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能源建设政策与实践研究(1949—2006年)——以燃料为核心

来源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res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能源是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民生活的物质基础。长期以来,中国农村地区居民生活用能严重短缺,能源利用方式不合理,带来了资源浪费、生态环境恶化、农业后劲不足等一系列问题。解决好农村能源问题,对缓解能源紧张,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和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农村经济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梳理中国农村能源政策,结合农村能源开发利用的具体实践,分三个时段研究了 1949-2006 年中国农村能源的建设情况。第一阶段(1949—1979年),这一时期中国农村地区能源严重短缺,由于依赖于自给自足的半封闭经济环境,外部供给的能源的尤为匮乏。该时期,政策的设计以单项能源技术开发利用为主,技术政策的实施主要依托于当地的自然资源禀赋,各地因地制宜,集中力量发展小煤炭、沼气、小水电资源。第二阶段(1980—1995年),这一阶段农村能源政策实现了从“单项能源技术”到“多能互补”、从“注重解决能源短缺”到“注重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从“讲求实效”到“讲求效益”的三大转变,在“开发与节约并重”方针导向下,进行了营造薪炭林试点、改灶节柴,推广省柴(煤)灶、生态农业试点三大实践,农村能源消费得到基本满足,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第三阶段(1996—2006年),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引导下,农村能源的建设工作逐步向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转化,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成为地方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各地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工作屡有创新,农作物秸秆气化技术的开发和试点推广,探索出了农村现代化的炊事用能方式;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创造出北方“四位一体”和南方“猪—沼—果”能源生态工程模式,满足了农民对高品质能源的需求。农村地区的能源消费逐步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与此同时,农业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改善。
  通过以上研究,本文认为,1949—2006年中国农村能源的建设总体稳步发展,成绩显著;技术的进步与经费投入是农村能源政策得以落实的关键;农村能源的选择受农民收入水平及消费观念的制约。
其他文献
在媒介环境学的学科视野下,人类接触外部世界的任何技术都可以看作媒介,而真正对人类自身产生感知影响的,不是媒介技术所传播的内容,也不是媒介背后的社会权利和意识形态,恰恰是媒介技术本身带来的感知转变。人工智能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发展至今,日益增显出了计算机智能的媒介效应。得益于统一场论下的技术构建逻辑,人工智能突破了机械媒介线性割裂,单一区分的审美感知模式,将人类审美感知迁移至了完整统一,全类卷入的感知模
学位
作家批评泛指作家以论文、随笔、创作谈、访谈、对话、讲座、序跋、回忆录等多种方式进行的文学批评活动,是文学批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代作家批评对现实主义问题尤为关切,提出了“真实”“精神真实”“神实主义”“生活”“生活流”“民间”“民间写作”等一系列概念,以替代传统的现实主义话语体系。本论文选取当代作家批评中最重要的三个关键词“真实”“生活”“民间”加以研究,对其相关话语进行分析。  当代作家批评中的
学位
历史小说自出现以来一直得到广泛的关注和欢迎。如果说,小说的兴起伴随着对日常生活的兴趣与宏大主题的放逐,那么时至今日,宏大的历史叙事为何依然得到小说家的青睐与读者的追逐呢?在这个轻盈流动的现代社会中,大众在习惯了语言的无意义、无止境的娱乐气氛和享乐主义后,为何又会喜爱庄严、沉重的历史主题的小说,成为本研究的问题缘起。  在此意义上,本文的核心问题是关注在这个意义被解构、“重量”被取消的“轻时代”里,
学位
与“乡村叙事”在二十世纪中国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以及其在世界范围内所取得的影响力相比,中国的“城市叙事”却一直未能与之颉颃。即便在上世纪末中国轰轰烈烈的城市化进程的社会背景下,“城市书写”似乎也未能取得与经济发展比肩的成绩,但优秀的城市写作在某种意义上可被视为衡量一个国家与民族现代与否的重要标尺。在此背景中,探讨什么是好的城市文学/叙事,显得特别重要。  基于历史与社会处境的某种相似性,结合个人的阅
学位
许多学者认为《赫卡柏》的主线是“由好变坏”:女主角疯狂地为自己的子女复仇代表着她美好天性的堕落。本文则论证这部悲剧中的主要转变是“由坏变好”。在该剧中第一个部分中,波吕克赛娜从一个曾经为了活命而不敢反抗的女奴转变成高贵勇敢的公主,甚至得到敌军士兵们的崇敬。在戏剧的第二部分中,赫卡柏由刚上场时孱弱无能、哭泣悲叹的老女奴突转为英勇机智敢作敢当的英雄。不过,“由坏变好”的情节镶嵌在总体的特洛伊人的“由好
中国经济面临着改革开放以来最艰难的挑战,自2012年起持续多年在快车道上高速发展的脚步有所减缓,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我们需要转变思路重新审视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认识到挑战与机遇并存,经济新常态的出现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与阶段的改变,需要积极正面应对。在新常态下提升制造业出口水平成为提升外贸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也是推动中国经济从粗放式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重要动力。企业家精神作为经济新常态下被
学位
世界经济在经历上一次的金融危机后刚开始缓慢的复苏,然而进入新时代,世界经济又面临着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以及美国、欧盟等国家的经济或政治的黑天鹅事件的影响,使得世界经济环境面临更多不确定因素。而在面临这些不确定因素时,各个国家的汇率也出现不同情况的变化,我们传统认为汇率水平也必将从多个途径影响着国内物价水平。因而汇率传递效应这一传统的宏观经济学话题,在面临新的情况下值得我们注意,对于维持经济稳定有着重
当下,全球气候变化无疑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科学研究的重大课题。气象观测数据显示,过去的2017年是最“温暖”的一年(在无厄尔尼诺现象的情况下)。二氧化碳被认为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构成。因此,如何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便成为了缓解气候变暖的关键环节。在各类减排措施中,“碳税”被认为是最有效率的理想选择。美国经济学家William D.Nordhaus提出的DICE模型也支持了这一观点。然而,正如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制造业呈现出飞速发展的态势,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很快成为享誉全球的制造业大国。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且新一轮的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迅速席卷全球,世界的经济和贸易格局将发生巨大转变,中国所面临的贸易环境日益严峻,因此更加迫切需要在全球化浪潮中巩固自己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当前,一方面我国的传统竞争优势在不断削弱,另一方面还没建立起新的竞争优势,这将导致我国经济发展目前处
学位
历经四十年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日益富足。与此同时,收入分配领域仍存在许多问题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制约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突出表现为居民收入差距偏大、地区间收入差距偏大、劳动报酬在收入分配中的占比偏低等问题。如何不断提高群众的收入水平,使群众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有更多获得感,成为党和政府工作的重点。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