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史论文研究

来源 :南昌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3657092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轼作为一代文学巨匠,无论是在诗、词抑或是文等领域均取得较高成就,对当时及后代文学影响深远。在宋代特殊的时代文化背景下,苏轼因其科考策论写作一举成名,备受瞩目,成为士子争相学习和模仿的对象,尤其是其评判历史的得失、评点历史人物的史论专文。本文从散文形式入手,以苏轼史论文为研究对象,探索苏轼史论文蕴含的思想内容、苏轼史论文论辩特色以及苏轼史论文产生的影响。
  文章共有四大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本文选题缘由、苏轼史论文研究现状及本文研究思路。第一章论述史论文发展概况及苏轼史论文产生的背景。早期,史论主要由史臣于史书编纂中创作,后来文人开始创作独立于史书之外的史论专文,苏轼史论文便是文人史论文发展到鼎盛时期的典型代表。苏轼大量写作史论文,与北宋时期的“疑古思潮”、科举制度改革、古文运动等其他因素密切相关。第二章探讨苏轼史论文的思想内容。苏轼一生思想丰富,然其早期创作的部分史论文中,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主要表现在他追求“德”治天下的政治理想、重视道德修养、质疑道家思想等方面;同时,苏轼史论文中也蕴含着“以史为鉴”的史学思想与正统史观。第三章研究苏轼史论文的论辩特色及其产生的影响。苏轼史论文的论辩视角新奇、论证自如、语言简洁晓畅,为后人所推崇,然同时苏轼此类史论文创作也不时引发大量争议,一方面,学者对苏轼史论文中表现方法予以接受,另一方面,苏轼史论文中对史事的臆测则受人批判。
  通过分析苏轼史论文的思想内容与论辩特色,可以为苏轼史论文带来的影响作出解释;而结合相关历史背景及他者对苏轼史论文的评价,可以为研究苏轼史论文内容与特色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近十年来,我国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党和政府适时调整我国经济结构,并根据其要求,做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人才培养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在校生规模已占到高校在校生总数的一半左右。与此同时,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问题也备受关注,越来越多的高职教育工作者认识到,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对能否培养出全面的高职人才至关重要。  本文围绕如何提高高职院校思想
学位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被誉为“礼仪之邦”。礼仪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人们在社会群体生活中,为了表达彼此间的善良愿望和美好情感而采取的某种具有十分明显的社会道德文化色彩的礼节行为规范。礼仪教育肩负着选择、传递、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崇高使命。大学生既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者,又是体现时代进步要求的新道德规范的受教育者。大学生礼仪道德水平关系到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振兴和未来。因此
学位
知识分子一直是现当代文学作家热衷描写的对象,他们性格中的复杂性极大地丰富了现当代文学的内容。“江南三部曲”是格非“十年磨一剑”的长篇巨著,他以家族传承的形式、历史发展的眼光对不同时代知识分子的个人命运和时代命运进行了细致而精准的描写,形象地凸显了知识分子的生存境况与精神异变。因此,“江南三部曲”是一部知识分子的“心灵史”。  本文采取文本细读的方法,以“江南三部曲”中的知识分子形象为切入点,深入探
学位
鲁敏自二十五岁写作起,即执小说这台高倍取景器摄取世界波谲斑斓,“欲以小说之虚妄来抵抗生活之虚妄。一方面,在时代写作浪潮中,作品不流俗,不趋从;另一方面,“追求变化与动荡,危险与冒犯”勇于从内部打破自我文学建构,不墨守成规,求新求异,在创作上孜孜以求开拓出了独属于自己的文学之路。回溯鲁敏迄今二十一年的文学创作历程,从地域划分阶段较为明晰即“城市——乡村——城市”,读其小说可以觉察出作家虽持虚妄之思构
学位
托妮·莫里森是杰出的当代作家,也是最有影响力的美国非裔作家之一。她的创作以非裔美国人的生活为题材,表达了对黑人种族生存的冷静而又深刻的思考。通过对黑人身体形象的塑造,莫里森勾画出一条黑人自救之路。这条道路引导黑人摆脱了自卑心态,开始重建黑人之美和社区之美。本论文运用身体美学的理论,对托尼·莫里森小说中黑人从文化自卑到文化自信的转变过程进行了研究。论文首先对托尼·莫里森在作品中呈现的黑人之“丑”进行
学位
回顾毕飞宇从九十年代至今的创作历程,从《孤岛》到《青衣》再到《推拿》等,每一部作品的问世均能获得读者的青睐,且在这些文本中,女性不仅是贯穿在毕飞宇创作中的永恒话题,更是解读毕飞宇的一把钥匙。  本文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对毕飞宇笔下的女性形象进行观照,以期准确地理解与把握毕飞宇创作中所体现出的精神内涵。本文分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绪论部分,笔者对近年来关于毕飞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的研究现状作了梳理,
学位
关于《巴黎手稿》异化劳动理论问题的研究和争议发轫于20世纪30年代,在70年代末80年度初的中国美学热潮中,异化劳动理论及其与美学问题的关联成为当代中国哲学和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诸如《巴黎手稿》异化劳动理论评价、异化劳动理论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劳动创造美”以及“美的规律”等美学问题的关联是当时集中讨论的几个核心问题。虽然学界在这些问题上达成了一定的共识,但仍存在诸多的分歧,在研究上也存在一
学位
余秀华作为近几年来备受关注的女诗人,其诗歌有残疾叙事、底层叙事和女性叙事等鲜明的叙事特征。在残疾叙事中,余秀华将残疾人的感受带入文本,对残疾叙事进行了多重解读,深层挖掘了残疾人的内心和精神意识,凸显了残疾人灵魂的孤独、尊严的缺失及自卑的心理特征。书写了自己作为残疾女性在爱情婚姻中的重重困难与被压抑的情欲。展示了残疾人生活苦难的事实及立足于现世的艰辛,并试图寻找一种残疾人自立自救的方式。在底层叙事中
学位
庄子作为先秦时期的代表人物和道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无论是在哲学观、社会观还是人生观方面都具有鲜明的个人色彩,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中,继老子之后,思想个性和创作风格对后世的文学与文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的重要人物之一。在《庄子》内七篇之中,尤其是《德充符篇》之中,刻画了王骀、申徒嘉、哀骀它等一系列身体残疾、外表丑陋但境界高远的“圣人”,通过对这类人物形象和言行举止的描述,庄子讨论了“德”这一概念和其背后
学位
辛弃疾是南宋词坛名家,同时也是两宋存词最多的词人。其词森罗万象,无所不包,历来为人所解赏。同时对于其词的研究也是历代不乏其人,一直也是学界的热点之一,不论是对于其人的经历行迹还是其词的内容风貌,其研究都已相当完备。本文以辛弃疾经历行迹为前提,以江西为视角,对其作于江西的词作进行分析讨论。辛弃疾在江西的词作与其经历行迹密切相关,依其行迹所历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起自淳熙二年,讫于淳熙八年。这段时间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