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在民族舞蹈教学法课程的实验研究——以模拟课堂情境为例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eattom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族舞蹈教学法是本科舞蹈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其教学目的是为了教育专业的学生通过对教学法课程的学习,能够在掌握民族舞蹈专业基本知识的情况下,较为系统的了解民族舞蹈教学的基本方法、教学手段等教学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则通过对学生实践活动的有效指导,使得教育专业学生提高教学相关基础能力,在今后可尽快适应教师角色,并进行有效教学。情境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法融入民族舞蹈教学法中,通过改变以往教学方式,加深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掌握及实操能力的体验,对于学习者而言,有利于大脑思维的训练创造意识的培养。本文以“情境教学在民族舞蹈教学法课程的实验研究——以模拟课堂情境为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综述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实验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尝试在本科民族舞蹈教学法课程中结合情境教学,期望通过模拟课堂的情境设定,开发教学专业学生各方面能力,改善民族舞蹈教学法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各项智能均衡发展,为民族舞蹈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有效使用提供教学理论参考。本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组成,具体研究如下:绪论部分针对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研究动态、研究方法进行阐述。正文部分由三个章节构成。第一章是对情境教学相关理论概念阐述,主要包括了情境教学的概念界定、情境教学的理论依据。第二章为情境教学的民族舞蹈教学法课程设计,首先是对本次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的选择和调查问卷的相关设计;随后是傣族舞蹈教学法课程教学前端分析,其中包括课程定位、现状分析及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基于上述资料分析设计模拟课堂情境教学方案。第三章,模拟课堂情境教学的实施与效果分析,第一节为模拟课堂情境教学实践,展示了整个教学实践过程;然后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模拟课堂情境教学课后的效果进行分析,探讨教学实验活动效果;第三节,站在三个角度上叙述了模拟课堂情境教学视野下对民族舞蹈教学法的解决问题的意义。结论部分,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总结出课题的研究结论,并提出了启示与建议,进行前景展望。根据教学实验结果,笔者得出以下结论:将模拟课堂情境教学融入课堂对舞蹈教育专业学生具有积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在特定的情境中,设计有针对性地教学活动,整体的教学质量取得显著的成效。在模拟课堂情境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有着丰富的实践意义,使学生在完成专业基础能力的同时,有意识地开发学生其他各方面的能力,使得大脑得到均衡协调地工作,提高学习效率,增加学习兴趣。在教师设计的主题讨论下,引导学生以新的角度、方式思考问题,让学生更富有创新能力和创造意识。
其他文献
近年来我国正处于城市化与商业化高速并行的阶段,城市公共空间盲目的大规模营造,造就了其空间形式、空间活动趋于单一的形象特点,空间的冷漠感与疏离感将公众距之千里,难以使公众在感受与体验中获得场所认同感与归属感。这来源于政府自上而下的管理开发致使的设计师盲从于固有创作模式,以及设计师个人创作意志的强势,忽视了接受主体——公众的不同行为模式与需求。放眼于整个项目实施流程,仅仅关注设计师的创作环节无疑是有的
学位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模型平均因其良好的预测性质备受关注和喜爱。尽管使用单一的模型更为简单易懂,然而面对丢失信息、研究片面、预测风险大等质疑时,单一模型无能为力。模型平均充分考虑了上述的缺陷,通过为不同的候选模型分配合适的权重,建立加权统计模型。众多研究证实,模型平均预测结果远远优于单一模型。因此,通过借鉴前人经验,本文提出改进的MAACM模型平均方法。从权重选择、渐近最优性质等方面进行理论推导和阐述
学位
舞蹈是动态化、视觉化、象征性的艺术形式。它以人的肢体动为媒介,塑造艺术形象。不拘泥于形似,追求神似,讲求内在精神的传递。舞蹈动作语汇是一种瞬时化的印象。他是联结舞蹈演员与观众的纽带,为观众留下综合性的审美意象。笔者基于民族学、舞蹈创作心理学等理论基础,运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实践研究法,就笔者的毕业作品《水会告诉你》从民族舞蹈创作的视角探究舞蹈意象的营造,从情感、品格、动觉和视觉四个维度作出较为详
学位
苏辙《老子解》是宋代著名的《老子》注本,受到后世学者高度重视,对后世老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探讨了苏辙《老子解》的思想内容以及诠释特点,考察了后世学者对《老子解》的评价和引用等情况。在思想内容方面,《老子解》对于《老子》原文中“道”、“有无”和“无为”等概念进行了改造性的诠释。其对“道”的诠释与早期《老子》注本最大的不同,在于不仅注重“常道”,同时对“可道”也有一定的认可,并认为道不再是凌驾
学位
作为我国新疆极具代表性的传统民间舞蹈,萨玛舞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与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但至今尚未在全国舞蹈专业院校的课堂中广泛流传。因此,本文以维吾尔族的萨玛舞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参与观察、访谈、课堂实践等方法,在探讨萨玛舞的文化起源、风格特征以及提取典型性动作的基础上,分析在维吾尔族舞蹈教学实践中萨玛舞所具有的价值,进而探索其在课堂教学
学位
《史话集(Jāmi’al-Tawārī(?))》(以下简称“史话集”)是17世纪哈萨克书面语文献。它在研究中世纪哈萨克历史和语言中占有重要地位。此文献有两个抄本,内容均不完整,但相辅相成,互相补充。《史话集》语言同时拥有克普恰克语、察合台语及哈萨克语的形态特点,因此对该文献语言的研究对我们了解16-17世纪突厥民族语言的特点、发展及演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意义,同时有助于我们认识和了解哈萨克族当时
学位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社会对民族舞蹈教育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学生专业素养与综合能力,培养出适应新时代社会需求的复合型民族舞蹈人才,众多教育研究者开始不断探索与建构新的教学方法。就高校民族舞蹈教学的发展而言,民族舞蹈技术技巧课程的教学价值在逐步提高着,它不仅是体现民族文化与舞蹈审美风格的重要表现手段,更是对民族舞蹈艺术表现的一种升华。因此,笔者围绕民族舞蹈
学位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作为一门“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艺术门类,舞蹈也在经历着巨大变化,移情是舞蹈作品二次创作的一种方式,是舞蹈演员对舞蹈作品本身的塑造与呈现的完善,以舞蹈演员为主体,作品中的形象为客体,作品为媒介,丰富作品的情感,加强作品的感染力和生命力,传递思想,激发观众的共鸣,使舞蹈作品编创的延续和更好的发展,在表演创作的过程中探索“移情”赋予作品的感染力以及作品形象塑造的重要性。笔者通过查阅
学位
面对“测量表征理论”和“测量分析理论”之争,范·弗拉森对“测量表征理论”做出补充和完善,他通过“理论、模型和实验的关系”解释测量是什么、解决测量的理论相关性问题,通过“测量的标准”规避测量表征理论处理“不确定性”时面对的困难。保罗·泰勒重构了“测量分析理论”的实在论根基,将实在论看作一种“实用的理想化”,他反对传统的实在论,却通过“鲁棒性条件”的精神替代传统的实在论精神,进而完成了对实在论的重构。
学位
古往今来,苗鼓在苗族人民的日常生产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在群体生活中,每一个鼓社供奉同一个鼓,他们将鼓作为划分血缘关系的基本组织单位。传说苗族先民们在蚩尤战败后,持续受到频繁且残酷的战争打击,在跋山涉水向西南地区迁徙途中依旧携带苗鼓,他们通过约定俗成的鼓声节奏编辑成信息代码,以此种“鼓语”来击鼓议事、商定军情、找寻居所,苗鼓便成为苗族人民的圣物,苗族鼓舞成为缅怀祖先、祈求神灵眷顾的一种方式,也是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