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河下游间歇输水条件下地下水恢复与植被响应研究

被引量 : 34次 | 上传用户:wsz22285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塔里木河位于欧亚大陆腹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由于上中游进行大规模的农业开发且水利建设的滞后,下游来水量逐年减少。自1972 年后,除个别丰水年外,来水量竟不能使供给塔里木垦区灌溉用水的大西海子水库有余水下泄,致使其下游358 公里的河道断流,大片胡杨林干枯死亡,绿色走廊开始衰败萎缩,生态环境变得极其恶劣,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2000 年4 月以来,适逢开都河天然来水连续偏丰之机,水利部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做出了向塔里木河下游应急输水的决策,截至2004 年底,共组织了六次输水,累计从大西海子水库下泄生态水17.6 亿m3,台特玛湖形成了一定的水面。本论文依托水利部科技创新项目《塔里木河下游应急输水与生态改善监测评估研究》,分别运用水均衡法和水文法对历次输水后地表水、地下水及土壤水的转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由于采用逐次推进的输水方式,下泄的水量主要补给予大西海子~阿拉干一带的地下水,河道两侧的地下水与土壤水处于持续恢复之中,地下水的响应宽度已达到距河1km 处。沿河横向:离河越远则矿化度越高,沿河纵向:矿化度从1~3g/L升高至数十克,在区域高矿化水的顶托下,形成了一条低矿化水度的潜水淡化带。利用地下水动力学的理论,建立了间歇输水河道两侧一维地下水非稳定流运动模型,从机理上对浅层地下水的运动加以认识。在此基础上以MODFLOW为工具,现状输水资料为数据源,分别建立了英苏剖面二维流与英苏至阿拉干间的区域三维流地下水模型,其中0~4m和4~6m埋深的面积由输水前的0.8km2和13.4km2上升至五次输水后的42.5km2和91km2;分别对线状和面状输水的效果进行了十年期的预测,表明面状输水的地下水补给量与0~4m和4~6m埋深的面积均大于线状输水,而地下水蒸腾量则小于线状,说明面状输水的效率高于线状输水,可在以后的输水实践中采用。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塔里木河下游绿色走廊的衰败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类活动的影响,而流域内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下游生态进行逆向演替的主要作用力。论文以恢复生态学的理论为指导,植被样方调查的结果为依据,分析了塔里木河下游在极端干旱的环境下,输水后植被恢复的自然生态过程,揭示了受损河岸植物群落恢复的过程及环境因子的响应关系。随着应急输水工程的开始,下游生态劣变的趋势得到了初步抑制,以胡杨为代表的荒漠植被开始得到了恢复。数据表明:英苏断面胡杨枝的年平均最大生长量达到了2.24mm,是输水前多年平均量的3.0 倍,在其余断面也有同样的结果。由地下水模型预测的埋深面积,利用上述分布模型推测出了英苏~阿拉干段可以恢复到生长较好状态胡杨的面积为27.8km2;利用相似比拟法,以1957~1959 年卡拉断面的来水量及1958 年统计的胡杨林面积为基础,预测出大西海子水库在年均下泄3.5×108m3水量的情况下,水库以下可恢复的胡杨林面积为209km2。
其他文献
介绍了惠州1 200万t/a炼油装置的设备特点及其介质腐蚀情况,分析了动设备、静设备和主要管线的选型和选材。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日趋成熟以及信息化的普及,电脑和智能化家电设备不断涌入普通百姓家庭,数字化家庭网络市场已经渐趋显现。家庭网络的发展点燃了人们对于数字生活的
为提高菌种的耐温性 ,获得有耐高温性状的酵母 ,采用细胞融合法构建耐高温絮凝酵母 ,从高温大曲酒曲中用麦芽汁富积、分离酵母 ,并对分离出的几株菌种进行了酒精发酵监测 ,耐
本文结合工程实例,详细阐述了狭窄空间条件下采用门式桅杆滑移法整体吊装大型氧化塔设备施工技术,并对其施工计算及质量安全控制措施进行了深入探讨。
一、配合饲料的贮藏和管理1.水分和湿度。配合饲料的水分一般要求在12%以下。水分大于12%,或空气湿度大,配合饲料会返潮、生霉。因此配合饲料在贮藏期间必须保持干燥、通风。
人们常说礼貌既是一堵墙,也是一座桥。说它是墙,是因为它能防止交往流于过分随便,缺乏足够的重视、庄重、体贴等。说它是桥,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实现愉快沟通目的的一种
21世纪伊始,世界汽车工业又站在了革命的门槛上。虽然,汽车工业是推动社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动力;然而,汽车工业的发展也带来了环境污染愈烈和能源消耗过多两大问题。在当今世
在中国民航事业高速发展的新时期,民用机场的建设却不能充分适应我国民航运输的发展,普遍存在着超规模建设的情况,给机场以后的经营带来了严重的负担。机场航空业务量直接影
本文研究的内容是织机的张力控制,织机张力控制系统是纺织行业中重要环节,张力控制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由于影响织机经纱张力的因素很多,建立模型较困难,在运行过程
本实验利用从临床病例中分离到的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对临床常用链霉素和磺胺类药物具有极高耐药性这一特点,开展了对链霉素耐药基因StrA和磺胺耐药基因Su1II的研究工作。利用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