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帆蚌人工繁育工艺的改良及Vc、Cu<'2+>和Zn<'2+>对其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

来源 :上海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4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0年代后期,国内淡水珍珠蚌的人工繁殖技术获得突破,为淡水育珠生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养殖技术的成熟和养殖规模的扩大,传统的蚌苗人工繁育暴露出诸多问题,如易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占地面积广,成本高,产量不稳定,出苗率低,而且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大,这与当前提倡的“绿色水产”,“生态渔业”概念也是不相适宜的。为此,急需开展三角帆蚌苗种人工繁育工艺改良研究。另外,由于国内适宜淡水珍珠养殖的区域有限,养殖淡水珍珠的水域条件要求非常高,多数养殖场水域超密度、超负荷养殖,造成饵料和营养物质缺乏,生态环境恶化,场地老化,使珠贝摄食不足,体质衰弱,病害较多,育珠贝死亡率高。因此,开展三角帆蚌自身免疫抵抗力的提高及其对病害的免疫防御机制的研究也很有必要。本文主要研究了:三角帆蚌改良工艺的育苗效果、不同体组织中溶菌酶的分布、维生素C及重金属离子Cu2+和Zn2+对三角帆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等。具体结果如下: 1.三角帆蚌人工繁育工艺的改良及效果在传统的蚌苗繁育工艺基础上,对其进行改进和改良,采用室内水泥池微流水方法进行三角帆蚌人工育苗,以体长为15cm左右的黄颡鱼作为宿主鱼,做好关键技术环节的消毒措施。研究结果表明:室内水泥池微流水三角帆蚌人工育苗,小蚌出苗率高,每个小池(1.5m2)可培育的稚蚌密度为3.5~4.0万个/m2,高产者可达4.0~5.0万个/m2;个体生长快,稚蚌培育一个月平均壳长可达1.2cm以上;规格大小均匀,贝壳颜色清爽,体质健壮,质量好。 2.肌肉注射维生素C对三角帆蚌血淋巴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在室内水族箱养殖条件下,研究了在三角帆蚌闭壳肌部位注射不同剂量维生素C对其血淋巴中三种主要抗氧化酶活力随时间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Vc对三角帆蚌血淋巴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3种酶的活性均有显著影响(P
其他文献
2005年4月至2005年12月在室内可控条件下,对鲇进行了不同饥饿时间处理后再投喂的实验。分别将饥饿处理0(对照)、7、14和21d的鲇再恢复喂食,在饱足摄食水平下生长20d。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39-01  当前的教育对学生的考核及评价还是以考分的高低来衡量,分数考得高,很多荣誉接踵而至,落下话就上补课班,看看学校门口的补习班可谓种类繁多,花样翻新。上补习班的同学绝大部分最后都是不喜欢学习,甚至不想放假。在课堂上更不用说了,不配合老师的工作,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搞小动作,不按时完成作业……这样的
金鱼原产于我国,是著名的观赏鱼之一。从遗传物质DNA的角度来分析金鱼的遗传多样性、品种间的遗传差异及亲缘关系对金鱼的种质资源保护和遗传改良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
从合理配置和充分开发利用期刊资源、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为读者提供多种服务以及加强对期刊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等几个方面探讨了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期刊工作.
日本沼虾广泛生活在淡水湖、河、池、沼中,也常出现于低盐度的河口,江苏、上海、福建、广西、广东、湖南、湖北、四川、河北、河南和山东等地均有分布,具有较强的耐盐性。为了充
三角帆蚌是我国主要的淡水育珠蚌,在我国东部、南部及中部有着广泛的分布,关于它的研究涉及了形态学、生态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等领域。随着淡水珍珠养殖业的发展,三角帆蚌
本研究以栉孔扇贝(Chlamysfarreri)为母本、长牡蛎(Crassostreagigas)为父本,分别在电镜和光镜两个水平上对其杂交的受精过程进行了细胞学观察;对杂交胚胎发育过程进行了描述;并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40-02  口语交际是小学语文教师最为棘手的问题之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大胆地、毫无保留地当着大家的面讲出来,特别是语言基础差而又胆小的学生是相当的困难。那么怎么能改变口语交际课堂是少数学生的舞台的这种现状,让大多数学生尤其是性格内向的学生不再是倾听者。下面就如何提高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谈谈粗浅的
本实验室于2005年克隆了黄鳍棘鲷白细胞介素1β,并将推测的成熟肽基因序列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QE30,再转化到大肠杆菌细胞M15中,构建了原核表达系统。在此基础上,本研究继续开展黄
贝类生理能量学的核心问题是阐明能量在生物体内的分配以及与环境因子间的定量关系。本论文研究了在不同的温度、盐度、pH值和饵料浓度等生态因子条件下,青蛤的摄食率、滤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