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不可能世界--《辛白林》的非自然叙事策略探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m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有的叙事理论框架中,以明显的不可能或反模仿要素为特征的非自然叙事文本大多根植于后现代作品,而那些后现代之前的非自然叙事文本常常被批评家们忽视甚至边缘化。从另一方面看,尽管莎翁传奇剧《辛白林》偏离了文艺复兴传统戏剧的动作常规,并因此受莎评界诟病,但该剧仍以非自然的故事运思策略构建了引人入胜的或然世界,具有不可忽略的文学类型学意义,由此构成了本研究的选题源起。
  就理论依据而言,目前非自然叙事学已发展成为自认知叙事学以来最激动人心的叙事学研究新范式。以布莱恩·理查森为代表的一派将非自然叙事定义为违反传统现实主义参数或超越自然叙事惯例的反模仿文本。而以扬·阿尔贝为代表的叙事学家则将非自然叙事定义为物理上、逻辑上或人力上不可能的场景或事件,从而为本研究探索《辛白林》艺术世界偏离现实世界框架的投射方式提供了概念内涵,同时为非自然叙事学与传奇剧研究的联姻提供了关联逻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除引言和结语外,本文主体部分共分三章。第一章聚焦剧中特殊的非自然时间范式。在辛白林的期待视野中,奥古斯都统治下的古罗马与早期现代意大利频繁融为一体,罗马人统治时期的英国又与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交相辉映,莎士比亚通过对剧中不同时间王国融合的演绎完成了对詹姆斯一世治下英国社会乱象的暗讽。第二章挖掘该剧非自然空间的范型隐喻,发现莎士比亚试图通过预言家这一角色来跨越现实世界和故事世界之间的空间疆界,以调和理想与现实的情节悖论,同时影射大英帝国的宏伟蓝图。第三章探究《辛白林》的非自然人物塑造策略,涉及波塞摩斯家族的鬼魂、朱庇特主神和预言师等超自然人物。通过被规约化的非自然人物,莎士比亚不仅前置了戏剧主题的演绎,而且达成了现实世界与故事世界的戏剧性和解。
  本研究发现,通过叙事时间、叙事空间及人物塑造的非自然化策略,莎士比亚在《辛白林》中构建了一个不可能的传奇剧世界,同时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情节、思想、体裁上都无比深刻的概念宇宙。其中辛白林王宫和威尔士山洞、英国和罗马乃《辛白林》叙事框架的两组逻辑支点,前者隐喻詹姆士一世代表的英格兰文明与威尔士野地两种不同的象征世界及入世和出世两种相异的精神世界,后者乃藩属国与宗主国43年至410年近四百年权力争夺的缩影—它们既见证了不列颠身份构建的历时谱系及艰难历程,又开辟了传奇剧非自然叙事范式的新篇章,具有不可忽略的先锋意义。
其他文献
现代壮剧是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广西壮剧团成立以来出现的一种脱胎于传统壮剧的新兴壮剧表现形态,它积极地吸纳了壮剧三大分支——北路壮剧、南路壮剧、壮族师公戏的艺术表演特点,并融合了现代化的表现方法,从内容到形式上都让壮剧焕发出新生面貌。有关现代壮剧的研究成果不少,大多集中在剧目以及剧作家具体的创作成果研究上,立足于民族学视野对其审美文化进行研究的成果不多,这给本论文研究留下了较大的空间。现代壮剧所体现的民
学位
东汉顺桓灵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影响了诗歌演进。这段时期,诗歌本身内在的发展规律也对诗歌演进产生影响。本文拟以东汉顺桓灵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为大背景,细读诗歌文本,分析重点作家作品,剖析诗歌创作的内容,探寻诗歌的艺术特征及其演变规律。全文分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绪论部分介绍了论文研究的范围、交代了选题的缘由,通过对研究史进行梳理,提出了论文的创新之处。正文部分,分三章展开。第一
学位
六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分裂动荡的时期,时局的动荡带来了思想观念的异动与断裂,志怪小说萌生于这样的背景下,经历了集中的繁荣期,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个独特样式。六朝志怪小说具有文学与文化的双重属性。六朝志怪小说在搜奇列异的表征下蕴含着浓厚的伦理意味,拥有隐秘的伦理秩序肌理。本文从志怪小说的文本入手,结合历史文化背景,结合伦理学、叙事学等视域考察其中的伦理关系及伦理思想。第一章分析其中不同伦理主体的互动
学位
明清两朝是中国古典诗学的总结和反思的时期,注本是中国古代诗歌传播和研究的重要形式。本论文选取了产生于明末清初的顾宸《辟疆园杜诗注解》为研究对象,将其放置在中国古典诗歌注释学的视角下进行考察,分析该注本的注释过程、注释系统、艺术批评、思想阐发和注释理念,由此探究杜甫诗歌在当时的接受情况,管窥明末清初杜诗学的发展。第一章《辟疆园杜诗注解》的注释过程。结合文献记载,研究注释者顾宸的生平情况,总结了《辟疆
学位
魏晋南北朝节日诗歌的书写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民俗文化,还反映了当时贵族阶层的政治观念、文学观念、美学观念等。不同节日诗歌的书写蕴含了不同的要素,因此需要从不同的维度考察这些节日诗的书写。魏晋南北朝节日诗歌中占据数量优势地位的有上巳诗、七夕诗和重阳诗,因此对于这三类节日诗歌的研究成为重点。这些节日诗各自书写的内容和题材都不一样,写作这些节日诗歌的环境和背景也不一样,对于这些节日诗歌的研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
本文以明诗选本《皇明诗选》为研究中心,从文献学角度论述《皇明诗选》的成书、著录和版本等情况,并根据知人论世的原则,结合时代背景,对编者云间三子(陈子龙、李雯、宋徵舆)的交游及生平经历进行梳理。针对诗歌理论的研究上,通过归纳散见于诗选中的诸多评语,结合三子的其他诗文著作,采用文本分析法解读其内涵,进一步完善云间三子现有的诗论思想研究。本论文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的内容构成:绪论部分,主要评述《皇明诗选》
学位
英语代词所包含信息十分有限,如性、数、格等语法特征,但由于缺乏具体所指,在确定所指的过程中常有歧义现象的出现。代词的歧义消解一直是心理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有研究运用不同方法对英语中的代词回指加工进行探讨,其中包括命名实验、探测词确认实验、自定步速阅读实验、眼动追踪实验、事件相关电位实验等。性别歧义对代词回指消解的影响在过往研究中讨论较多(如,Caramazzaetal.,1977;Stevens
学位
民众受到压抑的动荡社会,常是哥特恐怖文学兴盛之时。比如处于世纪交替时期的维多利亚英国,或令人恐慌的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冷战时期的美国。相似的主题与设定,使两个时期的哥特文学突破了时空界限,从而影响深远。斯蒂芬·金的长篇哥特恐怖小说《闪灵》一经问世便取得商业上的成功,使金跻身为知名恐怖小说作家的行列,更凸显了此类文学经久不衰的影响力。这部现代哥特恐怖小说的创新之处在于它将古典和当代风格合二为一。除了风格
石黑一雄是20世纪著名的日裔英籍移民作家,其小说《长日留痕》获得1989年布克文学奖。学者们对该作品的研究多集中在不可靠叙事、创伤理论、后殖民理论及文化多样性,且大部分研究多以男主人公史蒂芬森为主要研究对象,而对作品中唯一的主要女性人物肯顿小姐这一形象提及不多。本论文将以西蒙德·波伏娃的存在主义女性主义理论为指导,对作品中肯顿小姐的他者性和她不甘心成为绝对他者这两方面进行研究。基于文本细读和文献研
学位
索尔·贝娄是杰出的美国犹太作家之一,曾获诺贝尔文学奖、普利策奖、国家图书奖等。  本文从战后美国的社会状况出发,以扬·阿斯曼的“文化记忆”为理论基础切入索尔·贝娄小说《赛姆勒先生的行星》中的大屠杀记忆,分析解读战后美国社会犹太大屠杀幸存者、幸存者二代以及大屠杀局外人等不同人群对大屠杀不同的关注、接受、利用及其原因,证明战后美国社会大屠杀记忆的不同境遇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不同人群的特定诉求,成为了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