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肉苁蓉(Cistanche deserticola Y. C. Ma)为列当科肉苁蓉属多年生寄生性草本植物,以带鳞片的干燥肉质茎入药,是我国西北干旱地区传统名贵中药材,有补肾壮阳、填精益髓、益精血、润肠通便、延缓衰老等多种功效,为滋补上品,开发应用潜力巨大。近年,由于无节制地采伐,肉苁蓉野生资源濒临灭绝,肉苁蓉已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本实验以人工种植肉苁蓉为研究对象,对其不同部位的特征化学成分、定性定量分析、药理活性及毒性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所示:第一部分文献综述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肉苁蓉药材,对肉苁蓉属植物的资源分布、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第二部分肉苁蓉不同部位特征成分的研究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肉苁蓉的地下肉质茎和地上花序部分的化学成分进行了比对分析,并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为松果菊苷(1)、肉苁蓉苷A(2)、毛蕊花糖苷(3)、2’-乙酰基毛蕊花糖苷(4)、管花苷B(5)和半乳糖醇(6),通过波谱数据鉴定了它们的化学结构。其中化合物1、2、3、6从肉质茎中分离得到,3、4、5、6从花序中分离得到,且3、4、5为首次从肉苁蓉花序中分离得到。1~5均为苯乙醇苷类化合物,通过查阅文献以及对紫外、核磁等波谱数据进行比较,对苯乙醇苷类成分的波谱解析规律进行了总结,并对该类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进行了初步探讨。第三部分肉苁蓉不同部位的定性定量分析建立了肉苁蓉不同部位样品的特征图谱,发现了9个共有峰,指认了其中6个特征指纹峰,应用“中药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软件2004A版”对9个不同部位的特征图谱进行相似度分析,发现肉质茎、轴部和花序相似度较高,而与花(去种)、花序秆和花冠相似度差,说明不同部位之间化合物类型和含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应用UPLC/Q-TOF-MS联用技术对人工种植肉苁蓉肉质茎和花序部位中苯乙醇类成分的组成进行了识别,并推断了6个化合物的裂解途径,探究了苯乙醇苷类成分在UPLC/Q-TOF-MS中的裂解规律。首次运用UPLC-DAD技术建立了肉苁蓉中6种苯乙醇苷类化学成分的定量分析方法,并进一步对肉苁蓉9个不同部位样品进行了含量测定,结果发现不同部位之间有些成分的含量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且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规律。第四部分肉苁蓉不同部位的药理活性及毒性研究探究了肉苁蓉9个不同部位样品的体外抗氧化能力,发现其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各有不同。各部位样品均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且随着提取物浓度的升高其清除能力也相应增强,而不同部位间存在较明显差异。首次借助UPLC-DAD方法在线检测了DPPH自由基清除反应前后肉苁蓉不同部位样品色谱峰的变化。结果发现,反应后各样品中苯乙醇苷类成分的色谱峰信号明显降低甚至完全消失,从而验证了发挥抗氧化作用的物质为苯乙醇苷类化合物。初步研究了肉苁蓉口服急性毒性及缓解运动疲劳作用,发现肉苁蓉提取物毒性很低,并有缓解运动疲劳功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