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纹机织碳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形性耦合一体化设计研究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mzhao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热模压成形(Hot press molding)作为一种高效制造技术,具有加工周期短、适合大规模生产等优点。作为典型的织物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Woven fabric reinforced thermoplastics,WFTRPs),平纹机织碳纤维增强聚丙烯基(Plain woven 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olypropylene,PW-CFRPP)热塑复合材料显示出可回收、易存储、高韧性等优点,并且具备良好的成形性能以及优异的力学性能,通过热模压成形工艺可以快速获得指定形状的轻量化车身零部件。尽管PW-CFRPP具有在汽车车身上广泛应用的潜力,但目前有关PW-CFRPP的热模压制造工艺和结构耐撞性设计方面的研究才刚刚起步,相关的模压成形制造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缺乏有效的缺陷评价指标、可靠的模压本构模型以及高效成形高效优化算法;典型工艺参数和环境因素对PW-CFRPP材料基础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尚不清楚,缺乏适用于PW-CFRPP结构失效预测的失效准则和模型;PW-CFRPP结构耐撞性设计中缺乏考虑多材料多工况多目标的高效优化设计方法,而且尚未考虑工艺效应的影响,成形(形)-性能(性)耦合模型以及一体化优化设计方法还没有建立。本研究旨在围绕上述制约PW-CFRPPs推广应用的关键基础科学问题开展相关研究,分别针对PW-CFRPP的模压成形制造工艺优化设计、工艺参数和环境因素对材料基础力学性能的影响特性及新型失效准则的建立、混合多材料防护结构的优化设计、形性耦合模型的建立以及耦合模型一体化优化设计方法等方面的关键科学问题展开研究,为进一步推动WFTRPs在汽车车身零件上的应用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方法。本文主要开展并完成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研究内容:(1)平纹碳纤维织物(Plain woven carbon fiber fabric,PW-CFF)模压成形性能的全局高效多目标优化设计:首先通过单轴和偏轴拉伸测试获取PW-CFF的基础力学参数,为后续的有限元模型提供可靠的参数支撑,随后通过模压成形实验探究了压边力大小以及铺层方向对PW-CFF的成形性能的影响规律,基于连续介质力学和框架不变原理开发非正交模压本构模型和有限元模型并进行验证,基于验证后的有限元模型深入揭示PW-CFF的成形机制并明确缺陷评价指标,采用全局高效优化算法开展了PW-CFF成形性能多目标优化设计,为形性耦合模型的建立以及耦合模型的一体化优化设计奠定了基础。(2)明确典型工艺参数和环境因素对PW-CFRPP基础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建立PW-CFRPP新型失效准则:首先分别制备三种不同成形压力和三种不同保温条件下的PW-CFRPP层合板,通过单轴拉伸和偏轴拉伸实验获得不同的力学响应指标并结合实验后的试件破坏形貌进行分析;接着在同一种工艺条件下分别制备单轴拉伸和偏轴拉伸试样并对其分别在4种不同环境温度和三种不同加载速率下开展实验,获得力学响应指标并结合试样的破坏形貌进行数据分析;进一步,通过对传统金属胀型实验进行改进,设计一种新型PW-CFRPP胀形试件设计方法并基于此设计开展常温下的胀形实验,结合等效纤维应变和主次应变比指标建立基于成形极限曲线(Forming limit curve,FLC)的新型失效准则,利用有限元技术(Finite element analysis,FEA)将其与最大主应力和最大主应变准则对比验证其可靠性,上述力学性能和失效准则的研究为后续多材料混合防护结构耐撞性能的优化设计及形性一体化模型的建立奠定了基础。(3)碳纤增强聚丙烯/玻纤增强聚丙烯(CFRPP/GFRPP)混合层合板抗低速冲击性能多变量多目标多工况优化设计:首先通过模压工艺分别制备具有三种不同厚度的单一CFRPP和GFRPP低速冲击层合板试样,并通过落锤实验探究三种不同冲击能量对三种不同厚度试样的低速冲击性能影响规律,根据实验结果明确三种不同的变形模式以及两种材料的抗低速冲击性能响应特性;基于连续介质力学和新型FLC失效准则开发两种单一材料的低速冲击本构模型及有限元模型并验证其准确性,利用验证后的有限元模型深入揭示低速冲击过程中材料的破坏响应并对冲击角度、铺层方向和混合方案三种典型的设计变量进行参数分析;基于参数分析的结果,联合田口设计方法、灰度分析方法和均值分析方法开展CFRPP/GFRPP混合结构离散多变量多目标多工况优化设计,为后续的形性耦合模型的建立及耦合模型一体化优化设计做好铺垫。(4)明确工艺过程对结构性能的影响规律,建立形性耦合数值模型并基于耦合模型开展形性一体化优化设计:首先通过热模压成形实验制备具有不同纤维夹角、铺层方向和壁厚的单帽型PW-CFRPP薄壁试件,利用X光扫描断层(X-ray computed tomography,X-ray CT)技术绘制出每一层材料的纤维转角变化等高线云图,深入分析不同工艺过程对非正交PW-CFRPP薄壁试件纤维转角变化的影响规律;接着对具有不同纤维夹角的层合板试件进行单轴拉伸和偏轴拉伸实验探究不同纤维夹角和铺层方向对其力学性能影响的规律;同时对上述单帽型PW-CFRPP薄壁试件开展三点弯曲实验并归纳不同纤维夹角、铺层方向及壁厚对其弯曲响应的影响规律,明确工艺过程对结构性能的影响特性;基于(1)、(2)和(3)部分的研究基础开发形性耦合本构模型及其有限元模型并进行验证,基于验证后的形性耦合有限元模型深入地分析成形过程对纤维转角变化,纤维转角变化对结构性能变化的影响机制,最后基于形性耦合模型结合克里金代理模型和遗传算法开展PW-CFRPP薄壁构件成形-弯曲耦合模型一体化优设计研究。
其他文献
热传导问题是生产技术领域中一种普遍的工程问题。目前分析热传导问题的数值积分方法主要为有限差分法、有限体积法以及有限元法。在这些方法中,对不规则区域的适应性更好的有限元法脱颖而出,由于有限元法在计算刚度矩阵时需要对试函数进行求导并要求试函数至少满足C~0连续,所以计算精度十分依赖单元形状且热流密度的计算精度比温度低一阶。以边界积分方程为基础的双层插值边界面法在保证数值计算精度的前提下,可以极大程度地
基于半导体材料的光催化技术是一种绿色可持续的太阳能转化技术,可吸收转化太阳能并激发出具有强氧化还原能力的光生载流子从而实现污染物的高效去除,因具有低能耗、低成本、反应条件温和及持续性强等优点,在四环素类抗生素污染水体治理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从光催化技术现有局限来看,如何进一步开发低成本高效能的光催化材料依旧是推动光催化污染治理技术走向应用的关键问题。石墨相氮化碳(g-C3N4)作为一种非金属半
二维层状金属硫化合物(LMD)材料由于具有带隙可调和结构可塑等特性,在储能、吸附、催化和光电子学等领域表现出巨大的发展潜能,从而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这些优异的性能与二维LMD材料丰富的结构有着必然的联系。可控制备特定结构的二维LMD纳米材料是二维纳米材料性质探索及应用研究的基础,根据二维LMD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的构效关系,研究二维LMD材料的电子学、催化和光学等性能。因此,本论文通过化学气相沉积(C
基于视觉的同步定位与建图(SLAM,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技术旨在解决未知环境中机器人定位和三维地图感知难题,如何在挑战性场景中确保定位和地图创建的精度与效率,是目前该领域的关键瓶颈问题。本论文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为依托,针对低纹理、低光照、快速抖动等挑战性复杂室内场景做了探索,提出了一系列基于视觉与IMU(Inertial Measuremen
可再生能源发电是当前国际广泛关注、涉及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型的前沿热点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战略价值,是21世纪世界各国实现能源转型战略的关键技术。近年来,以光伏、风电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发电迅速发展,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比重不断上升。由于气候、地理等因素,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主要集中在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造成我国“三北”部分地区电网电力电子化特征明显、网架结构薄弱,可再生能源发
水稻异色颖壳是解析类黄酮生物合成的优良遗传材料,也是实现杂交稻混播制种的有利遗传工具;因此,克隆异色颖壳基因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以具有稳定红颖表型的自然突变体rh4(red hull 4)为对象,分析了rh4的形态学和生理学特点,通过正向遗传学的方法对红色颖壳突变体rh4进行图位克隆,用遗传、生化及生物信息学的手段研究了RH4的生物学功能,明确其参与类黄酮生物合成的作用位点及调控方式,评
本文主要研究了几类分数阶随机微分方程和随机脉冲微分方程解的存在性、可控性和稳定性.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1)1<α<2 阶的Riemann-Liouville型分数阶随机微分方程的解存在与近似可控性;(2)脉冲分数阶微分发展方程解的合理表达式,并将结果应用到一类分数阶脉冲随机泛函微分方程解的存在性和相关控制问题上;(3)非线性分数阶随机脉冲微分方程边值问题极值解的存在性;(4)二阶随机脉冲随机微分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的十余年间,世界范围内极端风险事件频繁发生。从2011年“欧债危机”、2015年中国股市异常波动再到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极端风险事件似乎已经从“百年一遇”转变为“几年一遇”,在日趋常态化的同时,其影响的广度和深度也明显增强。作为诱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因素之一,尾部风险具有极强的破坏性,能够引发市场极端震荡并造成超乎预期的损失。如何对尾部极端风险进行有效度量、防范和化解
随着全球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柴油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相对于汽油机,柴油机具有转矩大、燃油经济性高、未燃碳氢化合物排放低等优点。然而,柴油机由于燃油特性以及点火方式的原因,碳烟颗粒(PM)排放量远高于汽油机。柴油机产生的PM是大气雾霾以及众多呼吸道疾病的诱因之一。为了降低PM排放,许多缸内净化技术被应用,例如电控共轨、进气增压技术等。随着日益严格的排放法规(国VI、欧VI以及TIER2)对PM排放质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必要资源之一。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农业施肥的广泛推广,地表水体甚至地下水体硝酸盐(NO3-)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电化学反硝化技术因其具有效率高、操作简便、应用前景广阔等优点,已成为控制NO3-污染的热门技术。然而电化学还原NO3-的主要产物包括亚硝酸盐(NO2-)、铵根离子(NH4+)以及氮气(N2)。其中,NO2-和NH4+是有毒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