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茄叶化学成分及抗炎活性研究

来源 :河南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x23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丁香茄Calonyction muricatum为旋花科月光花属植物,始载于《救荒本草》,味苦,性寒,具有泻下、解毒的功效。全株可入药,在民间被广泛用于治疗风火牙痛,乳腺炎,关节炎等疾病,疗效显著。但迄今未见丁香茄叶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相关的研究报道。为明确丁香茄叶抗炎的药效物质,发现结构新颖、活性显著的抗炎活性成分,本论文以活性为导向,首次对丁香茄叶的乙酸乙酯部位进行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基于Discovery Studio技术对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抗炎活性虚拟筛选,采用体外实验对高活成分进行抗炎活性验证,以期阐明丁香茄叶的抗炎药效物质基础,为丁香茄叶的深入研究与开发奠定基础。方法:在体外活性追踪下,采用硅胶、MCI、ODS、HW-40C柱色谱及半制备液相等方法对丁香茄叶乙酸乙酯活性部位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结合UV、IR、1D/2D NMR、HRESIMS、ECD等波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通过DS软件分子对接,预测化合物的抗炎活性。采用MTT法检测化合物的细胞活力,进一步在安全给药浓度下,采用Griess法检测LPS诱导RAW264.7细胞产生的NO水平,对化合物的抗炎活性进行验证。结果:根据理化性质和现代波谱学方法从丁香茄叶的活性部位中共分离鉴定了40个化合物,包括:18个结构新颖的树脂糖苷类化合物,calonmurins A-R(1-18);7个十八元不饱和脂肪酸类化合物,分别为12-oxo-phytodienoic acid(20),(9Z,12Z,14E,16R)-16-hydroxyoctadeca-9,12,14-trienoic acid(21),(9Z,12S,13E,15Z)-12-hydroxyoctadeca-9,13,15-trienoic acid methyl ester(22),(9Z,11E,13R,15Z)-13-hydroxyoctadeca-9,11,15-trienoic acid(23),(9R,10E,12Z)-9-hydroxyoctadeca-10,12-dienoic acid(24),(9S,10E,12Z)-9-hydroxyoctadeca-10,12-dienoic acid(25),β-dimorphecolic acid(26);6个木脂素类化合物,分别为hedyotol A-4’’-O-glucoside(19),4-烯丙基-2-甲氧基苯基1-O-β-D-芹糖(1-6)-β-D-葡萄糖苷(32),secoisolariciresinol 9-O-β-D-glucopyranoside(33),syringaresinol(34),medioresinol(35),松脂素(36),其中化合物19是新化合物;4个黄酮苷类化合物,分别为山柰酚-3-O-半乳糖苷(28),6-methoxykaempferol-3-O-galactoside(29),紫云英苷(30),6-methoxykaempferol-3-O-glucoside(31),5个其他类化合物,分别为1-十二烷醇(27),(6S,9R)-长寿花糖苷(37),咖啡酸乙酯(38),麦芽酚(39),hydroxydihydrobovolide(40)。采用化合物作用靶点虚拟筛选平台对丁香茄叶中的主要化合物与炎症通路相关蛋白进行活性靶点预测,对接结果显示,化合物1与炎症通路相关蛋白caspase 1的结合能为-75.99;化合物11与蛋白ASC的结合能为-41.06;化合物13与蛋白NLRP3和Nrf2的结合能分别为-48.66、-59.67;化合物19与蛋白HO-1的结合能为-61.95。体外抗炎活性验证发现,树脂糖苷类化合物(4,5,8,9,12)、木脂素类化合物(19,32,33)以及不饱和脂肪酸类化合物(20,22,23,24)均具有一定的抗炎活性,其中化合物5和9在浓度为12.5μM时,NO抑制率分别为50.54±0.47%和50.90±0.31%,化合物20和24的IC50值分别为1.17±0.51?M和0.97±0.89?M。结论:本研究以活性导向分离,综合运用多种色谱和波谱技术,从丁香茄叶乙酸乙酯部位共分离鉴定了40个化合物,其中19个为新化合物。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从丁香茄叶中发现了18个结构新颖的树脂糖苷类成分,其中吡喃酮糖和呋喃甲酸是首次从树脂糖苷类化合物中发现。DS软件分子对接结果提示树脂糖苷类与十八元不饱和脂肪酸类化合物可能是通过抑制caspase 1、ASC和NLRP3的蛋白表达来发挥抗炎作用,木脂素类化合物19可能是通过促进HO-1蛋白的表达来抑制炎症反应。通过体外抗炎活性验证,发现木脂素类、树脂糖苷类和不饱和脂肪酸类成分均具有一定的抑制NO释放作用,提示这三类成分可能是丁香茄叶发挥抗炎传统功效的重要物质基础。本论文研究丰富了丁香茄叶的化学信息,也为丁香茄的深入研究及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其他文献
河岸植被缓冲带,作为生态交错带的一种类型,具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是研究河岸水陆交界带的重要区域,对河流水质保护和湿地保护具有重大意义。在靖江新桥镇长江沿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基础上,介绍了河岸植被缓冲带的雨洪调节功能、自然生产功能、生态保育功能,分析了靖江新桥镇长江沿岸湿地面临的问题,阐述了河岸植被缓冲带构建策略。
期刊
目的:以糖脂平消汤加味干预气阴两虚型代谢综合征模型实验大鼠,观察其对气阴两虚型代谢综合征大鼠血压、糖脂代谢、肾功能、部分血清脂肪因子、脂肪组织PPARγ、C/EBPα基因以及胰腺组织、脂肪组织的影响,探讨通过病证结合治疗作用的改善情况及部分相关作用机制。方法:50只雄性SD大鼠,以高糖高盐高脂饲料喂养,一次性小剂量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35mg/kg;早上给予青皮、附子,23.52g/kg/
学位
为解决特色小镇PPP融资风险因子灰色性、不可预知性、模糊性、信息不完全性等问题,提出基于OWA算子赋权的融资风险评价模型。通过文献研究法、头脑风暴法,对融资风险指标进行筛选和过滤,构建特色小镇PPP项目融资风险指标体系。以此为基础,对统计的决策数据进行重新排序,降低传统指标赋权方法的主观因素造成极值现象对评价结果产生的负面影响。利用灰色三角白权化函数对决策数据进行聚类,通过指标权重值与阀值的计算得
期刊
目的1评价金水缓纤组分方II(Effective-component compatibility of Jinshui Huanxian formulaⅡ,ECC-JHF II)对博来霉素(Bleomycin,BLM)制备的肺纤维化(pulmonary fibrosis,PF)大鼠的干预效应,初步探讨其通过调控SETDB1抑制肺纤维化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
学位
目的:基于“肝失疏泄致衰加速脑老化”假说,借助神经心理学量表,探讨增龄作用下长期情绪不调肝失疏泄对正常人群认知功能的影响,并通过皮质醇(G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一氧化氮(NO)的水平变化探讨其可能机制。以期寻找认知功能衰退的早期生物学指标,为中医认知衰老理论增添新内涵。方法:使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并结合一般情况调
学位
目的:以苯并三氮唑为基本母核,设计并合成含氮杂环配体及其Cu(Ⅱ)/Zn(Ⅱ)金属配合物,研究配体及配合物对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从中筛选效果较好的配合物,研究其对胰岛素抵抗HepG2细胞(IR-HepG2)葡萄糖消耗量的影响,总结构效关系,为苯并三氮唑类金属配合物在降糖方面的开发和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以苯并三氮唑类含氮杂环化合物为配体,通过溶剂挥发法以合适的摩尔比与Cu(Ⅱ)
学位
学位
目的:通过低温冷冻干燥技术制备鲜蒲公英(冻干)饮片,建立最佳制备工艺;对比鲜蒲公英及不同加工品对耳廓肿胀、阳性疮疡及前列腺增生动物模型的药效,探讨冻干品、晒干品以及鲜蒲公英三者药效差异。方法:制备鲜蒲公英(冻干)饮片,建立鲜蒲公英冻干饮片最佳工艺参数:检测不同冻干条件下鲜蒲公英饮片性状、水分、浸出物,采用薄层色谱法(TLC)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菊苣酸成分进行含量测定。比较
学位
目的:通过建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三种动物模型,从炎症反应、脂代谢、内皮功能、血栓形成方面验证菊荷方化浊通脉的药效特点。方法:实验一:随机取12只Wistar雄性大鼠作为空白组,其余60只大鼠取同一侧后肢股动脉注射月桂酸钠7g/L建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动物模型。根据术后评分随机分为5组,保证组间评分基本一致,分为TAO模型组、脉络宁颗粒组(脉络宁颗粒10.0g/kg),
学位
吡唑甲酰胺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生物活性,如抗病毒、杀菌、抗炎、镇静、抗肿瘤等,在药物化学领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将这类化合物与其他活性基团连接,如苯环、吡啶环等,会产生活性更高的小分子。故本文以小分子激动剂AZ618为先导化合物,通过结构修饰,设计合成了38个含苯连吡唑基团的酰胺类衍生物,通过初步体外活性筛选,得到了5个抗VSV(水疱性口炎病毒)增值活性较强的化合物。首先,以苯乙酮、草酸二乙酯、苯肼为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