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研究针刀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的一般情况及体征、腹泻指数、情绪状态,以及结肠组织TRPV1、NGF和脊髓背根神经节TRPV1、NGF等指标的影响。探讨针刀不仅能控制好腹泻型肠易激大鼠的腹泻症状,还能通过对其发病机制产生影响,从而改善其内脏高敏感性等。以此来证明针刀技术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治疗的短时长效的优势,且通过两种选穴方案进行对比,也给出更多的临床思考,期待为针刀的临床提供些许依据。
方法:选用40只SD大鼠,适应性喂养一周后,随机抽取10只(造模中大鼠较易死亡,最终每组剩6只)作为一组进行分组。记录所有大鼠在造模前的一般情况、精神状态及粪便情况。对除空白组(正常组)以外的三组进行慢性应激和急性应激相结合结合CAS方法制备D-IBS大鼠模型,参照文献方法:将大鼠暴露于七种不同的压力源:(1)缺水24小时,(2)食物剥夺24小时,(3)痛苦夹尾1分钟,(4)暴露于45℃环境5分钟,(5)在4℃水中游泳3分钟,(6)白天和夜晚倒置12小时/12小时,(7)水平振动(120转/分钟)45分钟.所有应激方案每7天随机应用,持续3周,其中连续2天无重复特定的压力源。在第28天,1周的休息之后是急性束缚应激,包裹肩部,上肢前肢和胸廓1小时。此造模方法采用相对温和的应激刺激结合外周致敏法同时使用,提高了造模的成功率。在实验的第7天、第14天、第21天、第28天对两个治疗组进行干预,正常组(n=6):正常饲养,不治疗,共4周;模型组(n=6):造模,不治疗,共4周;针刀一组(n=6):第一次治疗(第7天)定位于大鼠T10-L1及L4-S1双侧关节突关节囊,棘突间旁开0.1cm,横行剥离2-3刀;第二次治疗(第14天)定位于大鼠T10-L1及L4-S1左侧关节突关节囊,棘突间旁开0.1cm,用0.4mm×40mm规格针刀垂直进针,达坚韧处后行纵行疏通,横行剥离2-3刀;第三次治疗(第21天)定位于大鼠T10-L1及L4-S1右侧关节突关节囊,棘突间旁开0.1cm,用0.4mm×40mm规格针刀垂直进针,达坚韧处后行纵行疏通,横行剥离2-3刀。第四次治疗(第28天)定位于大鼠T10-L1及L4-S1右侧关节突关节囊,棘突间旁开0.1cm,用0.4mm×40mm规格针刀垂直进针,达坚韧处后行纵行疏通,横行剥离2-3刀。针刀二组(n=6):第一次治疗参照中国针灸学会实验针灸研究会制定的“实验动物针灸穴位图谱”,选取“足三里”穴和“大肠俞”穴(第4腰椎下,旁开5mm,取双侧),用0.4mm×40mm规格针刀垂直进针,到达深筋膜层后铲剥2次。治疗结束后压迫止血预防感染。在实验的第7天及第28天进行旷场试验,在实验的第28天进行腹泻指数所需一系列指标的收集和测定。在急性应激束缚完成后,将各组大鼠麻醉后,进行多聚甲醛固定,取下结肠和脊髓背根神经节组织放入4%多聚甲醛固定液中备用。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结肠和脊髓背根神经节中TRPV1、NGF的平均荧光强度。
结果:(1)两个治疗组在干预后,相较于模型组,一般情况及腹泻指数明显低于模型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个治疗组在干预后,相较于模型组情绪方面有明显改善(P<0.05)。(3)两个治疗组干预后,在情绪兴奋、腹泻指数、结肠组织中TRPV1和NGF的平均荧光强度并无显著差异(P>0.05)。(4)针刀一组在脊柱区选穴比针刀二组选用大肠俞和足三里二穴在脊髓背根神经节TRPV1和NGF的平均荧光强度的影响要高(P<0.05)。
结论:在针刀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方向上,脊柱区选穴稍优于大肠俞和足三里选穴,但差异不甚明显,但的确能通过影响结肠和脊髓背根神经节中TRPV1和NGF,从而影响其发病机制,改善腹泻及内脏高敏感性等。
方法:选用40只SD大鼠,适应性喂养一周后,随机抽取10只(造模中大鼠较易死亡,最终每组剩6只)作为一组进行分组。记录所有大鼠在造模前的一般情况、精神状态及粪便情况。对除空白组(正常组)以外的三组进行慢性应激和急性应激相结合结合CAS方法制备D-IBS大鼠模型,参照文献方法:将大鼠暴露于七种不同的压力源:(1)缺水24小时,(2)食物剥夺24小时,(3)痛苦夹尾1分钟,(4)暴露于45℃环境5分钟,(5)在4℃水中游泳3分钟,(6)白天和夜晚倒置12小时/12小时,(7)水平振动(120转/分钟)45分钟.所有应激方案每7天随机应用,持续3周,其中连续2天无重复特定的压力源。在第28天,1周的休息之后是急性束缚应激,包裹肩部,上肢前肢和胸廓1小时。此造模方法采用相对温和的应激刺激结合外周致敏法同时使用,提高了造模的成功率。在实验的第7天、第14天、第21天、第28天对两个治疗组进行干预,正常组(n=6):正常饲养,不治疗,共4周;模型组(n=6):造模,不治疗,共4周;针刀一组(n=6):第一次治疗(第7天)定位于大鼠T10-L1及L4-S1双侧关节突关节囊,棘突间旁开0.1cm,横行剥离2-3刀;第二次治疗(第14天)定位于大鼠T10-L1及L4-S1左侧关节突关节囊,棘突间旁开0.1cm,用0.4mm×40mm规格针刀垂直进针,达坚韧处后行纵行疏通,横行剥离2-3刀;第三次治疗(第21天)定位于大鼠T10-L1及L4-S1右侧关节突关节囊,棘突间旁开0.1cm,用0.4mm×40mm规格针刀垂直进针,达坚韧处后行纵行疏通,横行剥离2-3刀。第四次治疗(第28天)定位于大鼠T10-L1及L4-S1右侧关节突关节囊,棘突间旁开0.1cm,用0.4mm×40mm规格针刀垂直进针,达坚韧处后行纵行疏通,横行剥离2-3刀。针刀二组(n=6):第一次治疗参照中国针灸学会实验针灸研究会制定的“实验动物针灸穴位图谱”,选取“足三里”穴和“大肠俞”穴(第4腰椎下,旁开5mm,取双侧),用0.4mm×40mm规格针刀垂直进针,到达深筋膜层后铲剥2次。治疗结束后压迫止血预防感染。在实验的第7天及第28天进行旷场试验,在实验的第28天进行腹泻指数所需一系列指标的收集和测定。在急性应激束缚完成后,将各组大鼠麻醉后,进行多聚甲醛固定,取下结肠和脊髓背根神经节组织放入4%多聚甲醛固定液中备用。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结肠和脊髓背根神经节中TRPV1、NGF的平均荧光强度。
结果:(1)两个治疗组在干预后,相较于模型组,一般情况及腹泻指数明显低于模型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个治疗组在干预后,相较于模型组情绪方面有明显改善(P<0.05)。(3)两个治疗组干预后,在情绪兴奋、腹泻指数、结肠组织中TRPV1和NGF的平均荧光强度并无显著差异(P>0.05)。(4)针刀一组在脊柱区选穴比针刀二组选用大肠俞和足三里二穴在脊髓背根神经节TRPV1和NGF的平均荧光强度的影响要高(P<0.05)。
结论:在针刀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方向上,脊柱区选穴稍优于大肠俞和足三里选穴,但差异不甚明显,但的确能通过影响结肠和脊髓背根神经节中TRPV1和NGF,从而影响其发病机制,改善腹泻及内脏高敏感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