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杰:我一直在接近紫砂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almumm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把出自紫砂大师之手的壶,在很多外行人眼里,它无非就是由壶体、壶嘴、壶把、壶盖、壶纽等几个部分组成,似乎甚是平凡无奇;但只有行家才明白,它实际上却是一个蕴含着深厚文化内涵的艺术佳作。
  郑杰,外表是那样的朴实,但他却开始以浓厚的内涵、别致的造型、独特的技艺博得八方赞誉。或者从他的恩师——工艺美术大师徐安碧的视角来看,郑杰正是他的另一件得意“作品”。
  
  师从徐安碧
  
  和寻常紫砂艺人不同的是,郑杰并不是出生在宜兴陶艺世家。所以他必须要比别人在技艺上付出更多的心血。除了做壶的悟性与天赋,他还不断地充实自己。
  但幸运的是,1996年他有机会成为了工艺美术大师徐安碧的入室弟子。从那时起,得以领受到更多精湛的技艺,也接触到更多工艺美术界的名人。这是他收获的时期,他的作品思维有了明显的进步,风格也得以变化和发展,1997年就入编了《当代宜兴陶艺名家集》,颇引人关注。
  但是,他一直在寻找着更多的东西。2002年,他创建了自己的个性陶艺坊,取名为“郑杰陶艺工作室”,就职于方圆紫砂有限公司。2004年,他的作品《韵》在首届宜兴陶艺新人新作展上夺得金奖,至今回想起这些,他仍十分难忘,这就是一个全新的开始。
  他,这位出自大师之手的得意“作品”终于展现出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开始凸显出自己的艺术价值。
  
  完美主义者
  
  他说自己还很年轻,正是年轻,这位紫砂艺人不停地追求着完美。他说,要让自己的作品更有内涵,自己所要做的,就是要今面接近官。
  紫砂的雕刻是他所擅长的。在紫砂壶上,用复杂的文人翰墨来表达一种意境,必须要具备一定的艺术功底。为了达到那种至高境界,他一直在收藏并临摹古今名画。从中汲取力量,然后又不断地寻求创新,形成自己最独特的风格。在这些时空交错的交流中,他一直在寻求着最美丽的内韵。
  在福州的一次紫砂艺术交流活动中,他把一位收藏者收藏的一件自己早期的作品用新壶换了回来。他是一个完美主义者,这跟他的成长经历有关,他的成长环境,注定了他必须更加努力,也注定了他更加苛求自己。
  他现在喜欢到更多的地方交流,与爱好和收藏他作品的收藏家接触,从更多有修养有内涵的工艺美术大师那儿汲取艺术的因子。他说,中国的诸多传统技艺,像福州著名的脱胎漆,那些值得学习的东西是他一辈子也学不完的。
  
  收藏是缘分
  
  或许他和徐安碧大师之间的缘分之故,所以他很相信缘分。他说,宜兴有很多人在制壶。每年都会有不少的作品问世。收藏家能收藏到他的作品,其实就是一种缘分,也是对他作品的肯定。
  正因为这种想法,他倒有了一份平常心。比如,郑杰的壶在全国销售得很好,但他在每个城市只选择一个代理。一方面是为了减少仿品,增强珍稀感;但我想,他可能更加相信有缘自会相逢,有心自会买到自己的壶。
  有些时候,他似乎看透了一些东西。对于有些好壶,他宁愿不卖而是自己收藏。曾经有人质问他:出价几十万你卖吗,不相信你会不卖。他回答:每个人都有自己想法,我也可以有自己的个性,他说自己挺知足的了。
  在郑杰的心中,他是壶,壶也是他。现在的他,心如止水。每天仍行走在家与工作室这两点一线之间,面对紫砂泥,入神般地锤、揉、捏、品……就是为了心中那份和壶的缘分与对壶的追求。
其他文献
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计》中载:“御史大夫李季卿宣尉江南,陆羽来见。衣野服,随茶具而入,手自京茶,口通茶名。茶罢,李公博士……”此篇文字首先出现“茶博士”的雅号。“茶博士”首先要具备识辨茶的能力,知道什么是好茶,什么是坏茶,明白什么茶应用什么水泡。其次必须有提壶掺水的硬功夫,可以一只手提十来斤,掺水掺得滴水不漏,而且还能一只手四平八稳地拿十余副茶具,摆碗、掺水、扣盖子如行云流水,还要有“雪花顶”、“二
期刊
在这个浮华喧闹的都市里,有一位“与诗词结成闺中伴,与笔墨结成骨肉亲”的女子,不焦不躁、安安静静,沉醉在她的“一茗斋”里。养花、坐禅、品茗,茶室处处茶香,这是一方超尘脱俗的心灵家园……    茶室名称:一茗斋  茶室主人:徐子  茶室地点:福州西湖畔  茶室概况:面积约60平方米,三张茶桌,建于2004年。    与“一茗斋”的邂逅是在一个冬日暖阳的周末。  它的主人对古典文学和美学有很深的造诣,又
期刊
明代,江苏宜兴紫砂茶具大盛,“黜银、锡及闽、豫瓷”,涌现了“四家”(即董翰、赵梁、袁锡、时朋)和“三大”(时大彬、李仲芳、徐友泉)等制壶高手,穷工极巧。一时间,文人骚客唱和咏颂,富贾巨卿竞相争购,使重不过数两的一把紫砂壶,“器方脱手,价五六金”。时人感叹道:“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近日有幸观赏到庄志雄珍藏的明代三大壶中妙手之一徐友泉的“树桩提梁壶”,堪称紫砂之瑰宝。  凡事都讲究缘
期刊
茶有灵性。若与其灵未冥、其性未合、其境未契、其器未容,则一半的茶味会在饮茶时悄悄溜走。所余者,徒为茶之形骸;所饮者,不过是唯剩茶羹的白水而已。  茶是草木精华累世修炼而成。天地之清气所养、山间之灵坡所育、雨前之甘露所滋。最宜农家处子新沐后无语采摘、竹篓中轻放浮搁;最宜汲深山清泉盛于砂壶,拾林间松枝燃于泥炉,壶置炉上,火烧水开,俟温度适中后备冲茶之用;最宜形拙貌朴之泥砂壶泡茶、外赭内青之泥瓷杯饮茶,
期刊
所谓观音韵,无非是指安溪铁观音的审美韵味,亦即其本然韵味之谓也。    观音韵表征之一:“香韵”奇绝    观音韵的凸显表征之一,乃嗅觉审美的“香韵”。谁都知道,安溪铁观音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以其奇绝的“香韵”而甲天下。观音韵所拥有的独特之香韵,被美之曰“王者之香”。试问,如斯香韵,天下还能有什么茶香可堪与之相媲美呢?  而精谙于赏鉴此种香韵的安溪茶人,早在若干年前,就在啜饮铁观音的品茶程式中,作
期刊
阮浩耕:浙江省国际茶叶商会秘书长、著名茶文化专家    茶艺,已确定为一种职业,并有相当高的职业技能。近十多年来,国内如春笋般破土而出的茶艺馆遍布都市。这一切,显示着茶艺越来越受到人们普遍的认同和欢迎,成为中国人的一种生活艺术。  然而,在很多次茶艺表演(有的称茶道表演)现场,有朋友向我耳语:“我不喜欢看这种茶艺表演”,更有直言不讳的:“我讨厌茶艺表演”。老实说,我自己对有些冠以“茶艺”或“茶道”
期刊
桑黎兵近期最被人们所称颂的作品,莫过于那把松鼠葡萄壶,这是紫砂花货中要求极高、制作极难之作品。2006年夏,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相继访问大陆,当时此壶被国台办定为特别礼品赠送给连战及宋楚瑜。桑黎兵以此壶奠定了在紫砂界中的地位。  近日,本刊记者对其进行了专访。他的话不多,但却具有一种紫砂壶般独有的沉稳与气度。    壶中有画,画中有壶的风格    桑黎兵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无论书法或是
期刊
一杯清茶在手,享受到幻术般的芬芳与风雅之时,又慢慢地从中感悟到许多。一片茶叶,看起来是那样的细小纤弱,那样的无足轻重,却又是那样的微妙。当它放进杯中,一旦与水融合,便释放出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地贡献出全部精华。  虽说没有茶叶便不会有诱人的清香,但此时此刻,人们所欣赏、所关注、所品味的已经不再是那片片茶叶,而是这杯中之水了。这一切又何尝不像人的一生!在茫茫人海之中,每个人都宛如一片茶叶,或早或晚要
期刊
唐朝以前的人是席地而坐的,在宴饮的时候,席是座位也是食物陈列摆放的平台,故而有酒席之称;茶席则是泡茶和喝茶的平台。根据场地、爱好、季节、功能等不同的条件,在布置茶席的时候应该发挥丰富的想象空间:可以是办公桌上简洁实用的创意,或者居家设计时休闲放松的一隅,也可以是茶席比赛中精致周到的艺术……  茶席的布置一般由茶具组合、席面设计、配饰选择、茶点搭配、空间设计五大元素组成。其中茶具是不可或缺的主角。其
期刊
初闻茶香    这是一次机遇,但也是一种缘分,郑炳基如是说。  郑炳基从小爱茶,但他以前从来没做过茶叶生意。有次去云南出差,约了几个朋友喝茶。有人跟他说,现在云南的烟、药、花、矿都已经过时了,云南茶叶品质好,又缺乏行业领袖,值得关注。于是,他开始四处打听,寻找合适的机会。  2004年10月,经朋友介绍,他听说云南普洱县茶厂要改制的消息,立刻进行接洽。仅仅15天,也就是2004年10月23日,郑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