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空间到时间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swha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介词历来是语言学界关注的重点,其句法功能主要是介引功能,可介引时间、处所等语义成分。本文将重点研究介词“在”在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和民族语言中引进空间、时间词的使用情况,深入探讨这些语言现象的成因。首先,从历时角度考察古代汉语中“在”的语法化历程。本文主要深入研究了“在”虚化过程中四个重要的历史发展阶段,即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和唐宋元时期。先秦时期动词“在”占有绝对优势,其介词用法极少,正处于动词、介词相结合的中间状态,为动词“在”的虚化奠定了基础。两汉时期“在+NP+VP”和“VP+在+NP”两种结构的确立,促使“在”初步虚化为介词。魏晋时期,“在”作为介词的用法进一步完善,其句型结构也越来越复杂,最终完成了动词向介词的转变。唐宋元时期,“在”的介词用法明显增多,并有超过其动词用法的趋势。“在+NP”结构在句型、语义方面与现代汉语相近,虚化程度大大增加。“在”在词性转变过程中,介词语义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引进空间概念时,可以表处所、方向或位置、人或事物存在的范围。引进时间概念时,可以搭配纯时间词与非纯时间词。其次,从共时角度分别探讨了现代汉语中表处所、表时间的介词短语“在+NP”的介引功能。表处所的“在+NP”在句法结构上主要分布于三种句型:S1:PP+NP+VP、S2:NP+PP+VP、S3:NP+VP+PP;表时间的“在+NP”常作时间状语,“NP”是主谓语、述宾语、定语+中心语、“状语+中心语”、并列结构时,分布在句首占多数,“NP”是短语或时间名词时,大多分布在句中。然后,从共时角度比较分析民族语言中“在+NP”介引功能的运用情况。由介引对象不同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单独引进空间概念的介词“在”,这类介词的特点是数量特别多,在使用过程中占据绝对的优势地位。其中又可以分为两小类,一小类是用单独词语表示介词“在”,后面可直接搭配名词或代词等,这种用法与普通话类似。另一小类词本身无法完整表达方位概念,需要用名词+词缀的形式进行交流,这类词语在其中占有相当的比重。第二类是只引进时间概念而不引进空间概念词语,其特点是词语数量极少,使用频率低,在民族语言中很少见。第三类是既引进时间又引进空间词的介词“在”。这类词语的特点是数量较多,使用频率较高。最后,运用空间隐喻和语法化理论对“在+NP”从空间到时间的发展演变进行解释和说明。研究表明,汉语和民族语言在空间隐喻功能上具有相似性,都是由空间概念映射到时间概念的认知模式。
其他文献
神经肽是一类由神经组织分泌,具有免疫调节、疼痛调节、抗菌以及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的肽类分子。研究表明许多肿瘤细胞会高表达一些神经肽受体,神经肽与受体结合之后能够通
袁枚是清中叶诗坛大家,在诗、文、诗论、小说诸方面皆有建树,他力主的“性灵说”与沈德潜的“格调说”、翁方纲的“肌理说”是清代诗坛的重要文学理论。虽然并非经学家,袁枚
本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所选文本为《跨文化商务》(Business Across Cultures)的第六章―跨文化市场营销‖(Marketing Across Cultures),本书由荷兰跨文化管理的开创者冯·特姆彭
尾砂是尾矿库主要堆积物,尾砂稳定性是坝体稳定性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已有大量文献对尾砂抗剪强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而对于尾砂堆排过程中粒径分布变化对抗剪强度的研究
壁画是人类众多艺术形式当中的一种,历史悠久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贴近。从原始社会的岩画,到古代的殿宇宗教壁画,再到现在城市当中的壁画,壁画都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底蕴,也有着
目的:分析CD27及CD56对多发性骨髓瘤的预后意义,以及患者性别、年龄、DS分组、肌酐、血红蛋白、白蛋白、β 2微球蛋白、血清钙、LDH等基本特征对疾病的预后意义。本研究旨在
谈迁(一五九四—一六五八)是我国明末清初的爱国史学家。一六五三年到一六五六年这两年半的时间里,谈迁赴京收集《国榷》所用史料,期间著《北游录》一书,记述了沿运河北上一
目的:利用增强CT三维血管重建方法,研究胃结肠干的走行及其分支的变异,并对男性和女性之间胃结肠干的变异有无差异进行研究,有利于在临床上对结肠癌、胃癌、胰腺癌等手术术中
在过去的三十年中,研究发现了一类具有穿膜活性的多肽,称为细胞穿膜肽(Cell-penetrating peptides,CPPs)。细胞穿膜肽序列通常很短,由5-30个氨基酸组成,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
本翻译实践报告的文本节选自托马斯·科奇曼的跨文化交际文章——《多元视角下的黑人与白人文化风格》。随着跨文化交际的发展,各民族文化交流的日益加深,对此节选内容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