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霉菌135生防制剂研制及其对小麦全蚀病防控机理初探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sn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农药大量不合理使用带来的环境、食品安全等问题日益严重,开发安全、高效、低毒的生物农药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从微生物中发现高活性的农药活性物质和先导是新农药创制的关键。链霉菌135菌株(Streptomycessp.135)是陕西省生物农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从青藏高原地区分离的一株具有较高抑菌活性的生防菌,特别是对小麦全蚀病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表现出开发为生防制剂的潜力,但其生防机理还不明确。因此,本研究对135菌株的固体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在此基础上进行生防制剂的研制及其效果评价;同时,对该菌株的抗生物质进行分离鉴定,并较系统的研究其抑菌活性及其对小麦免疫反应与根际微生物的影响,初步解析其对小麦全蚀病的生防机理,以期为该菌株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奠定基础。取得了以下主要结果:
  (1)通过PcaBio测序技术完成了135菌株的全基因组测序,获得了该菌株基因组的完成图。序列总长度为8.9Mb,G+C含量为71.4%。对135菌株基因组抽提完整16srDNA序列并提交于EzBioCloud数据库进行比对,发现与其最相近的种为Streptomyceshuasconensis的同源性98.96%;下载其他所有与其相近的16srDNA序列后运用maximum-likelihood法,maximum-parsimony法和neighbor-joining法进行系统发育树的构建,分析三种进化树,选取相邻簇物种全基因组序列对其进行DNA-DNA杂交与ANI值计算,发现结果dDDH与ANI值远小于阈值(70%与95%)。将Streptomyceshuasconensis的培养特性与135菌株进行比较,两者具有很大差别,表明135菌株可能是链霉菌属中的一个新种。
  运用antiSMASH对135菌株次生代谢产物生物合成能力进行分析。发现该菌株基因组中共有38个基因簇,其中具有Albaflavenone与Ishigamide完整的生物合成基因簇。并对可能产生X-14952B的基因簇进行了分析,发现cluster10可能为合成X-14952B的基因簇。与其他合成大环内酯的基因簇相比可能产生X-14952B的基因簇结构新颖。
  (2)采用单因素法对135菌株的固体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确定135菌株的固体发酵条件为:麸皮:豌豆粉粉1:1作为发酵基质,接种量为2mL/15g基质(108 cfu/mL),离子液添加量为基质质量的80%。以固体发酵产物为母粉,进行可湿性粉剂加工,通过筛选载体助剂等确定了可湿性粉剂的配方::可湿性粉剂配方为母粉70%,硅藻土10%,十二烷基硫酸钠10%,甲基纤维素2%,荧光素钠0.1%。按照国家微生物菌剂相关标准进行测定,135菌株可湿性粉剂室温下活菌含量为22.66×1018cfu/g,pH5.77,悬浮率为80.57%,润湿时间22s,细度<0.178mm大于80%,热储后菌活量19.66×1017cfu/g,水分含量<3%。各项物理指标均达可湿性粉剂的国家标准。可湿性粉剂200倍液对小麦全蚀病的防效达到58.97%。
  (3)以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sclerotiorum)和小麦全蚀病菌(Gaeumannomyces graminsis)为指示菌,采用活性追踪法,利用色谱分离技术对Streptomycessp.135发酵液与菌体中的抑菌活性物质进行分离,并通过波谱分析技术对分离得到的抑菌物质进行结构鉴定。在此基础上,通过皿内试验系统的测定了化合物的抗真菌活性与抗细菌活性。结果显示,发酵液与菌体中的抑菌活性物质均为X-14952B,其表现出较强的抗微生物活性,其中对S.sclerotiorum,Aternariaalternate,Fusariumgraminearum,Botryospuaeriaberengeriana,G.graminsis的EC50分别为0.049、0.2、0.04、0.574和0.6μg/mL;对Pseudomonassyringae,Xanthomonasoryzae,Ralstoniasolanacearum,Bacillussubtilis的最小抑制浓度(MIC)分别为50、25、12.5和6.25μg/mL。同时,采用活体组织法(半叶法)对油菜菌核病进行保护作用和治疗作用的测定。结果显示,X-14952B在0.01μg/mL浓度时对油菜菌核病保护作用的防效为87.01%,高于对照药剂壳寡糖(56.58%)。在0.25,0.1,0.05μg/mL浓度时对油菜菌核的治疗作用的效果分别为64.29%,52.11%,30.19%,其中0.25μg/mL与0.1μg/mL的防效高于对照药剂多菌灵(0.5μg/mL)。
  (4)采用qRT-PCR测定了X-14952B对小麦抗病性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化合物处理后ICS1与PR1.1的转录水平显著提高,表明X-14952B可诱导SA途径的免疫反应,提高小麦的抗病性;。通过高通量测序的方法测定了自然土组,健康土组,小麦全蚀病菌处理组,X-14952B处理组与水杨酸处理组的根际微生物群落变化。结果显示,小麦全蚀病菌处理组与其他处理的微生物群落有很大差别,其中Proteobacteria、Acidobacteria和Azoarcus为主要差别门,Pseudomonassp.与Bacillussp.的丰富明显低于其他处理组;同时通过Bugbase数据库分析发现,小麦全蚀病菌处理组革兰氏阳性菌数量明显上升。健康组中放线菌门与其他组差异较大,表明其可能为维持植物健康的类别,X-14952可以诱导植物招募Bacillussp.来维持自身的健康。
  通过培养组学的方法,使用8种培养基对X-14952B等处理后的小麦根际土微生物进行分离,得到1220个菌株,在此基础上,以油菜菌核病菌与小麦全蚀病菌为指示菌,筛选到357株具有抑菌活性的菌株;根据菌落形态特征将其分为100多组,测定16srDNA序列将其归属到属。采用人工组装微生物组的方式组装高活性菌并测定小麦接种微生物组后小麦全蚀病对小麦苗的侵染变化。结果表明人工合成微生物组对小麦全蚀病的防效达78.94%。
  综上所述,135菌株对小麦全蚀病的防治主要以抗生作用为主,抗生物质为X-14952B。该化合物不仅具有优秀的抑菌活性,而且可诱导小麦的免疫反应,影响小麦根际的微生物群落结构,招募有益微生物,抵御小麦全蚀病菌的危害。
其他文献
生物炭用于土壤改良,因其固有的难降解性而被认为是实现土壤碳封存的有效管理策略。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结构、持水能力和作为全球碳循环的碳汇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研究生物炭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机制对揭示施生物炭对土壤有机碳的物理、化学和生化保护机制,提升土壤质量,发挥土壤肥力,评价施生物炭土壤的固碳潜力,认识农业生态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C3源(种植大豆)暗棕壤施用C4源(玉米
学位
本试验针对东北松嫩平原苏打盐碱地旱作农区,探讨不同耕作方式对苏打盐碱土理化性质的影响。通过田间调查,确定合理的盐碱地肥沃耕层的各项理化性质指标,并通过田间试验,优化组合耕作方式,定向培育盐碱地肥沃耕层理化指标,协调土壤的水、肥、气、热等状况,以期达到适宜的土壤肥力条件,构建肥沃耕层结构,为作物的增产稳产打下坚实的土壤基础,并为盐碱土的改良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主要内容如下:  1.调查分析表
针对我国春玉米生产中肥料不合理施用带来养分低效和环境风险等问题,应用国际新兴的生态集约化管理理念和技术措施,提高春玉米产量和肥料利用率,减少管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并利用DNDC模型模拟预测N2O气体排放。本文以2009年始在吉林省公主岭市开展的春玉米生态集约化管理田间定位试验为基础,研究了生态集约化管理(EI)和农民习惯管理(FP)下不施氮肥处理(N0/3)、三年中二年施氮肥处理(N2/3)和三年
学位
土壤侵蚀是现今社会将要面临的持续性自然灾害,是人们关心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吉林省是我国东北黑土区水力侵蚀的代表之一,同时也是我国的粮食产区,严重的水土流失会直接威胁我国的粮食产量。近年来,保护黑土资源已经受到广大科研工作者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本文以吉林省中部农耕区为研究区域,借助遥感与GIS手段,利用CSLE模型,对土壤侵蚀与防治效应进行分析。采用GIS分析方法和田间试验方法,探索了土壤侵蚀强度与模
学位
磷(P)是作物生长所需的主要营养元素之一,磷素的缺失会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施用磷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磷素的不足,能够提高作物产量、改变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活性,对土壤质量有着深远的影响。施入的磷肥大部分以无效态的形式固定于土壤,过量施磷会导致土壤磷污染。因此,合理施肥、因地制宜找出最佳施磷量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立足于东北春玉米区这个我国重要的玉米生产基地,以典型黑土作为供试土壤,研究不同施磷水平对
学位
盐碱地作为我国重要的耕地后备资源,如何有效地进行盐碱地改良,使其变为可靠的耕地资源,是非常重要的。另一方面随着我国集约化农业的迅速发展,农作物的产量在不断的增加,随之而来农业废弃物的量也在骤增,这些农业残留物中富含氮、磷、钾和有机质,是重要的资源。将农业废弃物还田,可以加强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变废为宝。利用有机物料对盐碱地进行培肥改良,既改良了盐碱地,开发后备耕地资源,又解决了物料污染问题,循
我国大豆需求量大,种植结构矛盾突出,使得大豆生产能力下降,施入外源有机物料是提升土壤肥力,提高大豆生产能力的关键。目前关于长期定位有机培肥对连作大豆的有机碳库特征研究较少,为探明长期连续施用有机物料对土壤固碳及有机培肥的影响,本试验于2010年开展了长期定位试验,选取植物残体和腐熟畜禽粪便两大类有机物料,共设置7个处理,分别为秸秆(CS)、树叶(LE)、牧草(GR),鸡粪(ChM)、牛粪(CM)、
学位
2-氯-6(三氯甲基)吡啶(简称CP)是应用较早的一种硝化抑制剂,合理使用可以提高作物产量,减少氮的淋失,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目前已经得到广泛的推广使用。但由于CP存在易挥发、易光解,特别是应用于高有机质的土壤时,易被土壤有机质吸附而降低有效性等问题,有必要通过开发新剂型的方式提高CP有效性。本文通过模拟实验、培养实验和田间试验,研究了CP在高有机质含量黑土上有效性降低的机理,探索了通过制备CP新剂
作为吉林省西部耕地主要土壤类型,黑钙土潜在肥力高,抵御干旱能力弱,覆膜滴灌是开发其农田生产潜力的最佳途径,为使黑钙土达到增碳培肥效果,优质有机物料投入必不可少。不同种类有机物料对于土壤培肥效果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对于有机物料缺乏的黑钙土区寻求最适宜培肥的物料种类至关重要。本研究以黑钙土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固化秸秆颗粒(Ps)、玉米秸秆粉末(Pr)、腐熟羊粪(M)和黄腐酸(BFA)为供试有机物料种类,采
学位
环境污染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障碍之一,它不仅破坏了自然环境的结构与平衡,而且严重影响了人类的健康,因此环境污染研究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近年来,由于工业"三废"所引起的重金属污染和酸沉降已严重的破坏了地区的生态平衡.该文以辽宁省葫芦岛锌厂周围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S和重金属Cd、Pb、Cu、Zn五种污染元素的含量、污染状况;有效S与土壤化学性质的关系;重金属Cd、Pb、Cu、Zn五种形态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