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无数人离开了家园外出经商、务工,用勤劳和汗水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他们的孩子却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本应和其他未成年人一样得到父母的呵护,享受家庭的温馨,然而,由于与父母相隔甚远,长期缺少父母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形成一系列“留守儿童综合症”,这种不健康的心理问题正日趋严重,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一、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面面观
1.性格孤僻内向
留守儿童年龄幼小,尽管大多是爷爷奶奶和其他亲戚监管,但是毕竟与父母是亲疏不同的,遇到一些麻烦事会显得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孤僻内向,不开朗。
2.有自卑心理情绪
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自己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因此,与父母全在身边的儿童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降低要求,上进心不强。
3.产生反抗或逆反心理
留守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敌意。对老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容易激进冲动,做出一些不可理喻的事情。
4.产生怨恨父母心理
有少数孩子认为家里穷,父母没有能耐,才出去打工挣钱。对父母外出打工,把自己留在家里不理解并由此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甚至埋怨父母的无情。
这些孩子因心理与教育出现问题,已构成社会治安不稳定的因素。据公安部调查所显示的两个“大多数”——全国未成年人受侵害及自身犯罪的案例大多数在农村,其中大多数又是留守儿童。可见,对他们的教育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
不健康心理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受缺乏父慈母爱的影响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避风港,家庭的温暖是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缺乏家庭温暖的人,往往缺乏集体感;父母是孩子的靠山,父母的爱是孩子成长的催化剂,缺少父爱、母爱的孩子往往感情脆弱、性格懦弱、性情孤僻、行动粗暴,缺乏同情心。“留守儿童”大多数是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他们缺乏家庭的温暖,缺少父母的呵护,如果这些学生不能洁身自爱,很容易变成一个心理不健康、思想不端正、缺乏集体感的“后进生”。
2.受祖辈溺爱的影响
与缺乏父爱母爱正好相反,“留守儿童”又过多地受祖辈的溺爱,走上另一个极端。由于父母不在家,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一起生活,教育的责任便落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身上,但因受各种因素的局限,这些老一辈的人,无论教育思想还是教育方法都无法跟上形势的要求。同时,由于受“隔代亲”这种传统习惯的影响,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往往都溺爱或袒护这些留守儿童,使他们养成了唯我独尊、缺乏约束的小皇帝的心理。
3.受不成熟“自我认定”的影响
“自我认定”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生理、心理特征的判断与评价,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自我认定”包括生理自我、心理自我与社会自我三个部分,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对这三个方面的自我都有一定的看法和评价。“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正确引导,往往会产生不成熟的“自我认定”。例如,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差,便认为自己脑子笨;有些学生一开口说话就面红耳赤,结结巴巴,便认为自己表达能力差,等等。又如,有些同学见自己的独立能力不如别人,又看不到自己独立能力差的产生原因,便自我认定自己生来就笨手笨脚。因苦恼、困惑,造成了自信心的丧失,甚至自暴自弃。
4.受新“读书无用论”的影响
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与教育发展滞后的矛盾,社会上出现了大中专毕业生找工作难的现象,部分学生和家长产生了新的“读书无用论”。一些“留守儿童”看到父母挣了钱回来很风光,而一些大中专毕业生却在家待业,便产生了不如早点结束学业外出打工的想法,表现在学习中就是“人在教室心在外”、“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对学习产生厌恶心理。
三、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之对策
1.平等对待,不给留守儿童贴“坏标签”。
每一个学生的家庭环境、先天素质与自身努力程度不同,因而他们的思想状况、学习成绩及性格爱好等也不一样。对留守儿童,我们不能给他们贴上“差生”的标签,只看到他们的短处而看不到长处,这就挫伤了他们进取的积极性。对待这些学生要从“短”中发现他们的“长”处,并给这些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使他们在认可、赞扬和尊重中树立起自信。这样不给学生贴否定性“标签”,而是利用肯定性标签作正向的引导,可以激发学生发展特长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建立自信,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2.倾注真情,为留守儿童撑起爱的蓝天。
师爱是一种伟大而神奇的力量,它是儿童智力、道德、个性发展的风帆。有了爱,人与人之间容易沟通,有了爱,倔强的人会变得格外驯良,爱是通往教育成功的桥梁,也是一条基本的教育原则。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把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是促使他们健康成长的催化剂。留守儿童由于自身存在的问题,平时受的批评较多,往往有自卑心理,如果还经常用批评的方式去教育这些学生,结果会事与愿违,让爱心像清泉一样浇灌留守儿童干涸的心田,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
3.搭建平台,解开留守儿童的心结。
由于留守儿童大多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又无法得到家长的关注和引导,而现在的监护人往往都只关心生活,不关心心理的需求,因此容易发生心理障碍。为及时了解、排除这些心理障碍,教师在班级开设了“悄悄话信箱”,建起“心灵的驿站”,帮助留守儿童解决无人倾诉、无处倾诉的问题,与学生“结对子”,帮助其解开心灵的疙瘩,还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和关爱留守学生的主题班队会,为提高心理素养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我们像知时节的春雨,用真诚的爱去滋润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心田;用热情的火去点亮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心灯,指引孩子生命的航程,驱除蒙昧,收获希望。
一、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面面观
1.性格孤僻内向
留守儿童年龄幼小,尽管大多是爷爷奶奶和其他亲戚监管,但是毕竟与父母是亲疏不同的,遇到一些麻烦事会显得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孤僻内向,不开朗。
2.有自卑心理情绪
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自己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因此,与父母全在身边的儿童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降低要求,上进心不强。
3.产生反抗或逆反心理
留守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敌意。对老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容易激进冲动,做出一些不可理喻的事情。
4.产生怨恨父母心理
有少数孩子认为家里穷,父母没有能耐,才出去打工挣钱。对父母外出打工,把自己留在家里不理解并由此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甚至埋怨父母的无情。
这些孩子因心理与教育出现问题,已构成社会治安不稳定的因素。据公安部调查所显示的两个“大多数”——全国未成年人受侵害及自身犯罪的案例大多数在农村,其中大多数又是留守儿童。可见,对他们的教育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
不健康心理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受缺乏父慈母爱的影响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避风港,家庭的温暖是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缺乏家庭温暖的人,往往缺乏集体感;父母是孩子的靠山,父母的爱是孩子成长的催化剂,缺少父爱、母爱的孩子往往感情脆弱、性格懦弱、性情孤僻、行动粗暴,缺乏同情心。“留守儿童”大多数是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他们缺乏家庭的温暖,缺少父母的呵护,如果这些学生不能洁身自爱,很容易变成一个心理不健康、思想不端正、缺乏集体感的“后进生”。
2.受祖辈溺爱的影响
与缺乏父爱母爱正好相反,“留守儿童”又过多地受祖辈的溺爱,走上另一个极端。由于父母不在家,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一起生活,教育的责任便落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身上,但因受各种因素的局限,这些老一辈的人,无论教育思想还是教育方法都无法跟上形势的要求。同时,由于受“隔代亲”这种传统习惯的影响,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往往都溺爱或袒护这些留守儿童,使他们养成了唯我独尊、缺乏约束的小皇帝的心理。
3.受不成熟“自我认定”的影响
“自我认定”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生理、心理特征的判断与评价,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自我认定”包括生理自我、心理自我与社会自我三个部分,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对这三个方面的自我都有一定的看法和评价。“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正确引导,往往会产生不成熟的“自我认定”。例如,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差,便认为自己脑子笨;有些学生一开口说话就面红耳赤,结结巴巴,便认为自己表达能力差,等等。又如,有些同学见自己的独立能力不如别人,又看不到自己独立能力差的产生原因,便自我认定自己生来就笨手笨脚。因苦恼、困惑,造成了自信心的丧失,甚至自暴自弃。
4.受新“读书无用论”的影响
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与教育发展滞后的矛盾,社会上出现了大中专毕业生找工作难的现象,部分学生和家长产生了新的“读书无用论”。一些“留守儿童”看到父母挣了钱回来很风光,而一些大中专毕业生却在家待业,便产生了不如早点结束学业外出打工的想法,表现在学习中就是“人在教室心在外”、“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对学习产生厌恶心理。
三、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之对策
1.平等对待,不给留守儿童贴“坏标签”。
每一个学生的家庭环境、先天素质与自身努力程度不同,因而他们的思想状况、学习成绩及性格爱好等也不一样。对留守儿童,我们不能给他们贴上“差生”的标签,只看到他们的短处而看不到长处,这就挫伤了他们进取的积极性。对待这些学生要从“短”中发现他们的“长”处,并给这些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使他们在认可、赞扬和尊重中树立起自信。这样不给学生贴否定性“标签”,而是利用肯定性标签作正向的引导,可以激发学生发展特长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建立自信,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2.倾注真情,为留守儿童撑起爱的蓝天。
师爱是一种伟大而神奇的力量,它是儿童智力、道德、个性发展的风帆。有了爱,人与人之间容易沟通,有了爱,倔强的人会变得格外驯良,爱是通往教育成功的桥梁,也是一条基本的教育原则。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把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是促使他们健康成长的催化剂。留守儿童由于自身存在的问题,平时受的批评较多,往往有自卑心理,如果还经常用批评的方式去教育这些学生,结果会事与愿违,让爱心像清泉一样浇灌留守儿童干涸的心田,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
3.搭建平台,解开留守儿童的心结。
由于留守儿童大多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又无法得到家长的关注和引导,而现在的监护人往往都只关心生活,不关心心理的需求,因此容易发生心理障碍。为及时了解、排除这些心理障碍,教师在班级开设了“悄悄话信箱”,建起“心灵的驿站”,帮助留守儿童解决无人倾诉、无处倾诉的问题,与学生“结对子”,帮助其解开心灵的疙瘩,还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和关爱留守学生的主题班队会,为提高心理素养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我们像知时节的春雨,用真诚的爱去滋润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心田;用热情的火去点亮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心灯,指引孩子生命的航程,驱除蒙昧,收获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