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英语是一门国际化的语言。随着英语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英语已不可避免的与各国本土文化思维相融合,出现了各种英语变体。除了美国英语,世界上形成了体现许多国家、地区特有的英语表达方式的其它英语变体,例如印度英语,新加坡英语等。中国英语就是英语国际化过程中与中国本土文化和思维互相碰撞交融后的产物,并日益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长久以来,我们过分追求学习所谓的纯正英语,而没有对中国英语这一语言现象的研究给予应有的重视,并且以往对中国英语的研究往往局限于语言现象的描述。因此,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是从语用角度探究中国英语形成的内在机制,从而证明中国英语存在客观性与必然性。本研究选择2013年6月至2014年4月发行的Beijing Review作为研究对象,语料涵盖了体现中国英语特点的词汇,句法和语篇等层面。词汇的选择主要基于是否体现中国特有文化和社会现实,按照词汇所体现的不同文化内容和社会现实进行分类。句法层面上,语料的搜集标准主要基于前人对中国英语句法研究,通过中国英语和标准英语之间举例对比证实并展现Beijing Review里中国英语的句法特点。语篇层面上主要讨论了论说文中中国英语的特点,把Beijing Review中Column专栏里的短文作为分析文本。通过建立小型语料库,对这些短文逐个分析统计,揭示论说文中中国英语的语篇特点。在此基础上,本文利用Verschueren的顺应论提供的语言研究视角,从语言的变异性、协商性、和顺应性出发,结合交际语境下语言使用者所要顺应的物理世界、心理世界和社交世界为考察焦点进行研究,把中国英语在中国语境下的使用看成语言使用者为达到交流目的而不断做出语言选择的结果。研究发现:在词汇层面,中国英语的形成既包括物理世界的顺应又包括社交世界的顺应;在句法、语篇层面上中国英语的形成与语言使用者顺应心理世界和社交世界密不可分。这些发现为中国英语存在的客观性与必然性提供了理据,为将来的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础。本研究从语用的角度对中国英语的成因进行了探讨,深化了我们对中国英语的认识,丰富了世界英语变体研究内容,从而能引起学术界更广泛的关注,确定其在国际上的地位。从现实意义上看,正确认识中国英语,把中国英语应用于外语教学实践有利于提高英语教学效果,应用到外宣翻译实践,能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增强我国在国际社会上的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