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创伤:精神和现实的纠结

来源 :湖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c96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话语是由话语主体在一定的历史时空、文化语境下关于某一思想的陈述。此处话语特指文学理论话语。胡风话语是指胡风的关于文艺理论、批评的言语。任何话语模式,或者说任何一种理论图式都是主体自身建构的产物。胡风话语的形成与胡风话语主体——胡风个体,其外在的对历史、现实的吸收和反馈以及内在的生命力量、性格气质分不开。胡风话语的形式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叙述层面(也即物质层面)——未完成的欧化白话文、奴隶的语言,使得胡风话语形成种种纠结;其次是情感层面——诗人气质、理性逻辑以及强调主体体验三者相结合使得胡风话语形成独特的感性的表述方式;再次是思维层面——话语外部体现出“二元对立”的对抗性思维结合话语内部“天人合一”的整体性思维,反映出胡风文艺理论在西方与东方、现代与传统的文化交融过程中难解的矛盾与症结。这三个层面来恰好涵盖了现实和精神两个方面,且这两个方面又是通过情感层面来连接。当然在胡风话语的实际形成过程中,这三个层面并非截然分开和对立的,它们实际上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共同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现实和精神上的种种纠结在胡风文艺理论中形成一种话语的创伤。从抗日战争开始到1948年胡风完成《论现实主义的路》为止,这段时间是胡风文艺理论发展的原生态阶段,它同建国后与权力话语碰撞所发生改变的胡风文艺理论话语相区别。本文认为,原生态的胡风话语是真正体现胡风话语个性和和本来面目的话语,也是胡风话语的特色和价值所在。它闪耀出知识分子独特的思想光芒,体现出知识分子秉承“五四”时期那种追求真理、不畏权威、不媚俗的个性品质,以及不同于主流话语和权力话语的异端色彩。
其他文献
在《文心雕龙》的研究中,对“文之枢纽”的研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但其见解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分歧,至今尚无定论.本论文意在拉康理论的视域下,对《文心雕龙》理论总纲提出
词从它诞生的伊始就把注意力关注于个人婉转情致和幽微感受,从民间汲取养分,在花间悄然绽放。作为抒情主体的个人,无论是身居庙堂的高位者,或是迁徙于江湖的落魄者,彩笔新题
废名,原名冯文炳,湖北黄梅县人。在他的一生中,默默的耕耘着,激动过,平淡过,执着地寻找着活在这个世间最自然、最和谐的生活方式,并最终建构了属于自己理想的文学大厦。纵观
明末清初,大批传教士来华,并带来西方文化,包括科学技术和宗教。面对外来文化,中国士大夫从不同的心态出发,反应各异。本论文以纪昀为例,了解他对西学的态度,帮助我们重新认
介绍了双色注射技术的原理,列举了三例双色注塑技术在汽车塑料零件生产中的典型应用,对其各自特点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小说的地域风格一直为学界重视,地域成为影响作家创作特色的要素之一。重庆自直辖以来,作家们着力发掘巴渝大地自然地域景观、民风民俗、人物性格和方言土语等方面的特质,使
视网膜色素变性(RP)是一种遗传性视网膜变性疾病,本文从理论、实验二个方面对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的自拟益气补肾活血方“夜明颗粒”进行了研究。RP发病具有遗传倾向,因先天不
信息时代的发展,使得新闻媒介开始充斥在大众的生活当中。基于此,新闻作为一种特殊体裁的文本,也充实在我们的生活、学习当中。信息的提取、甄别与吸收能力成为现代社会生活必需的能力之一,也成为当代中学生需要更进一步发展的能力之一。语文教学的目的不应该仅是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相对而言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能力来整合利用信息资源从而不断提升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以促进个人乃至社会的进步。从这个角度来说,新闻类文
本文把中国古代通俗小说放到历史的长河,以通俗小说本身的静态分析为切入点,揭示中国古代通俗小说展现出的审美观念的流变。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确立了本文的研究起点
目的:探究循证护理对改善自身免疫性脑炎患儿认知功能的效果。方法: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循证护理干预,干预4周后,对比两组认知功能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MQ、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