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滑坡泥流运动对工程桩基的冲击作用研究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wardl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能源工业迅速发展,但仍旧面临资源紧缺的问题,因此大力开发海洋资源是历史的必然。目前海洋资源的探采逐渐从浅水区向深水区发展,而海底滑坡作为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直接威胁海底多种工程构筑物的稳定性,如钻井平台、光缆等设施。在海底滑坡对构筑物影响方面,国内外目前大多以海底管线为主要研究对象。随着海洋工程建设规模的不断壮大,桩基础因其良好的抗弯能力、较高的单桩承载力及相对容易的成桩工艺,在海上风电、跨海大桥、深水码头等重大涉海工程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因此,研究海底滑坡对工程结构物的冲击作用规律迫在眉睫。为此,本论文针对海底滑坡毁坏海洋工程桩基的现象,研究海底滑坡泥流运动对工程桩基的冲击作用,力争揭示其作用机理,达到提高海洋工程桩基础结构因海底滑坡冲击的能力。研究成果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典型海洋滑坡实例基础上,论文运用工程地质综合分析方法,研究海底滑坡赋存地质环境特征及其效应;通过旋转流变试验研究海底滑坡泥流的不排水剪切强度和表观粘度与剪切速率的相关性,揭示海底滑坡土体的流变特性,提出适合典型滑坡场区土体的不排水剪切强度模型。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手段,研究特定条件下海底滑坡泥流运动规律,以及滑坡泥流运动对工程桩基的冲击作用规律;再通过改变初始泥流分布和桩基结构布置型式,研究泥流运动冲击下工程桩基的受力机制,并探讨保证工程桩基安全的结构设计要求。论文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1)海底滑坡及其赋存地质环境特征分析:海底滑坡多发育在海洋火山岛周围、开放大陆架、海底峡谷及港湾中;多由碎屑物质组成,规模较大,平面呈马蹄形,面积达十几万平方公里;平均坡度在5°-40°之间,由滑坡后部至滑坡前缘逐渐变缓,具有滑坡陡壁、滑塌谷、滑坡台阶等形态特征。海底滑坡形成条件是充足的物源、一定的坡度和一定的触发因素三个方面,其中,物源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和斜坡几何形态特征是海底滑坡的内在影响因素,而外在触发因素主要有地震作用、海平面升降作用、构造作用等。滑坡中后部或发育前期的变形破坏模式以崩流和碎屑流为主,滑坡中前部或发育后期的变形破坏模式以泥流和浊流为主。这为后文模型试验设计提供了依据和思路。(2)海底滑坡泥流(土)体的流变特性研究:通过旋转流变试验,考虑滑坡体运动过程中含水量变化和颗粒层析等,结合Herschel-Bulkley(简称H-B)模型拟合确定了剪切强度与剪切速率的经验关系式,建立了适合近海海底滑坡土体的流变模型,并利用数值模拟和室内试验技术对其进行验证。(3)海底滑坡泥流运动规律:泥流运动主要受到坡度和粘度的影响。对于泥流流速来说,一方面,泥流流速随着坡度增大而增大;另一方面,在低浓度时候,随着黏土含量增加,减少了固相颗粒间的摩擦碰撞,泥流流速增加。在高浓度时,较大的粘度使泥流流动性变差,泥流运动速度减小。其次,对于滑动距离及厚度来说,无论是哪种坡度,泥流粘度是停留原地未经运动的泥流量的主要影响因素。随泥流粘度的增加,停留在原地的泥流厚度变得更大;随着坡度增大,初始驱动力更大,泥流运动的体量和速度更大,对桩基的冲击力也更大,同时,运动走的泥流量和停留原地的泥流量的差异更加明显;第三,在泥流前锋到达桩基之前,泥流速度逐渐增大,于接触桩基瞬间达到最大值;由于桩基的阻拦作用,泥流在桩基处的爬高位置急剧上升;在桩基的阻拦作用下,泥流在桩前汇聚并形成滑动过程中最大厚层,其后泥流速度逐渐减小;在桩基背侧能看到明显的旋涡。(4)海底滑坡泥流运动对工程桩基的冲击作用规律:泥流运动对工程桩基的冲击作用主要受泥流粘度和流速影响;冲击力随泥流粘度增大呈非线性减小,大致与流速平方呈正比;流速对冲击作用的影响更显著。受到泥浆冲击作用后桩身弯矩迅速增长,并在水土交界面达到最大。在桩后有一个泥浆绕流形成的漩涡,使得桩后压强减小。桩前后的压强差增大对桩的冲击力有进一步的叠加效应。拟合得到了桩基阻力系数与非牛顿流体雷诺数之间的简单计算公式,基于此公式可计算不同雷诺数下的桩基阻力,为海洋工程桩基设计提供参考。(5)海底滑坡泥流运动冲击下工程桩基的受力机制:初始泥流高度越大,泥流冲击瞬间的流速越大,泥流在桩基处的爬高位置上升越高,桩基所受的冲击力越大;当泥流接触桩基的瞬间桩基受到的冲击力达到最大值;其后由于绕流作用及桩背侧的旋涡效应,且随着泥流速度的减小,桩基受力逐渐减小。后排桩在泥流流速、泥流爬高位置上升及冲击力方面与前排桩基本规律一致,只是由于在不断冲击过程中能量逐渐消散,后排桩在泥流流速、泥流爬高位置上升及冲击力的数值上小于前排桩。前排桩沿桩高方向泥流速度逐渐增大达到峰值,其后再逐渐减小。由于泥流底部的粘滞作用泥流速度有一个先减小后增大的现象。(6)探讨了保障工程桩基安全的结构设计要求:海底滑坡泥流粘度对工程桩基压力有明显的影响,在勘察阶段,可根据海底土质的粘稠度适当改变桩基强度;桩基水土界面处需要增大强度;可以按照压力分布特点设计分布式的桩基刚度;群桩和单桩的竖向分布特征相同,但受到多根桩阻隔,桩受到的最大压力沿流动方向逐渐较小,但实际无法预测冲击方向,设计中仍要按最大的受力布置同样刚度。
其他文献
原生高砷地下水引起的健康灾难是世界性的环境地质问题,其造成的地方性砷中毒直接威胁人体健康。砷甲基化过程作为地下水系统中砷的地球化学循环中的重要一环,将毒性更高的无机砷转化为毒性低的甲基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砷的环境风险从而减轻对人体的毒害,有望成为调控地下水砷污染问题的有效途径。砷的生物甲基化过程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目前对湿地和水稻田系统中的砷甲基化过程的研究较多。通常认为微生物是砷甲基化过程的
学位
页岩油气等非常规资源目前被视为常规油气资源不断枯竭情况下必不可少的资源。要准确确定非常规页岩油气资源潜力,需要深入了解页岩的有机地球化学性质及其分布。而页岩(烃源岩)的油气资源潜力很大部分取决于总有机碳TOC含量。对有机质最常用的有机地球化学检测方法是岩石热解技术(Rock-Eval)。在本项研究中,利用这项技术对坦桑尼亚东南部曼达瓦盆地的三叠纪-侏罗纪Mihambia,Nondwa和Mbuo三套
学位
土壤被认为是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最主要的储存库。进入土壤中的PAHs经过老化后,会形成不同的赋存状态。现有研究采用连续萃取方法将土壤中PAHs的赋存状态划分为生物可及态(也称可脱附态,主要采用非耗竭式的提取方法进行测定)、稳定吸附态(也称有机溶剂提取态,主要采用耗竭式溶剂萃取方法进行测定)和不可萃取态(也称结合态,主要指代耗竭式溶剂
学位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发生了显生宙以来最大的一次地球生物灭绝事件。其后的早三叠世见证了漫长且曲折的生态复苏过程,环境和气候条件持续波动,并伴随着若干次次级灭绝事件的发生,生态系统在大灭绝之后约800万年的中三叠世安尼期才得以完全复苏。为了厘清二叠纪末大灭绝和早三叠世生态复苏的过程、速率、时限以及进行全球范围内生物环境事件的精确对比,高精度的生物地层时间框架是必不可少的。牙形石在大灭绝中没有发生显著的多
学位
第四纪以来海平面升降频繁,全球沿海地区经历多次海侵-海退事件,受此影响泥质海岸带分布大面积地下咸水,部分区域地下水盐分高于周边海水,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及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已有研究多集中于水盐来源识别及现代海(咸)水入侵过程,对于地下咸(卤)水沉积环境与演化模式并没有形成系统认识,而明晰地下咸(卤)水成因机理,对于掌握咸(卤)水分布和运移规律,进而防控咸水入侵、保护有限淡水资源有重要的理论
学位
地质资料是人类探索地球的认识积累和客观记载,是全社会的公共财富。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积累了海量的地质资料信息,具有潜在的研究和利用价值,应将其作为一项数据资产妥善管理并提供社会和公众获取使用。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地质资料信息管理服务存在“业务协同不足、数据保管分散、信息孤岛困境”等问题,需要推进数字化转型,加强地质资料资源汇聚和集成,促进地质资料信息利用和共享
学位
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温度和降水格局也在发生改变。青藏高原作为世界“第三极”,是响应全球气候变化最复杂、最敏感的区域之一,升温速率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降水也在持续增长。以咸(盐)湖为主的青藏高原湖泊在水量和水质等方面敏感地响应着气候变化,表现出湖泊扩张和盐度降低的趋势。在冰雪融水增加、雨水冲刷、地下水汇入和氮沉降持续增长的影响下,湖泊氮输入日益增加,展现出硝酸盐、有机氮积累的特征。湖泊生境中孕育着
学位
海岸带是陆地与大洋的交界面,由于海洋和陆地之间持续地相互作用,海岸带是地球表面最为活跃的自然区域,也是资源与环境条件最为优越的区域。目前,世界上超过半数的人口居住于海岸带,因而,海岸带在经济、环境、军事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近几十年,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加剧,海岸带地区面临着严峻的自然环境和人地矛盾问题,使得海岸带对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的影响非常敏感。国际上先后成立了海岸带海陆相互作用国际
学位
砷(As)是一种天然存在的有毒准金属,大同盆地是中国原始高砷地下水的典型分布区,该地区砷的迁移转化与微生物活动直接或间接触发的氧化还原反应密切相关。地下水系统中广泛存在的金属还原菌可利用铁(氢)氧化物作为厌氧呼吸的末端电子受体,而铁(氢)氧化物的还原和溶解会导致As(V)还原为更具流动性的As(III)进入水体中。外源电子穿梭能显著促进微生物细胞外电子转移,从而影响微生物活动介导的As/Fe的迁移
学位
蒙亚啊多金属矿床位于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成矿带东段,是一个以铅锌为主,伴生铜、银、铟、镉等金属的大型多金属矿床(~2Mt Pb+Zn@11 wt.%;40000t Cu@0.2 wt,%;600t Ag@35 g/t;~100t In;2000t Cd)。目前关于该矿床的精细矿物学特征、成矿年代、成矿流体性质及演化、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机理等方面认识尚不完善,制约了我们对矿床成矿作用的总结,阻碍了矿床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