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小说《英国病人》细致入微地描写了被殖民者的遭遇,具有典型的反帝和反殖民主义倾向。本文从后殖民主义的视角对被殖民者的主体性问题进行探索:被殖民者的主体性丧失的原因、结果以及被殖民者的自我主体性复归的途径。殖民者一方面借用殖民教育、科学探索和篡改历史等认知暴力手段来扭曲事实,从而使被殖民者自愿地为其服务。另一方面又通过残酷的殖民统治摧残被殖民者的身心,造成其心理恐惧。外因和内因结合势必导致被殖民者的主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说《英国病人》细致入微地描写了被殖民者的遭遇,具有典型的反帝和反殖民主义倾向。本文从后殖民主义的视角对被殖民者的主体性问题进行探索:被殖民者的主体性丧失的原因、结果以及被殖民者的自我主体性复归的途径。殖民者一方面借用殖民教育、科学探索和篡改历史等认知暴力手段来扭曲事实,从而使被殖民者自愿地为其服务。另一方面又通过残酷的殖民统治摧残被殖民者的身心,造成其心理恐惧。外因和内因结合势必导致被殖民者的主体性丧失,其表现为认知的模糊、言语的缺失、本真文化的抛弃和抵抗能力的丧失。然而自我主体性的丧失并不是永久性的,而是暂时性的。当被殖民者从殖民者那里得到的仅仅是绝望时,他们就会走上一条寻找自我主体性复归的道路。被殖民者开始重新审视帝国主义的本质,并向帝国主义的认知暴力发起了猛攻。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再一次重塑了自我主体形象,最终实现了自我主体性的复归,从而真正成为自由、自主、独立、健全的实体。
其他文献
作为语言迁移研究的新视角,概念迁移假说认为个体在习得一种语言时所获得的概念和概念化模式会对另一语言的使用产生影响。该假说尝试从认知层面探究语言习得中的迁移现象,以进一步探索语际影响产生的原因。 目前,国外在这一理论框架下围绕物体、时间、空间、运动等多个概念域,开展了各种研究,成果丰硕。而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空间和运动概念域,对时间概念域的研究还比较匮乏。且在时间概念域中,介词和连词是涉及英语时间表
激情语(詈语)是人们主要用来表达愤怒或烦恼等情绪的语言形式。以往关于激情语的社会语言学研究已经探讨了其对说话者和社会的影响,而且大多数这些研究都把注意力集中在青少年和母语人士使用激情语的行为上。激情语使用者的态度,即他们如何看待激情语和使用激情语的行为,也会在其使用激情语的选择中发挥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本研究试图探讨在华留学生中的英语非母语人士英语激情语的使用情况。一方面,这项研究可以丰富对英语非
隐喻是一种重要语言现象,备受学者关注。自从韩礼德在《功能语法导论》中提出“语法隐喻”以来,语言学家们便对语法隐喻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及研究。根据语言的元功能,韩礼德将其分为概念语法隐喻和人际语法隐喻。后来,马丁补充且完善了韩礼德的理论,于1992年提出语篇语法隐喻。然而,此次提出并没有引起学者们的大范围研究。 本文以系统功能语法为框架,应用语言的元功能理论以及韩礼德和马丁的语法隐喻理论,对普利策新闻
网络表情符号是人类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来广泛使用在网络交际中的非语言符号,其凭借图像化的直观表现,为网络交际中缺失的情绪、感情等因素加以注解,学术界不乏对网络表情符号的研究,本文从语用的视角出发,从形式和内容上对网络表情符号进行了探讨。本文在对网络表情符号进行基本分类后的基础上,在言语行为理论和语言顺应论的理论框架下,对网络表情符号的语用功能和语用解释作出了分析。本文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两个方面:1)网
反身代词的非照应性是特殊的语法现象,它引起国内外语言学家们的广泛关注,尤其是汉语反身代词“自己”的非照应性。首先,本文指出:古汉语中,“自”具有照应性特征,而“己”具有代词性特征,通过分析现代汉语“自己”的分布情况和使用,它兼具照应性和代词性特征,并且认为“粘着性”是造成其特殊性的原因;其次,指出了管辖与约束理论对“自己”解释存在的不足,本文以句法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语义和语用解释来探讨“自己”的约
近年来,二语习得研究不断发展,英语教学法也在不断改革,显性与隐性教学逐渐成为二语习得的热点问题之一。国内外已有大量研究对这两种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但大多集中于词汇、语法、语用等方面,对于词块的研究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缺乏。因此,本研究选取词块作为目标语言形式探讨了显性和隐性教学方式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词块习得的影响。研究选取了湖南某大学60名会计专业大二的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两个班,一个班
随着经济和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批农民离开自己的家乡以寻求更好的发展。在迁入地主流语言的影响下,外地务工人员及其后代的语言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两代人在语言使用上也有不同特点。本研究以语言接触理论为指导,采用访谈法、观察法和录音记录手段,走访了11户在松桃务工的邵阳家庭,收集了共13小时自然谈话语料,转录和整理出了462条语料。运用GOLDVARB X和EXCEL(2010)软件,分析各种变量如性别
电影,作为吸收其他艺术类型营养综合而成的一门新的艺术,已然成为当今社会中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电影字幕翻译更是作为翻译领域中的一个新兴产业,正受到广大翻译界学者们愈益密切的关注。从研究现状来看,由于其语言格局的特殊性,西方学者在对电影字幕翻译研究方面开展的时间相对较早,最早可以追溯到1950年代末到1960年代初,因此,在翻译理论及翻译策略方面西方国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范和共识。我国在电影字
双关语是语言使用中一个重要的语言现象。本文选取了双关语中幽默双关语作为分析对象,使用顺应关联模式对实际言语交际中幽默双关语的生成与理解机制进行分析。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分析,以求展示说话人与听话人在使用幽默双关语交际时的认知过程。 本文首先简要地讨论了学者们此前对于双关语所作的研究。在这一过程中,作者发现之前的相关研究集中在修辞和语用角度,而从认知角度对于它的分析起步较晚,而且多集中在言语生成阶段,
毫无疑问,安吉拉·卡特是二十世纪后期英国最具独创性的作家之一。在她短暂的人生中,一共出版了9部长篇小说,多个短篇小说,并著有戏剧、儿童书籍、诗歌和文艺评论集等。她的书写风格混合了魔幻写实,哥特式,女性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本文要论述的是卡特的第七部小说《新夏娃的激情》。这是一部以美国内战为背景的反乌托邦小说。小说中,卡特大胆的把玩现存的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两分,呈现给读者一个不同政治、种族、性别团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