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倾转四旋翼飞行器飞行控制技术研究

来源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D243435dsfsdfqw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倾转多旋翼飞行器通过将旋翼倾斜到单独的平面上,实现推力和力矩的独立控制,能够在受限空间内进行角运动跟踪,或者与工作面成一定角度定向,亦能在空中作业时保持载具的水平,极大的拓宽了多旋翼无人机的应用场景。本课题主要针对一种可独立倾转的新型四旋翼飞行器(Quadcopter with Independently Tilting Rotor,QITR),进行飞行控制技术的研究,具体内容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使用三维软件对QITR的整体结构进行建模。探讨QITR的飞行原理,分析不同期望轨迹下的倾转配置。随后对QITR进行运动学和动力学建模,并对飞行过程中涉及到的外力及外力矩扰动、参数摄动及噪声进行建模。通过变量代换方式将非线性控制分配问题转化为线性控制分配问题,使用Moore-Penrose伪逆优化能量消耗。研究基于H_∞回路成形线性方法的QITR控制方法。分别探讨H_∞鲁棒镇定和回路成形方法在控制律设计上的优势及劣势,之后给出结合两种方法的H_∞回路成形控制律设计流程,并设计QITR位姿控制律。通过仿真实验对比所设计控制律与PID控制律在高频噪声与参数摄动场景下的位姿跟踪效果。设计基于RBFNN的QITR位姿控制律。分别设计姿态RBFNN终端滑模控制律、位置RBFNN反馈线性化控制律,根据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推导位置和姿态RBFNN扰动补偿器权重更新律,并证明控制律渐进稳定。使用四种跟踪性能代价函数,采用改进的粒子群智能搜索算法,对上述控制律参数进行自动寻优。实现QITR的可视化联合仿真。在动态仿真软件VREP中搭建了QITR本体模型、环境模型并编写控制器脚本。解决了VREP与Simulink联合仿真的时间同步问题,编写MATLAB端控制控制脚本,实现控制器与动态仿真模型的同步阻塞通信,给出完整的联合仿真方案。通过实验对所述联合仿真方案进行验证。
其他文献
目前全球炼油厂工业应用的渣油深度转化技术主要有两种:一是焦化,二是沸腾床加氢裂化。焦化技术最大的问题是把一部分渣油原料变成了石油焦和少量气体;而沸腾床加氢裂化技术
<正>在养猪生产中,为了解决抗生素耐药性问题,不仅需要减少抗生素的使用,还要了解日粮中添加铜和锌对微生物产生耐药性所起的作用。抗生素在猪饲料上的使用已有数十年的历史
从民国文献影印出版机构、出版内容以及文献类型几个方面,概述2000年以来民国文献出版的现状,总结其出版特点,并指出民国文献影印出版过程中存在的出版机构分布过于集中、出版选
倾转旋翼飞行器在飞行过程中是一个时变的非线性系统,而且其飞行模式多样,飞行包线大,为了提高倾转旋翼飞行器的飞行安全性,维持其飞行过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其飞行过程的控制律设计问题十分关键。首先,本文建立了倾转旋翼飞行器的非线性模型,对非线性模型进行配平计算得到了全包线内各平衡工作点的线性模型,获取了倾转旋翼飞行器的先验知识,并针对倾转旋翼飞行动力学模型进行仿真实验设计。其次,本文通过分析飞行试验数据
开发了烧结型表面多孔高通量换热管及其换热器。以乙醇为介质评价了表面多孔换热管的沸腾传热性能。研究表明,表面多孔换热管强化传热效果显著,在酒精中的传热效果是光管的8.
现实生活中完美的资本市场并不存在,信息不对称、委托代理问题普遍存在,使得企业融资行为受到不同程度的约束和限制。内部控制作为现代企业极为重要的一项内部治理机制,内部
制造型企业供应部门物料供应的效率与质量影响着企业产品生产的绩效产出,DL公司供应部门的零部件供应面临如下问题:供应商供应产品的尺寸与性能不能满足供应部门的检验标准,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无人驾驶汽车已成为当下社会研究热点之一。其中,目标识别是实现无人驾驶汽车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对传感器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车辆系统对周围环境做出感知和判断。又随着深度学习在计算机视觉领域的成功应用以及计算机硬件水平的提高,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识别得到了研究者大量的关注与研究。基于以上两点,本文基于深度学习算法,针对无人驾驶车辆的目标识别进行研究,本文内容主要有以下几
移动机器人是包括地面移动机器人、空中无人机和水底无人潜航器等形式的无人移动系统。随着移动机器人应用领域的拓展,提升其控制系统各项性能指标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由于自抗扰控制技术的扩张状态观测器可以实现对扰动和系统状态的观测,基于自抗扰控制技术的控制系统具有良好抗扰动能力。因此,本文研究自抗扰控制技术及其在地面全向移动机器人和四旋翼空中机器人也即四旋翼飞行器运动控制律设计中的应用。首先,在分
华东理工大学徐宏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与中国石化扬子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无锡化工装备总厂等单位联合攻关,研制成功“系列高通量换热器”。该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获得2009年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