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PP1基因不同突变对蛋白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

来源 :广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xubu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和目的]
  TPP1基因位于常染色体11p15,编码563个氨基酸组成的三基肽肽酶1(Tripeptidyl-peptidase1,TPP1)。其蛋白结构域主要包括信号肽(Met1-Cys19)、前片段区(Ser20-Ser180)、催化区域(His197-Pro563),以及连接前片段区与催化区域的连接域(Ser181-Leu196 ),其中催化区域又包括钙离子结合位点(Asp517-Asp543)。TPP1在溶酶体酸性环境中可自动裂解为有活性的TPP1蛋白酶,其能特异地降解寡肽及蛋白质的N-末端并释放出三肽。TPP1基因不同类型的突变可影响TPP1前体蛋白自身加工过程及破坏其蛋白功能域结构,TPP1酶活性明显受损至一定程度可引起神经细胞功能障碍,主要导致晚发婴儿型神经元蜡样质脂褐素沉积症(late infantile neuronal ceroid lipofuscinosis, LINCL),但具体致病机制尚未清楚,主要认为是TPP1基因突变导致TPP1酶活性缺失,造成线粒体ATP合成酶的Subunitc在溶酶体内堆积,产生临床症状。随后还发现TPP1基因突变也可以导致一种罕见的退行性疾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7型(Autosomal Recessive spinocerebellar ataxia 7,SCAR7)。
  LINCL是神经元蜡样质脂褐素沉积症(NCLs)的一种常见类型,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典型临床表现为患儿2-4岁出现癫痫发作,随后出现智力减退、运动及语言发育障碍、共济失调以及视力逐渐减退等症状,通常在儿童中期死亡。SCAR7主要表现为儿童期或者青少年期发病,出现小脑性共济失调、锥体束征、小脑萎缩等临床症状,病情较前,病程可延缓至60岁左右。相比LINCL患者,SCAR7患者也出现共济失调,但未见癫痫发作和视觉减退,且超微结构较少见,偶可见GROD或者指纹条纹,酶活性降低而非丧失。2013年YuSun等研究发现,LINCL患者TPP1酶活性缺失,而SCAR7的TPP1酶活性降低,由此,推测TPP1突变导致酶活性损害的程度与表型相关。不同TPP1基因突变导致的酶活性改变值得研究。不同突变位点导致酶活性缺失的机制是否一致?前期MariuszWalus等已经明确了催化区域中Ser475,Glu272,Asp276,Asp327和Asp360与催化结构相关,参与酶活性催化机制。在TPP1基因的催化区域是否还存在与酶活性相关的其它位点呢?本研究将探讨TPP1不同突变对酶活性功能的影响及可能作用机制,明确突变的致病性。
  [实验方法]
  1、转染TPP1野生型及其蛋白突变体(D276V、S475L、A453D、V216M、V466G和c.1551+1G>A)重组表达质粒到CHO细胞,48h后提取总蛋白进行Westernblot检测TPP1表达和荧光底物法方法分析酶活性。构建YFP融合表达的TPP1野生型及其蛋白突变体重组表达质粒,将带YFP标签的TPP1野生型及其突变体分别与LAMP1-RFP及ER-ECFP转染到CHO细胞,48h后共聚焦显微镜观察TPP1野生型及其蛋白突变体的亚细胞定位。
  [研究结果]
  1、生物信息学预测6个突变位点均高度保守,均有致病性。
  2、酶活性研究发现6个突变体酶活性显著下降,且与野生型间均有明显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各不同位点突变体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3、TPP1蛋白与内参的半定量分析发现:D276V、S475L错义突变体与野生型TPP1蛋白表达量未见明显差异;而V216M、A453D、V466G、c.1551+1G>A突变体总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TPP1野生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未见成熟TPP1蛋白条带。
  4、共聚焦显微镜结果显示:带YFP标签的TPP1野生型与D276V、S475L错义突变体大部分与溶酶体蛋白LAMP1-RFP定位,主要分布在溶酶体;而V216M、A453D、V466G和c.1551+1G>A突变体均较少溶酶体定位,主要滞留在内质网。
  [结论]
  1、所选6个TPP1突变均导致酶活性障碍,结合生物信息学结果和临床表型,证实为致病性突变。
  2、不同位点突变导致酶活性障碍的机制不同。V216M、A453D、V466G、c.1551+1G>A突变体影响前体蛋白的加工和分泌成熟蛋白;而D276V、S475L突变体可能涉及催化机制。
其他文献
目的:无血管化是角膜的主要特征。在感染、外伤及其他原因诱导下,可诱导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形成,引起视力严重损害。新生血管形成机制复杂,许多生长因子和调节因子参与这一过程。本实验通过建立大鼠碱烧伤诱导的角膜新生血管模型,观察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factor(b-FGF)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
缺血性卒中是一类常见于中老年人的严重疾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即使幸存,也大多遗留永久性残疾。它不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还给社会和家庭造成巨大的负担。目前治疗急性脑缺血的措施主要包括早期血供的恢复与缺血神经元的保护治疗。但恢复血液再灌注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治疗措施具有严格的时间窗限制(<3h),病人往往因为各种原因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而超过治疗时间窗再恢复血流,不但不能减轻因缺血造成的神经
学位
第一部分兔VX2肝癌模型的建立及超声影像评价目的:建立兔VX2肝癌模型,探讨该模型的超声影像学表现并进行比较评价,为该模型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开腹直视下穿刺法将VX2瘤组织块种植于20只日本大耳白兔肝左叶,建立兔肝癌模型。分别于接种后2周、4周行彩色多普勒、能量多普勒及超声造影检查,半定量分级法分别比较三种超声对肿瘤血流检测率的敏感性,每次超声检查后随机处死10只荷瘤兔,测量肿瘤的实际大小取
研究目的:1.通过分析脑胶质瘤术后患者动态增强磁敏感加权灌注成像相关灌注指标,探讨3.0T MR灌注成像在鉴别脑胶质瘤术后复发与放射性脑损伤方面的应用价值;2、通过分析脑胶质瘤术后患者1H-MRS代谢物含量的变化,探讨MRS在鉴别脑胶质瘤术后复发与放射性脑损伤方面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胶质瘤患者共41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11例;年龄:14-67岁,平均年龄为40.5岁。需同时
学位
目的:Fahr病又称特发性基底节钙化(idiopathic basal ganglia calcificatio n,IBGC),是一种以基底节及大脑其他部位钙化为特征的神经系统遗传变性疾病。目前已发现五个致病基因SLC20A2,PDGFRB,PDGFB,XPR1ISG15。其中PDGFRB目前在全球仅发现4个突变位点,迄今为止,在中国人群中尚无PDGFRB突变的报道。本研究旨在通过广泛收集中国汉
氧化三甲胺(TMAO)是肠道菌群代谢物,已被证实与心血管疾病、动脉粥样硬化、肥胖、糖尿病、慢性肾病、非酒精性肝脏疾病、阿尔兹海默病,周围动脉疾病、肿瘤等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但与衰老包括脑老化的关系,目前国内外尚无相关文献报道,因此本课题拟通过健康人血浆TMAO水平与增龄的关系以及TMAO干预对小鼠脑老化及其学习记忆等认知功能影响研究,探讨TMAO是否能促进脑老化的进程及其可能机制,为肠道菌
学位
目的:通过检测HIE患儿血清中TGF—β1的浓度,同时以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NBNA)作为判定脑损伤程度的标准,探讨HIE患儿早期血清TGF—β1浓度与脑损伤之间的关系。方法:1、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测定28例不同程度HIE患儿伤后第1、2-3、7天血清TGF—β1的浓度和20例非HIE足月新生儿(对照组)生后第3天血清TGF—β1的浓度。2、在采血前对不同程度HIE患儿和非HIE足
目的: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表现为进行性记忆力减退、痴呆、认知障碍、运动障碍。其特征性病理学改变是神经纤维缠结(neuofibrillary tangie,NFT),大量记忆性神经元数目减少,以及老年斑(seniteplaque,sp)的形成。β淀粉样蛋白(Aβ)是老年斑的主要成分,它的异常沉积是AD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β淀
目的:  应用99mTc-双半胱乙脂(ECD)SPECT脑血流断层显像研究健康成人静息状态和控尿状态下脑血流的差异,定位控尿相关的大脑功能区,为尿失禁相关疾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16名健康志愿者,在静息(即膀胱空虚)状态下进行SPECT脑血流断层显像后,注射速尿,在膀胱呈充盈状态,同等条件下再次显像,由前后两次采集数据相减获得控尿状态图像。采用统计参数图(Statistical
目的:  探讨奥美沙坦(olmesartan)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外源性血管紧张素Ⅱ引发的中枢性升压反应的影响以及与延髓腹外侧头端区(RVLM)血管紧张素Ⅱ 1型(AT1)受体的关系。  方法:  实验大鼠分为SHR对照组(n=20,正常饮水)、奥美沙坦组[n=20,给予奥美沙坦30 mg/(kg·d)]和WKY组(n=20,WKY大鼠,正常饮水)。4周后,三组大鼠腹腔麻醉,开颅定位RV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