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等离子体耦合微气泡降解水中二氯乙酸的效能及机理研究

来源 :东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qadsc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卤乙酸(Haloacetic acid,HAAs)是一类在羧酸上有一到三个卤素原子替代的化学物质,其主要形成于水和废水的氯消毒过程。在所有HAAs中,二氯乙酸(Dichloroacetic acid)由于其高稳定性、分布广泛、环境毒性和致癌性而成为水处理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二氯乙酸除了在消毒过程中产生,因其是药物、染料、化学品和除草剂的化工制造中间体,也会在上述化学物质的生产过程中产生泄漏和污染。因此,近年来地表水与地下水环境中可以被检出的二氯乙酸也呈现出持续增加的趋势。综上所述,寻找一种高效、实用、环保的技术去除水中二氯乙酸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由于二氯乙酸的稳定性和毒性,传统的处理过程如吸附、过滤、微生物降解等均不能有效地将其去除,而高级氧化技术(Advanced oxidation processes,AOPs)则已经被证实是一种有效去除二氯乙酸的技术。低温等离子体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AOPs,由于其处理时间短、无需外加化学药剂、能量利用率高、环境友好等优点,在环境污染控制和治理中得到了广泛研究。该技术通过在电极间施加电压击穿两个电极之间的气体(氮气、氧气等)从而产生一系列自由基(?OH、HO2??、?O2-、NO2?、NO?等)、紫外线(UV)、超声波、热、电子(e-)和其它活性物质(O3、H2O2等)来协同降解有机污染物。对于气液界面产生的等离子体,气液两相的传质效率是影响低温等离子体反应器性能的关键因素。微气泡具有在液面下的停留时间长、表面带负电、浮力低、气体溶解度高和可以强化自由基生成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并成为了一种强化传质的有效手段。因此,本研究将微气泡技术与低温等离子体相结合,以进一步地强化低温等离子体反应器的性能。
  本论文设计了一种新型的低温离子体耦合微气泡(NTP/MB)的反应器,研究了其对二氯乙酸的降解效能,确定最佳工作参数,研究水基质对于其降解效果的影响,并分析其作用机制及污染物降解路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
  (1)在NTP/MB体系中,明确了最佳工作参数为放电功率22.9W和气体流速30mL min-1,在该条件下放电120min后,初始浓度为400μg L-1的二氯乙酸的降解率可达到76%。同时考察了初始pH和初始电导率对于二氯乙酸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初始pH越高,二氯乙酸的降解率越高;初始电导率越低,二氯乙酸的降解率越高。与单独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和单独微气泡处理相比,NTP/MB技术降解二氯乙酸有明显的协同效应,而且有助于羟基自由基(?OH)的形成。
  (2)在NTP/MB体系中考察了不同离子及实际水基质对于二氯乙酸降解的影响,常见阴离子中Cl-对二氯乙酸的降解表现出促进作用,其余则均对二氯乙酸降解表现出抑制作用,抑制效果依次为:CO32->SO42->H3PO4-;而水中常见的阳离子均对二氯乙酸降解表现出促进作用,其促进效果依次为:Fe2+>Cu2+>Fe3+;在地表水、自来水和地下水的水基质条件下,二氯乙酸的降解率均低于超纯水,但是其总体差距小于14%,表明该技术的水基质适用范围广。
  (3)在NTP/MB体系中考察了原位放电、异位放电、不同气氛和自由基抑制剂对于二氯乙酸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OH、超氧自由基(?O2-)、过氧亚硝酸盐和e-均对于二氯乙酸降解有一定的贡献,其中?OH起主要作用。同时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检测了二氯乙酸的降解过程中生成的中间产物,进而分析了二氯乙酸的降解途径,结果表明二氯乙酸的降解主要通过?OH氧化及e-还原这两条途径来完成。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城镇污水处理废水的能力提高,产生污泥量不断增大。当前污泥的处理处置方法主要有堆肥、填埋、焚烧和制备建材等,而这些都要求污泥含水率不能过高,故研究经济高效的脱除污泥中水分的方法十分必要。  PMS(单过硫酸盐)是一种绿色、高效氧化剂,利用单过硫酸盐对污泥进行破壁处理可使污泥胞内物的释放,絮体结构破坏,改善污泥的脱水性能。低温污泥干化技术具有安全、能耗低、不产生二次污染等优点。将污泥破壁预处理
学位
近年来随着国家推动城市土地“退二进三”政策的加快实施,大批工业企业用地逐步向商业和住宅用地转换,遗留下大批亟待修复的有机污染场地,土壤修复因此受到广泛的研究和关注。土壤原位化学氧化技术(in situ chemical oxidation,ISCO)以其修复速度快、适用面广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场地污染修复,但其存在化学残留,易造成土壤二次污染及生物毒性影响的问题往往被人们所忽略,关于此类的研究也相对
学位
近年来,由新型污染物锑导致的水环境污染和生态毒害问题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作为工业产品的常见原料,含锑化合物被大量用于采矿、电子和纺织印染等行业,导致部分区域环境水体面临着严重的锑污染问题,极大地加剧了环境风险。锑的赋存形态受水环境氧化还原状态影响显著,主要以电中性的三价(锑(Ⅲ))和以荷负电的五价(锑(Ⅴ))形式存在。其中锑(Ⅲ)毒性比锑(Ⅴ)高10倍。同时,环境水体中的锑检出浓度较低,很
学位
2,4-二氯苯氧乙酸和溴酸盐分别是广泛使用的除草剂和常见的消毒副产物,其在水中的残留会影响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液相催化加氢是一种低能耗且绿色环保的技术,可有效还原水体中氯代有机污染物和高价无机离子,减轻污染物毒性。此外,基于活化过一硫酸盐的高级氧化技术也常被用于有机污染物的去除。  本文分别以溴酸盐和2,4-二氯苯氧乙酸为目标污染物,制备了不同的负载型Pd基催化剂,用于溴酸盐和2,4-二氯苯氧乙酸
学位
四环素作为一种广泛用于动物促生长和感染治疗的抗生素,未吸收的过量抗生素将会进入污水。在污水处理过程中,持续低浓度的四环素压力促进了四环素耐药菌(TRB)和四环素耐药基因(TRGs)的转移和扩增,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构成潜在威胁。迄今为止,常规的污水处理工艺往往无法有效降低污水中耐药性,亟待研究新的高效去除抗生素耐药性的技术。近年来,由于可以实现污染物的高效分离等优点,膜处理方法已越来越多地用于去除
学位
在人类合成杀虫剂、药物,染料等生产活动过程中,多余的中间体卤代苯酚被大量地排入污水管道中,造成了水体中这类毒性污染物含量的急剧升高。传统的生化水处理方法效率低,只能去除小部分的污染物,无法满足当前水处理要求。基于单过硫酸盐的高级氧化技术能够快速降解水体中污染物,对卤代苯酚废水的处理效果显著,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发现,水体中的无机氯离子或溴离子会1)和单过硫酸盐(PMS)直接反应生成活性氯或活
学位
中国锑(Sb)储量与产量均居世界之首,是一个“锑大国”,黄浦江上游的太浦河流域集聚了众多纺织印染企业,Sb和镉(Cd)作为纺织印染行业的特征污染物对太浦河流域的土壤和沉积物带来了严重的潜在危害,土壤锑镉污染的修复关乎环境生态安全。本研究以Sb、Cd污染土壤、桑树(Morus albaL.)、蚕(Bombyx mori)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法,探究不同价态的锑与锑镉复合污染对桑树的毒害机理以及锑在土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近年来新型旱涝事件——旱涝急转事件呈广发频发态势,如何应对这种极端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挑战,尤其是对农业生产带来的挑战,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内外对农田系统的研究多集中于单一胁迫及旱后复水方向,而旱涝急转则是干旱和洪涝短时间共存,对作物的影响不同于其他胁迫事件,因此,旱涝急转对农田系统的影响还需进一步探讨。  本研究基于安徽省蚌埠市五道沟水文水资源实验站,通过分析皖北地区的旱涝
学位
近年来,在地表水、地下水以及饮用水中频繁检测出四环素类(Tetracyclines,TCs)抗生素(浓度通常在ng/L到μg/L之间),消除或减轻抗生素微污染是环境工作者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四环素(Tetracycline,TC)作为TCs中最普遍和使用最广泛的一类抗生素,在水体中并不稳定且极易发生异构化,生成半衰期较长且仍具有生物毒性的差相异构体4-差向四环素(4-epi-tetracyclin
学位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地江河水系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底泥不仅是水中各类污染物的主要聚集地,而且底泥中的污染物大多沉积在表层,故水体环境一旦发生变化,其极易重新释放,造成二次污染。传统的底泥处理手段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水热处理作为一种新型的处理技术,不仅能实现固体废弃物的减量化、稳定化及资源化,而且能耗低,安全性高,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目前,关于水热技术的研究主要针对剩余污泥等,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