。
其他文献
随着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化管理技术的发展,列车设备逐渐由定期检修的方式转变为状态维修的方式。制动系统承担着列车减速或停止运行的重要职能,其可靠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电空比例(EP)电磁阀作为制动系统的重要部件,在常用制动回路中将电制动信号转化成空气制动压力,其性能优劣直接影响制动系统的安全性。然而,目前对EP阀可靠性的相关研究较少。本文面向实际工程需求,针对EP阀输出制动力异常和泄漏失效的问题,开
学位
我国城市机动车保有量不断增长,而私家车使用率低,车位周转率低,造成了城市空间的浪费。城市空间紧张与私家车空间利用效率低下这一矛盾要求城市必须对小汽车拥有进行限制。另一方面,持驾照人口数量持续增长,数量远高于机动车数量且差距日益明显,部分合理的小汽车出行需求无法得到满足。随着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广泛普及和相关技术突破,汽车分时租赁模式通过分离使用权和所有权,不仅提高了车辆及车位的使用效率,同时满足了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质量的提升,民用航空业得到空前的发展,迎来民用航空快速发展时期。航空旅客选择小汽车往来机场的出行方式比例逐年攀升。当下机场停车设施相关的服务已经无法满足用户的实际使用需求,快速增长的机场停车需求会加剧停车资源供需不平衡的状态。另一方面,机场停车作为大型交通枢纽的配建停车场,是动态交通重要的起点和终点,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动态交通的运行情况。良好的停车场设计
学位
沥青路面设计使用年限一般为15年,在实际应用中通常使用年限在10年以内,在使用一定时间后,其整体性能不能满足路用要求,但作为路用材料仍有很高的利用价值,通过路面再生,可以使其重新满足路用性能要求,既可节省大量材料资源和资金,也可避免环境污染,实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和可持续发展。近年来热再生沥青混合料在公路工程中应用的比例越来越大,通过路面再生,使其重新满足路用性能要求,既可节省大量材料资源和资金,也
将道路环境中可再生能源转换成电能,实现能量回收再利用的主要技术包括光电、热电、磁电以及压电等模式。其中,压电俘能模式因具有不受光照影响、可以全天候保持能量输出、作用频次高、俘能密度大等特点,而受到广泛的关注。当前,国内外尚未有成熟的路面压电俘能技术应用成果,相关研究仍处于实验探索阶段。本文根据现有研究基础和经验,通过室内车辙试验仪和MTS机模拟实际交通荷载特点,进行压电俘能实验,从路用压电俘能元件
伴随城市的不断扩张、小汽车的高速发展以及城市居民的生活条件的不断进步,日益增长的居民出行问题、交通拥堵问题以及环境资源问题,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极为不利。城市轨道交通由于运输距离长、运量高、占用地面交通资源少、对环境友好等特点,被认为是可以缓解这些问题的重要交通系统,因此备受学者们的关注。而如何有效地鼓励更多的人选择轨道交通出行是其中重要的研究问题之一。  近年来,TOD理念在减少小汽车交通量、提
道面抗滑性能是影响飞机着陆安全的重要因素,当道面处于湿滑状态时,飞机着陆滑跑阶段发生冲出跑道事故的风险大大增加。现有研究中,湿滑道面抗滑性能的评价往往只着眼于轮胎-道面这一局部区域在某个时刻与湿滑道面间的相互作用,忽略了全机在完整的着陆滑跑过程中的力学及运动学行为。关于飞机冲出跑道的风险研究则大多基于历史数据的统计或宏观的回归分析,而少有从力学角度出发进行正向计算的研究方法。此外,道面抗滑性能与飞
学位
轨道交通的服务范围会直接影响客流规模与来源,是客流预测的基础。传统上,轨道交通服务范围往往通过调查问卷获得,但是存在耗时长、成本高且采样率低等限制。而手机信令数据有覆盖人群范围广、实时性强、轨迹连续性好等一系列优势,为测度轨道交通服务范围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因此,本文利用手机信令数据探究轨道交通服务范围,希望能为轨道交通线网和站点规划提供支撑,并为未来TOD发展模式提供相关的建议。  首先,本文阐
学位
近年来,随着共享单车的快速发展,中国正在成为全球最大的共享单车市场。共享单车的大规模布设和便利性可以满足出行首末一公里的需要,使城市交通结构更加完善、出行更加环保。但目前共享单车在整个交通结构中定位不清,共享单车与公共交通关系尚未梳理清楚,共享单车与其他交通方式协调发展问题仍待解决。因此定性定量研究共享单车用户的个人特征和出行特征以及共享单车对人们出行的影响至关重要。  本文基于上海市居民出行调查
学位
水泥混凝土路面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广泛应用,各国在结构设计和实际应用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形成了一系列的设计方法、设计规范和指南,用于指导路面结构设计。我国现行水泥路面设计规范在实际使用中还存在一些不足,采用全量状态方程,不能很好考虑交通荷载、温度梯度和路基回弹模量随时间变化对路面结构应力、结构疲劳的影响,难以计算路面板任意时段内的疲劳损伤。鉴于此,采用路面板力学模型,应用有限元方法分析了多种条件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