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丁腈橡胶(NBR)和聚氯乙烯(PVC)为主要研究对象,分别采用静态硫化方法和动态硫化方法制备不同形态结构的NBR/PVC共混胶与NBR/PVC热塑性弹性体(TPV),系统研究了影响NBR/PVC共混胶与TPV性能的主要因素,包括PVC塑化温度、增塑剂用量、橡塑比、PVC的聚合度、NBR的丙烯腈质量分数。并分别对两种方法制备的NBR/PVC共混物的力学性能、动态力学性能和微观结构进行了考察。论文第一部分采用机械共混然后静态硫化方法制备了NBR/PVC共混胶,并研究了影响NBR/PVC共混胶性能的主要因素。实验结果表明,PVC塑化温度在160℃、增塑剂用量为20份、橡塑比为60/40-70/30时NBR/PVC共混胶综合性能较好。随着PVC聚合度的提高,NBR/PVC共混胶力学性能得到提高;NBR中丙烯腈含量的增大有利于NBR/PVC共混胶性能的提高。动态热机械分析(DMA)结果表明提高PVC聚合度、NBR的丙烯腈含量,可以提高NBR/PVC共混胶的弹性模量,提高NBR/PVC共混胶的抗形变能力,并使内耗增大。差示扫描量热法分析(DSC)结果表明提高NBR的丙烯腈含量能够提高NBR与PVC两相间的相容性。扫描电镜(SEM)显示NBR、PVC具有部分相容性,两相间结合作用力强。随着橡塑比的增大,分散相粒径逐渐增大,约为1μm左右。论文第二部分采用动态硫化工艺制备出NBR/PVC TPV,并研究了影响NBR/PVC TPV性能的主要因素。实验结果表明,动态硫化工艺的关键是控制动态硫化反应的速度使动态硫化过程平缓进行。提高PVC聚合度,可使动态硫化NBR/PVC TPV的硬度、拉伸强度、撕裂强度逐渐增大,扯断伸长率随PVC聚合度的增大逐渐减小。随着橡塑比的增大,NBR/PVC TPV的硬度、撕裂强度逐渐减小,扯断伸长率逐渐增大,橡塑比为50/50的NBR/PVC TPV拉伸强度值最高。DMA数据显示随着PVC聚合度的增加,NBR/PVC TPV tanδ减小,Tg峰值向高温区移动。随着橡塑比的增大,弹性模量逐渐减小,tanδ峰值逐渐增大即内耗增大,Tg峰向低温方向偏移。SEM照片显示NBR/PVC TPV的两相界面模糊,难以分辨出两相结构,说明NBR/PVC TPV中NBR、PVC具有良好的相容性。随着PVC聚合度的增大,NBR交联粒子粒径减小,共混材料性能提高。论文第三部分对NBR/PVC共混胶与NBR/PVC TPV的性能和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动态硫化方法制备的NBR/PVC TPV的拉伸强度、扯断伸长率均优于由静态硫化方法制备的NBR/PVC共混硫化胶。且随着PVC聚合度的增大,NBR/PVC TPV的拉伸强度明显高于静态硫化方法制备的NBR/PVC硫化胶,扯断伸长率逐渐减小并接近于静态硫化制备的NBR/PVC硫化胶。DSC分析表明NBR/PVC TPV与NBR/PVC共混硫化胶均有两个Tg并且基本介于两纯组分之间,说明NBR/PVC TPV与NBR/PVC共混硫化胶均为亚微观非均相体系,NBR/PVCTPV两相间的相容性优于NBR/PVC共混硫化胶。DMA分析表明,NBR/PVC TPV的初始弹性模量较高,模量在较低温度下就出现明显下降;tanδ峰值减小,向低温方向偏移。SEM研究表明NBR/PVC TPV脆断表面有大量的圆球形颗粒凸起,而NBR/PVC共混硫化胶的表面颗粒状物质形状不规则且相对较为稀疏,经动态硫化、静态硫化制备的NBR/PVC硫化胶相结构形态差别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