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话语与审美话语的双重建构 ——郑伯奇文学批评研究

来源 :辽宁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rlehc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郑伯奇的文学批评为研究对象,从其文学批评中“革命话语与审美话语的双重建构”这一特点出发,梳理分析郑伯奇文学批评的观念与实践,以其批评文本为研究基础,深入研究并认识其文学批评的意义与价值所在。本论文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对郑伯奇的文学批评进行分析和研究:第一,对郑伯奇文学批评的生成语境进行梳理和分析。社会环境、政治生态、文化氛围等因素是文学批评观念得以生成的基础,重大社会历史事件甚至可能成为其发生发展的诱因和催化剂。在现代中国,社会环境风云诡谲、波澜起伏,各类理论主张更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在如此大环境下,文坛也经历了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的变化,郑伯奇恰恰就处于这样动态的变化过程当中,他不但是见证者,更是推动者。在文化大潮中,郑伯奇独有的文学批评观念得以形成并得到发展。第二,从郑伯奇的主观身份入手,从其个人角度来分析其文学批评形成的原因。郑伯奇具有着创造社成员与左联成员的双重身份,日本留学和国内政治运动的经历使他将目光投向了现实社会,不沉迷于个人的小天地,这同样也是当时许多知识分子的文学选择。在时代有志青年所共有的特性之外,更重要的是郑伯奇表现出了自身的独特之处,他秉持着追求内容与形式统一的文学观念,这一观念看似平常,却在特定的时代与其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相契合。凡此种种使郑伯奇的文学批评观念趋向于双重建构,从而具备了一定的独特性。第三,在基于社会客观语境与个人主观因素的基础之上,分析郑伯奇文学批评观念的生成。本章节将主要对郑伯奇的批评观念进行梳理分析,具体划分为批评原则、批评标准、批评对象和批评方法四个微观的角度。在批评原则与批评标准上,郑伯奇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主要遵循的是马克思主义对于文学批评的看法,主张历史与美学、思想与艺术的统一;在批评对象上,郑伯奇从其批评观念出发,紧紧围绕“革命”与“审美”两大主体展开,其中涉及到具体对于文本、作家、批评家的要求,对创作的主客体进行了细致的观照和详实的分析;在批评方法的选择上,郑伯奇从众多的批评方法中选择了社会历史批评与审美批评相结合的方法,两结合的方法在深刻剖析社会现实的同时也兼顾了文学的审美价值,从而使郑伯奇的文学批评观念得到更明晰的体现。第四,以郑伯奇文学批评的实践为观照对象,体会其文本中革命话语与审美话语互为补充的特质。首先在题材方面,郑伯奇既关注时代重大事件的发生,了解时代变换对于社会现实的深刻影响,同时也聚焦小人物的命运遭际,重视个人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其次是主张大众化与个性化之间的协调,他旨在强调文学不仅要做到大众化、要满足大众的喜好与要求,同时也不应忘记文学的本质要求,注重对于自我的表现与表达,抒发个人见解与情感。与前文研究路径相一致,在文学话语的表达上,郑伯奇也努力在革命话语与审美话语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在实现革命宣传鼓舞目标的基础上不违背文学自身的自律性,力求使二者达到和谐相融的状态。第五,基于前文的分析和总结,对郑伯奇的文学批评做出价值层面的分析和思考。郑伯奇的文学批评建构了革命话语与审美话语的双重话语体系,体现出一种中庸融和的创作倾向,而在这一倾向背后所彰显出的是郑伯奇个人所具有的谦抑敦厚的精神特质。谦抑敦厚的精神在成为郑伯奇个人精神品格的同时,也渗透在了他创作的批评文本当中,使其文本整体呈现出一种温和、质朴而不乖张的风格。双重话语建构的批评模式一方面对郑伯奇本人的创作有着指导的作用,使其对创作中一些常见的弊病有所规避,另一方面也创新了同时代文学批评的模式,为中国现代文学批评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模式样态。同样,郑伯奇对于文学批评的一些真知灼见不仅对当时的文坛具有一定的影响,而且在当代、甚至对我们当下的文学发展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与思考价值,成为当下文学得以参考借鉴的宝贵历史资料。
其他文献
良好的语感需要学生长时间接触语言文字并且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朗读,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在小学朗读教学中,教师注重语感的培养,引导学生以朗读者、讲述者、倾听者的身份进行朗读,让学生在脱口朗读、讲读、听读、品读、诵读等不同形式的朗读中体会不同的语感内涵,能够提高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期刊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如果说,作家的文学生命是一座幽深的林,保留着创作者从青涩到成熟的种种成果与活动的踪迹,那么,作家的创作心理就是这片深林的通幽曲径。在郁达夫的文学创作中,忧闷抒情有时,义愤慷慨有时,回避与沉默亦有时,这些复杂的文学面貌与作家独具个性的创作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对这种联系进行确认和思考,无疑是理解其人其文的一个关键。本文在绪论部分提出了从心理学角度对郁达夫文学创作进行研究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大致总结了自郁
学位
学位
作为中国现代史上一个特殊的历史时空,1937年11月12日至1941年12月8日的“孤岛”时期,由于战争的原因,文学领域经历了短暂的低迷与打击。然而,随着抗战气候的发展,上海租界在成为著名的“孤岛”的同时,也成为了进步文化人士坚持抗战的根据地。“孤岛”复杂严峻的政治环境与畸形繁荣的社会经济,催生出了一个有别于全国其他地域的独特而异彩纷呈的“孤岛”艺术空间,独特的文学空间也由此产生。“孤岛”文学空间
学位
张楚的小说创作带着明显的“两面性”,一方面,张楚的小说是讲求客观理性的,他始终坚持现实主义,用文字反映尘世中的人生百态与现实问题,刻画着一个个身处困境中的小人物,展示他们的孤独与挣扎,可与此同时他对这些人物又似乎是“冷眼相待”的,他不会刻意去安排什么大团圆结局,也不会随心意为他们设计逃离困境的出路,只是静静看着他们在生存的压力与无奈的挣扎中或沉沦或反抗。但他亦从不喜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对那些犯了错误
学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社会进入了开天辟地的新时代,政治上党将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将国内发展的总任务确定为实现农业国到社会主义工业国的转变;经济上党领导人民学习苏联的工业生产经验,坚持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方针政策不动摇,在建国初期快速恢复了工业生产;文化上,工人阶级成为新中国文化的主人,在党开展的一系列工人文教活动中,一批工人出身的作家在文坛崭露头角,自《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后,“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