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05-000-01
摘 要 体育课在应试教育体制下被边缘化是个不争的事实。特别是高中阶段,由于面临高考的压力很多学校都以“牺牲”体育课的方式,来“争取”时间补习文化课。这样不仅不符合国家教委倡导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思路,也不利于孩子们的身心成长和身体健康。本文从为何要讲体育课“常态化”,如何规范的进行体育教育,在高压时期如何让体育跟文化课相互促进等方面进行浅析,来论述高中阶段体育教学的重要意义,以及探索相关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 常态化体育 规范体育教育 体育素质
相信大家都曾看到过有的孩子在大学入学军训时猝死,或孩子在参加长跑等运动后昏厥晕倒的相关新闻报道。现在的在校学生身体素质下降是个不争的事实,这其中的原因有环境因素、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等原因,但我认为最归根到底的原因还是孩子们缺乏有效的身体锻炼和必要的体育活动。从网络媒体上看到一份报告:前不久,国家教委、国家体委、卫生部、国家民委、国家科委等五部委联合对全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作了深入调查,调查发现学生在耐力、柔韧性、肺活量等运动和健康指标方面较之10年前呈下降的趋势。据专家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学生体育锻炼得不够,包括锻炼时间和锻炼强度均达不到体锻达标要求,情况令人担忧,应该引起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的重视。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育,不应该被文化课挤压,反而应该增加体育课的课时时间,以及探索出适合新时期教育需求的体育教学模式。
一、将体育课常态化
在正常的体育教学课时安排中,体育课是按为最基本的教学时间进行安排的。而现实情况下,经常被一些其他的文化课侵占,因此体育课教学很有限。我们应该适当的增加体育课的课时安排,增加学生们参加体育活动的次数和时间,真正让体育课成为和文化课一样的常态式教学内容。体育是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而且直接受益的课程,因此作为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一个重要方式体育课是必须按照科学的时间进行安排,通过体育课来全面实施体育教育纲要是十分必要的。这是因为学校体育作为国民体育的基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要教育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面对越来越繁重的文化课和考试压力,学校体育课的教学任务应该更加明确,即:增强学生体质,提高体育素养,有益身心健康;对一部分具有专业特长和有运动发展规划的孩子给以专业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来提高其运动成绩,以此培养出专业技能强甚至高水平的体育人才。因此体育课不仅要从时间上常态化,内容上和教学考核上更要常态化,这样才能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以及《纲要》的要求。
二、规范化体育教学
体育课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认真对待,进行科学教学。体育教学规范化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务必避免“一个哨子两个球,学生老师都自由”的散漫粗放的体育教学模式。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严格遵循体育课堂教学规律和特点的基本规定和要求。我把这部分内容分为三部分:即,课前、课中、课后。
课前,教师须按照新课标要求和教学大纲的内容,制定各年级的教学计划,认真钻研教材进行备课,写好教学教案,设计出有新意的教学设计;更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掌握学生间的差异性和兴趣爱好,培养体育骨干学生;清理好场地,准备好器材和教具;须着运动服装且整洁。学生(体育委员及骨干)协助老师准备工作;到指定的地点按老师的要求整好队准备上课;按教师要求着装;见习生要在课前先向老师请见习假。
课中,教师通俗讲解、正确示范动作,突出技术要领;教学过程中再保证学生的安全的同时有序进行;教学目标要在教学的环节中突出体现;因材施教,有针对性指导;师生共同体会感受,使课堂气氛热烈、和谐。学生应在有效的安全保证下,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练习;并在教学过程中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思考,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课后,教师做好组织归队清点人数等工作,并认真检查教学器材的回收并进行存放;跟学生及时沟通,以此来了解教学效果和不足之处,对好的方法继续保留,不足的地方加以改造;做好课后总结和教学记录,积累资料。给学生布置作业(相关练习);让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知识、技术、要领进行课外积极锻炼,为终身体育奠定坚实的基础。体育课堂教学的规范化是体育课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同时,也是新课改能科学有效和全面实施的基本前提。
三、实施素质教育,让体育课与文化课的相互促进
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模式不仅损害了学生的身体健康,而且还滋生了学校、家长以及学生的不重视体育课的错误观念。重智育、轻体育,成为大部分学生的主要思想状况,学生积极向考试文化科目要分,而轻视体育锻炼,以牺牲健康和体育活动来换取升学成绩。
面对这种情况,我认真地在班上进行体育素质教育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实文化课和体育课不仅不是冲突对立的,反而能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在体育课、活动课中,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面向全体同学,提高整体素质,发展学生的能力,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面对班上“文弱书生”的体能现状,首先就是使学生的观念转变,加强思想素质教育,从第一次班会,第一次家长会做起,配合班主任向家长、学生宣讲实施体育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德智寄于体”,健康第一,才会有素质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的存在,使学生与家长产生共识,使学生自身对体育课、体育锻炼有足够的认识,学生才会自我充电。在抓住学生思想开始发生转变的契机,让体育素质教育迅速占领宣传阵地,利用初三的黑板报广泛宣传。体育有很好的教育启迪意义,就像奥林匹克精神所说的那样:更高、更快、更强。体育能培养孩子的意志力,耐力,拼搏精神,不仅增强他们的身体素质,同时还能够增强他们的学习中的动力,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化课成绩;而良好的文化知识,又能够让他们更科学,更透彻的理解体育运动的本质,因此说体育和文化课是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的。
总之,让体育教学常态化,规范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和习惯,更能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好基础。如何 常态化体育教学,将体育教学规范化,让体育教学与文化课教学相辅相成是体育教育者们应为之不断努力探索的课题,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完善并改进,从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当今社会培养综合型人才。
摘 要 体育课在应试教育体制下被边缘化是个不争的事实。特别是高中阶段,由于面临高考的压力很多学校都以“牺牲”体育课的方式,来“争取”时间补习文化课。这样不仅不符合国家教委倡导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思路,也不利于孩子们的身心成长和身体健康。本文从为何要讲体育课“常态化”,如何规范的进行体育教育,在高压时期如何让体育跟文化课相互促进等方面进行浅析,来论述高中阶段体育教学的重要意义,以及探索相关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 常态化体育 规范体育教育 体育素质
相信大家都曾看到过有的孩子在大学入学军训时猝死,或孩子在参加长跑等运动后昏厥晕倒的相关新闻报道。现在的在校学生身体素质下降是个不争的事实,这其中的原因有环境因素、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等原因,但我认为最归根到底的原因还是孩子们缺乏有效的身体锻炼和必要的体育活动。从网络媒体上看到一份报告:前不久,国家教委、国家体委、卫生部、国家民委、国家科委等五部委联合对全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作了深入调查,调查发现学生在耐力、柔韧性、肺活量等运动和健康指标方面较之10年前呈下降的趋势。据专家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学生体育锻炼得不够,包括锻炼时间和锻炼强度均达不到体锻达标要求,情况令人担忧,应该引起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的重视。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育,不应该被文化课挤压,反而应该增加体育课的课时时间,以及探索出适合新时期教育需求的体育教学模式。
一、将体育课常态化
在正常的体育教学课时安排中,体育课是按为最基本的教学时间进行安排的。而现实情况下,经常被一些其他的文化课侵占,因此体育课教学很有限。我们应该适当的增加体育课的课时安排,增加学生们参加体育活动的次数和时间,真正让体育课成为和文化课一样的常态式教学内容。体育是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而且直接受益的课程,因此作为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一个重要方式体育课是必须按照科学的时间进行安排,通过体育课来全面实施体育教育纲要是十分必要的。这是因为学校体育作为国民体育的基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要教育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面对越来越繁重的文化课和考试压力,学校体育课的教学任务应该更加明确,即:增强学生体质,提高体育素养,有益身心健康;对一部分具有专业特长和有运动发展规划的孩子给以专业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来提高其运动成绩,以此培养出专业技能强甚至高水平的体育人才。因此体育课不仅要从时间上常态化,内容上和教学考核上更要常态化,这样才能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以及《纲要》的要求。
二、规范化体育教学
体育课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认真对待,进行科学教学。体育教学规范化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务必避免“一个哨子两个球,学生老师都自由”的散漫粗放的体育教学模式。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严格遵循体育课堂教学规律和特点的基本规定和要求。我把这部分内容分为三部分:即,课前、课中、课后。
课前,教师须按照新课标要求和教学大纲的内容,制定各年级的教学计划,认真钻研教材进行备课,写好教学教案,设计出有新意的教学设计;更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掌握学生间的差异性和兴趣爱好,培养体育骨干学生;清理好场地,准备好器材和教具;须着运动服装且整洁。学生(体育委员及骨干)协助老师准备工作;到指定的地点按老师的要求整好队准备上课;按教师要求着装;见习生要在课前先向老师请见习假。
课中,教师通俗讲解、正确示范动作,突出技术要领;教学过程中再保证学生的安全的同时有序进行;教学目标要在教学的环节中突出体现;因材施教,有针对性指导;师生共同体会感受,使课堂气氛热烈、和谐。学生应在有效的安全保证下,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练习;并在教学过程中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思考,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课后,教师做好组织归队清点人数等工作,并认真检查教学器材的回收并进行存放;跟学生及时沟通,以此来了解教学效果和不足之处,对好的方法继续保留,不足的地方加以改造;做好课后总结和教学记录,积累资料。给学生布置作业(相关练习);让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知识、技术、要领进行课外积极锻炼,为终身体育奠定坚实的基础。体育课堂教学的规范化是体育课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同时,也是新课改能科学有效和全面实施的基本前提。
三、实施素质教育,让体育课与文化课的相互促进
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模式不仅损害了学生的身体健康,而且还滋生了学校、家长以及学生的不重视体育课的错误观念。重智育、轻体育,成为大部分学生的主要思想状况,学生积极向考试文化科目要分,而轻视体育锻炼,以牺牲健康和体育活动来换取升学成绩。
面对这种情况,我认真地在班上进行体育素质教育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实文化课和体育课不仅不是冲突对立的,反而能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在体育课、活动课中,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面向全体同学,提高整体素质,发展学生的能力,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面对班上“文弱书生”的体能现状,首先就是使学生的观念转变,加强思想素质教育,从第一次班会,第一次家长会做起,配合班主任向家长、学生宣讲实施体育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德智寄于体”,健康第一,才会有素质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的存在,使学生与家长产生共识,使学生自身对体育课、体育锻炼有足够的认识,学生才会自我充电。在抓住学生思想开始发生转变的契机,让体育素质教育迅速占领宣传阵地,利用初三的黑板报广泛宣传。体育有很好的教育启迪意义,就像奥林匹克精神所说的那样:更高、更快、更强。体育能培养孩子的意志力,耐力,拼搏精神,不仅增强他们的身体素质,同时还能够增强他们的学习中的动力,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化课成绩;而良好的文化知识,又能够让他们更科学,更透彻的理解体育运动的本质,因此说体育和文化课是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的。
总之,让体育教学常态化,规范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和习惯,更能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好基础。如何 常态化体育教学,将体育教学规范化,让体育教学与文化课教学相辅相成是体育教育者们应为之不断努力探索的课题,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完善并改进,从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当今社会培养综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