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赫玛尼诺夫钢琴改编曲《爱之忧伤》音乐分析与演奏诠释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stguog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Sergei Vassilievitch Rachmaninoff)是出生于俄罗斯的作曲家、钢琴家及指挥家,他是俄罗斯浪漫主义传统的最后一位伟大倡导者,并对俄罗斯音乐的发展起到深远影响。1921年他将小提琴曲《爱之忧伤》改编成钢琴曲,在原曲的框架中充分融入自身的风格特点,使这首改编曲呈现不同的风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本文的研究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阐述了关于《爱之忧伤》的研究现状及本文的选题意义。第二部分为正文,正文共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对拉赫玛尼诺夫个人生平以及钢琴改编曲的分类进行简要介绍;第二章通过结构与调性、和声、节奏、织体等四方面来探究拉赫玛尼诺夫的创作手法,探寻作者的改编特色;第三章主要对《爱之忧伤》的演奏技巧及情感把握进行演奏诠释。第三部分为结语,对本文的研究进行总结。本文力求对拉赫玛尼诺夫钢琴改编曲《爱之忧伤》的改编特色及创作手法进行深入分析,从而诠释该作品,为演奏者研究与把握这部作品的演奏技巧及音乐情感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建议。
其他文献
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因具有人物角色少、场景道具少、室内乐队小型等特点,而打造的一种中国歌剧新形式,吸引了大批音乐教育者、音乐爱好观众们的关注。本剧囊括“第三届全国歌剧观摩演出”剧目特别奖和优秀作曲奖等奖项,并多次公演,20年来持续保持热度,在音乐性和戏剧性上堪称中国当代歌剧艺术的典范,本文将以《再别康桥》中第七幕的女高音咏叹调《白日飞升》为主要研究对象,该曲为女主角全剧情绪的爆发点。本文的首先对
随着职业教育信息化改革地持续推进,在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数字教育资源开发和应用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地进展。“互联网+”国家战略地提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对职业教育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息化2.0”时代地来临,以教育信息化为助力,区域教育现代化正在加快步伐,逐步赋予“中职学校课程教学革新”的时代内涵。课堂作为教学改革的主要阵地,教学手段及教学模式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素。教育要紧跟时
钢琴从诞生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无数作曲家在钢琴上挥洒自己的才能,创作出许多各具风格的钢琴作品。这些钢琴作品不仅承载了作曲家们的情感与思想,也展现了作曲家所处时代的社会风貌与民族特性。钢琴音乐这项西方艺术进入中国以来,中国的音乐工作者们孜孜不倦的去探索与尝试,将西方的作曲技巧与中国民族音乐元素相结合,创作出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钢琴演奏作品,其中孙以强先生创作于1980年的《春舞》就是非常具有代表性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青年作曲家,谭盾便是其中之一。作为闻名世界的音乐家、指挥家,中国“先锋派音乐”的领军人物,他的音乐风格独树一帜,故被称为音乐界的“鬼才”。《八幅水彩画的回忆》是其进入中央音乐学院学习时写下的第一部音乐作品。这部组曲由八首小曲组成,分别是《秋月》《逗》《山歌》《听妈妈讲故事》《荒野》《古葬》《云》《欢》。该作品结合西方现代创作技法展现民族特点,蕴含了浓厚的湘
“文化理解”是高中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它是不能脱离另外两个核心素养单独存在的,“审美感知”和“艺术表现”是“文化理解”的前提和基础,这三者相互依存,任何音乐课堂都缺一不可。目前传统中学音乐教育模式中普遍存在忽视从原本性、母语出发的问题,导致学生对当地民歌的整体掌握情况较差,使贵州省传统民间音乐文化难以在当地青少年中得到普及。因此,本文以遵义四中《贵州汉族民歌》课程教学为例,秉承着先了解自己家乡的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是选用我国经典的古诗词作为歌词并以西方的作曲技法为之谱写伴奏而创造出的一种新的艺术歌曲体裁,是“中西合璧”的完美代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意境是我国古代诗歌作品的一个重要审美标准,在古诗词艺术歌曲中也蕴含着无穷无尽的意境之美。因此,在演绎古诗词艺术歌曲时应塑造出情与景、心与物、意与境的高度融合的艺术形象,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本文将以古诗词中的意境美理论作为切入点,对意境的基本内涵
“八五新潮”后的中国当代艺术正处于非常重要的发展阶段,由于人本主义的思想的普遍传播,西方绘画理论以及各种风格流派纷纷被艺术家们借鉴传播,其中不乏有的艺术家盲目学习西方现代艺术,被新兴的各种西方绘画理论、技法蒙蔽双眼,以至于失去了绘画的真实性,将形式流于表面。然而在中国当代艺术面临危机的时候,势必会有另一批人来打破这种尴尬的局面。顾黎明在当时作为新一代的青年画家,他在推崇西方现代艺术的同时,用带有批
为了深化对于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教育活动也从过去单一的课堂教学走向了更加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当中。在美术核心素养培养中,美术社团承担实践育人的基本职能,作为课堂教学外的补充,发挥出相应的作用。在美术社团活动中,需要立足于课堂教学,但又需要超脱于常规教学,这就要求在美术社团的教学活动当中,引入相对更加开放与多元的教学活动与安排,拓展对于学生的教学。通草堆画作为传统艺术文化遗产,起源于广州、传承于
琴歌,是我国音乐发展历史上遗留下的瑰宝,记载着我国丰富的古代音乐文化信息。作为古代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琴歌的研究价值是无可比拟的。本文旨在通过研究近现代艺术家以古代遗留的琴歌为基础而创作或改编的作品,再结合“大音希声”的音乐理念探讨演唱时声音的呈现形态,充分而全面地揭示琴歌艺术的研究价值。后文中分析了琴歌艺术的作品风格特点和内里包含的艺术特征,也针对“大音希声”这一理念从抽象的感官层面进行了解释,
学校的音乐教育是面向校内整体学生的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是施行、实现审美教育普及的重要方式。音乐教育实践活动在审美教育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有着直接关系。目前,尽管审美教育仍是教育范畴的薄弱环节,但是我国的教育事业越来越重视审美教育问题,《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基本理念第一条就提出“彰显美育功能,提升审美情趣”。合唱是新课标中六个选择性必修模块的首个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