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民族国家构建的多维研究

来源 :西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niwg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历史上看,民族国家在西欧一隅诞生后,逐渐演变为世界政治版图中最基本和重要的政治单位。由民族国家聚合而成的国际体系仍是当今世界最基本的政治和经济架构。阿富汗,乃至其它绝大多数亚非国家都是被西方殖民者强制性地纳入现代国际体系之中。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西方世界已开始实践超越民族国家的政治共同体。但是,亚非国家仍存在严重的问题,并导致现代化裹足不前。这些问题或多或少都是民族国家的问题。阿富汗是一个部落组织普遍存在,民族和宗教构成复杂,外部干涉频繁的国家,对于其民族国家构建的研究不仅具有很强的现实和借鉴意义,而且还有一定的学理价值。
  本文尝试以社会史作为论述的起点和基础,采用社会史和政治史相互结合的视角,全面阐释阿富汗民族国家构建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在研究方法上,以实证研究为基础,审慎地借鉴人类学、政治学、宗教学等学科的知识体系,以便更加客观和深刻地论述相关问题。
  本文共七部分,导论和结论分别探讨了研究缘起及主要观点。正文由五章构成,主要论述了阿富汗民族国家构建的三个大问题:国家构建、民族构建和外部干涉。三者统一于阿富汗国家与社会的权力博弈。
  前三章探讨阿富汗的国家构建。阿富汗社会由城市、部落组织和伊斯兰教阶层三个领域构成。国家构建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国家权力向部落社会和宗教集团渗透和扩展的过程。因此,第一章详尽论述了阿富汗部落的构成,部落社会的结构、社会制度和社会规范,以及在此基础上归纳部落社会的政治文化特征。
  第二章分阶段论述了阿富汗国家对部落社会政策的演变,以及后者对此的回应。同时,还探讨了阿富汗问题产生后,部落社会在抵抗运动中的角色和地位。本章得出的结论是,部落社会并非原始和落后的代名词,而是一种独特的文明形态。部落政治传统属于长时段的变量,国家构建需要考虑部落社会分权的政治传统,集权并非国家构建的必要条件。
  第三章主要探讨阿富汗社会的另一极——伊斯兰教阶层与国家构建的互动。本章在全面阐述阿富汗宗教集团社会构成的基础上,归纳了政教关系演进的不同模式,以及宗教阶层对于国家构建的回应。此外,还对塔利班早期历史、社会背景、思想和实践进行了新的阐释。本章认为,国家构建面临着如何将宗教阶层纳入国家范畴的问题,世俗化并非国家构建的必要条件。政教关系不能仅限于是国家与特定宗教派别、组织的关系,应当是国家与多元化的宗教阶层的关系。
  第四章以民族构建作为研究的主题,详细论述了阿富汗民族的起源、构成及特征。以此为基础,归纳了阿富汗民族构建的两种模式,并对族际关系的演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社会认同也是社会权力,国家认同的构建需要尊重多元的社会认同,以个体权利的平等掩盖集体权利并不可取。民族构建最终取决于社会交往的强化,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社会和解与和谐互动。
  第五章主要归纳了阿富汗的地缘政治特征,并从历史角度阐述了近代以来英俄和美苏对阿富汗的博弈,以及造成的影响。同时,依据国外解密的档案文献详细梳理了普什图尼斯坦问题的历史演变。在阿富汗近现代史上,外部入侵屡见不鲜,并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这不仅源于客观的国际环境,更是源于阿富汗国家构建的困境。即阿富汗的国家极其虚弱,只有通过借助外力才能实现对社会的控制。这便为外部介入打开了大门。形式上的中立外交并不能破解这一难题。
  总之,本文以国家与社会的权力博弈为轴,以此串联起阿富汗民族国家构建的一系列影响阿富汗历史发展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其他中东国家的政治与社会发展。
其他文献
梁鸿写作的独特性主要是体现为她身份的特殊性。作为农民之女的梁鸿具有鲜活的乡土经验,这是她进入乡土叙事的宝贵精神资源;同时她又是一位接受了现代多元知识谱系的学者,通过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和追问,发现和探究自我与历史和现实的联系。多重身份的交织复合就意味着,梁鸿在进行乡村经验的讲述时会在无意识中进行着动态视角的转换,而这种叙述视角的内在贯通和转化代表着作者的价值判断。农民之女和学者的复合身份,决定了梁鸿写
学位
“津派”小说专指民国时期天津地区的通俗小说创作,它以浓郁的地域特色在中国通俗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是天津城市文化与城市性格的象征。它的产生与发展,与当时天津的社会变迁有紧密的关系,九国租界林立的城市景观加速了城市现代化发展,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通过租界这一缓冲地带得以更好的交融。作家们在继承中国传统小说的基础上,自觉吸纳西方现代小说,使“津派”小说带有中西文化影响的痕迹,在很
学位
理学影响了杨时的文化心态、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及文学创作的风格,所以其诗歌创作主张、诗歌内容和诗歌风格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理学与文学相互影响的特点十分明显。同时,也由于杨时理学家的身份,其诗歌一直被“理学”的锋芒所埋没,令其留下的大量的诗文作品鲜有学者关注,从理学角度去探究的学者更是少之又少。有鉴于此,本文将以《龟山集》中所收录的214首杨时诗歌为研究对象,从宋代诗歌体道明理的创作倾向出发,并从杨时理学
学位
21世纪的鲁迅研究也许正在走向某种重复阐释的困境。而中国史学界于80年代重启的“现代化”历史研究范式,也许能够为鲁迅研究、尤其是鲁迅精神困境的研究提供新的历史视野。“现代化”的历史视野将19世纪以来中国不断引进和发展现代生产方式的过程(包括这一过程所带来的中国社会的整体性变化)正式放入了历史考察;它以反思革命史研究范式的极端化为起点,到当前已经发展为中国史学界的一种被普遍运用的解释体系。鲁迅的精神
学位
本文以贾平凹散文意象为研究对象,兼及意象的修辞性的讨论,阐述这种言说方式本身所蕴含的东方意味。本文赞同前人所说贾平凹散文意象呈现出独特的“审美”以及“文化”特征,也赞同散文意象能够在中国文学史以及作家创作史上作为贾平凹创作流变的独特标记。在此基础之上,本文认为之所以散文意象能够起到诸如此类的功能,是因为贾平凹的散文意象已经形成一种特殊的表意系统,成为了属于贾平凹的独特语言。本文试图把研究的重点放在
学位
1978年出生的徐则臣是“70后”实力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近几年来,徐则臣凭借其扎实的文学功底以及独特的创作风格成为文坛不可忽视的存在。他在深入挖掘生活的过程中不断对人的命运展开追问与反思,寻找能够与世界正确相处的方法,直面人类最艰难最尴尬的处境和内心的隐秘之痛,他的作品体现出了这个时代文学少见的深度和力度。因为徐则臣自身的求学和工作经历与北京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他对这座他身处的城市产生了更深的
学位
环境恶化和性别歧视等社会性问题的日益严峻,任何一个学科都无法回避,在现实语境重压之下,生态女性主义应运而生,1974年法国学者弗朗索瓦·奥博尼首次提出了“生态女性主义”这一术语,用来指向女性问题和生态问题的内在关联。1995年北京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通过的《行动纲领》使女性和生态问题成为了中国学术届关注的热点,为中国生态女性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契机。次年,关春玲发表的《西方生态女性主义研究综述》是国内第
学位
“所有的大人都曾是孩子,但他们中很少有人记得这件事。”未成年人既是当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未来发展的动力源泉。因此对年龄的区分不仅是社会对生理差异变化的度量,也是一种尊重和保障。但随着科技的发展与数据流动的加速,“跨年龄数据收集”这种无视年龄分层,对不同年龄人群采取无差别处理的行为方式,时刻威胁着未成年人的安全。本文以“网络使用中的无差别收集”、“社交媒体内的非年龄标签”以及“智能玩具背后的年
学位
当代大众媒介日益国际化和全球化。在传播研究文献中,媒介对观众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样态。这些关于媒介对受众的影响的研究十分复杂。现在的媒介影响研究已经越来越系统化和科学化。本研究包括四个主要目的:第一,本地和印度电视节目影响斯里兰卡人日常生活方式的程度;第二,印度电视广播控制斯里兰卡电视频道及其节目的程度;第三,电视节目对斯里兰卡民族的跨文化影响是什么;第四,印度电视节目带来的日常生活方式改变中哪些因
学位
始自十九世纪中后期的五次穆斯林移民浪潮和19世纪20世纪之交兴起的黑人伊斯兰运动共同构成了美国穆斯林群体的主要历史源流。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一直偏向西北欧移民的选择性移民政策有所松动以及黑人伊斯兰运动影响达到鼎盛,美国穆斯林群体进入快速增长期,逐渐成为美国多元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美国穆斯林群体整体上并没有引起美国社会和学界的应有关注。9?11事件发生以后,西方穆斯林群体被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