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少数民族地区的汉语教学历来都是一个难点,因为从母语的思维与表达转换到第二种语言还要经过在大脑无形翻译的过程。而纳西族孩子学习汉语更有难度,原因有二:其一是纳西语语序和汉语语序不一致,甚至完全相反;其二是纳西族语音影响了汉语的正确发音。界于以上难题,我校根据本校实情,于2004年6月拟定了“纳西族地区汉语教学问题研究”的课题,并进行实验、探索、研究。经过5年以来的努力,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提升到了一定的理论层次,摸索出了一条纳西族地区有效进行汉语教学的路子。
一、转变教师观念
结合新课改理念和教师身上传统的陈旧观念,学校进行专题培训和追踪指导。指导教师把学习汉语言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从教师的“我来讲”转变到“我来帮”;从学生的“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不再追求模式化、统一化的表达,而指导学生进行真实的、个性化的表达。放弃教师“我讲了多少遍,你还不懂”式的训斥,提倡学生“我发现、我知道、我能说”式的个性化语言的展示。使汉语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训练自我、品味成功的课程,让学生在拥有本民族母语表达能力的同时,学会祖国母语——汉语表达,接受底蕴丰溢的华夏文化的熏陶。
二、提高教学能力
老师即使拥有最新的教学理念,如果没有过硬的教育教学能力,也无法进行高效的汉语教学。一位没有水平,内涵空洞的教师,根本无法以自身所拥有的个性魅力自然而然地激发起学生对汉语言学科的热爱。因此,丰富内涵、充实自我对于一位语文教师来说极其重要。我校语文教师们深知这一点,都自觉参加自考和函授来提高学历,12位语文老师中,已有10人拥有专科学历,其中有4位老师获得了本科文凭。全体语文老师积极读书读报,自觉组成了以和庆详老师为龙头的“每日鉴赏一诗词”小组,每日共赏美文雅句。
每学期每师一堂优质课和随堂听课相结合的教研机制也为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搭建了平台。任课教师们在不断的锻炼中迅速成长。如今,即便离开了教参书,各位语文教师也能上一节具有一定水准的优质课,为提质增效提供了保障。
三、紧抓“听、说”训练
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拓展,我校老师在进行汉语教学中,都注意紧抓“听、说”训练。“听”与“说”的训练对口头语言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缺乏“听、说”训练,就无法搭成口语表达的训练目标。虽然现在的纳西族孩子常在电视上接触汉语言,再加上我校地处城郊结合部,旅游业的发展为我们的孩子直接与外界用汉语言交流提供了条件,这与过去相比,的确拥有了便利。但那句“千不怕,万不怕,就怕纳西人说普通话”的戏言依然还有几分真实性。深找原因,是因为纳西族由于受母语发音方式的限制,说汉语平翘舌音不分、声调混淆、前后鼻韵母不分,甚至是复韵母与前后鼻韵母都分不清。为了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安排口语表达最准确最流利的老师来担当小学初始年级语文教学任务,并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尽量使用普通话教学。
首先,在一年级上学期就让孩子们过好拼音关。然后训练孩子们的倾听能力和说话能力。“耳聪明目”,聪明首先要学会用耳倾听,倾听老师的语言,倾听伙伴的表达。并在学会倾听的同时,学会尽量用汉语表达自己想说、要说的话。语速可以放慢,也允许学生有表达不清楚意思的时候,就算汉语里面夹杂一些纳西语词汇,也是允许的。关键是自己想说、愿说,说自己的想法,说自己的话。每节语文课,都给予每个孩子说话和倾听的机会:自己说给自己听、说给同桌听、说给你最信赖的伙伴听、说给大家听等多种形式的课堂训练,为学生汉语口语表达能力的形成提供了可能。
在课外,我们也尽量拓宽学生口语表达训练空间,提供口语训练的机会。学校要求全体师生都把普通话当作校园交际用语,为汉语口语交际营造了语言环境。然后,二至六年级班开设“早间新闻五分钟”栏目,再抓住每个机会进行学生口语表达训练与展示。如,适时开展故事会、红领巾广播站的连续播出、每次文艺汇演中小小主持人工作的担任……这些都为学生学习汉语口语、提高口语会话能力带来了机会。和晓梅、和志诚、和润涛、和志刚、张玉音等“金牌小主持”已在多个演出场合亮相,并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四、注重“读、写”结合
“听、说、读、写”训练作为实现语文工具性的教学手段,得到了全体语文教师的重视。“读、写”训练理所当然也放到了很重要的地位。在课堂上,语文科任教师十分注重阅读教学,注意以读为本。让孩子们在自读中自悟,悟方法、悟情感、悟语言中丰富的蕴含,并提升成自我的内涵和价值取向。同时也注意指导学生进行汉语语汇的积累,为指导写作奠定基础。课堂教学中,老师们特别注意抓住时机,进行适时适度的写话、习作训练。学习写法进行片段训练,巧设情景进行孩子与文本、与主人公、与作者的对话,都是在课堂上进行写话、习作训练的有效方式。在课外,则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调查报告、结成友好学校友好班级进行通信、向校刊《蜻蜓立荷尖》投稿,都能激发孩子们的习作兴趣,提高孩子们的汉语书面表达能力。
五、“听、说、读、写”融为一体
“听、说”与“读、写”从字面上看,似乎可以界分为两个领域,实际上“听、说、读、写”是相依相融的,这四者是实现汉语言工具性的支柱,同时又是互相制约和互相促进的。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和课外拓展训练中,始终奉行这样的原则。在“读”的基础上进行“听、说、写”的训练;在“说”的基础上进行“听”与“读”的训练;“听”后进行“说”与“写”的训练。使“听、说、读、写”相辅相成,“听、说、读、写”能力共同发展。
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意见
在历时5年的课题实验与研究中,发现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有些教师难免在期末阶段进行应试习题训练。这些重复死板的习题练习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纳西族孩子学习汉语言的兴趣。
综上所述,我校的“纳西族地区汉语教学问题研究”课题已顺利进入结题阶段,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走出了一条在纳西族地方有效进行汉语教学的路。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生命个体,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个性,我们在汉语教学领域也没有要求他们齐头并进,但每个孩子在学习汉语和汉语表达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都彰显出了自己特有的灵性和色彩。这是给我们五年来辛勤的付出所带来的安慰!
一、转变教师观念
结合新课改理念和教师身上传统的陈旧观念,学校进行专题培训和追踪指导。指导教师把学习汉语言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从教师的“我来讲”转变到“我来帮”;从学生的“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不再追求模式化、统一化的表达,而指导学生进行真实的、个性化的表达。放弃教师“我讲了多少遍,你还不懂”式的训斥,提倡学生“我发现、我知道、我能说”式的个性化语言的展示。使汉语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训练自我、品味成功的课程,让学生在拥有本民族母语表达能力的同时,学会祖国母语——汉语表达,接受底蕴丰溢的华夏文化的熏陶。
二、提高教学能力
老师即使拥有最新的教学理念,如果没有过硬的教育教学能力,也无法进行高效的汉语教学。一位没有水平,内涵空洞的教师,根本无法以自身所拥有的个性魅力自然而然地激发起学生对汉语言学科的热爱。因此,丰富内涵、充实自我对于一位语文教师来说极其重要。我校语文教师们深知这一点,都自觉参加自考和函授来提高学历,12位语文老师中,已有10人拥有专科学历,其中有4位老师获得了本科文凭。全体语文老师积极读书读报,自觉组成了以和庆详老师为龙头的“每日鉴赏一诗词”小组,每日共赏美文雅句。
每学期每师一堂优质课和随堂听课相结合的教研机制也为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搭建了平台。任课教师们在不断的锻炼中迅速成长。如今,即便离开了教参书,各位语文教师也能上一节具有一定水准的优质课,为提质增效提供了保障。
三、紧抓“听、说”训练
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拓展,我校老师在进行汉语教学中,都注意紧抓“听、说”训练。“听”与“说”的训练对口头语言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缺乏“听、说”训练,就无法搭成口语表达的训练目标。虽然现在的纳西族孩子常在电视上接触汉语言,再加上我校地处城郊结合部,旅游业的发展为我们的孩子直接与外界用汉语言交流提供了条件,这与过去相比,的确拥有了便利。但那句“千不怕,万不怕,就怕纳西人说普通话”的戏言依然还有几分真实性。深找原因,是因为纳西族由于受母语发音方式的限制,说汉语平翘舌音不分、声调混淆、前后鼻韵母不分,甚至是复韵母与前后鼻韵母都分不清。为了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安排口语表达最准确最流利的老师来担当小学初始年级语文教学任务,并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尽量使用普通话教学。
首先,在一年级上学期就让孩子们过好拼音关。然后训练孩子们的倾听能力和说话能力。“耳聪明目”,聪明首先要学会用耳倾听,倾听老师的语言,倾听伙伴的表达。并在学会倾听的同时,学会尽量用汉语表达自己想说、要说的话。语速可以放慢,也允许学生有表达不清楚意思的时候,就算汉语里面夹杂一些纳西语词汇,也是允许的。关键是自己想说、愿说,说自己的想法,说自己的话。每节语文课,都给予每个孩子说话和倾听的机会:自己说给自己听、说给同桌听、说给你最信赖的伙伴听、说给大家听等多种形式的课堂训练,为学生汉语口语表达能力的形成提供了可能。
在课外,我们也尽量拓宽学生口语表达训练空间,提供口语训练的机会。学校要求全体师生都把普通话当作校园交际用语,为汉语口语交际营造了语言环境。然后,二至六年级班开设“早间新闻五分钟”栏目,再抓住每个机会进行学生口语表达训练与展示。如,适时开展故事会、红领巾广播站的连续播出、每次文艺汇演中小小主持人工作的担任……这些都为学生学习汉语口语、提高口语会话能力带来了机会。和晓梅、和志诚、和润涛、和志刚、张玉音等“金牌小主持”已在多个演出场合亮相,并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四、注重“读、写”结合
“听、说、读、写”训练作为实现语文工具性的教学手段,得到了全体语文教师的重视。“读、写”训练理所当然也放到了很重要的地位。在课堂上,语文科任教师十分注重阅读教学,注意以读为本。让孩子们在自读中自悟,悟方法、悟情感、悟语言中丰富的蕴含,并提升成自我的内涵和价值取向。同时也注意指导学生进行汉语语汇的积累,为指导写作奠定基础。课堂教学中,老师们特别注意抓住时机,进行适时适度的写话、习作训练。学习写法进行片段训练,巧设情景进行孩子与文本、与主人公、与作者的对话,都是在课堂上进行写话、习作训练的有效方式。在课外,则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调查报告、结成友好学校友好班级进行通信、向校刊《蜻蜓立荷尖》投稿,都能激发孩子们的习作兴趣,提高孩子们的汉语书面表达能力。
五、“听、说、读、写”融为一体
“听、说”与“读、写”从字面上看,似乎可以界分为两个领域,实际上“听、说、读、写”是相依相融的,这四者是实现汉语言工具性的支柱,同时又是互相制约和互相促进的。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和课外拓展训练中,始终奉行这样的原则。在“读”的基础上进行“听、说、写”的训练;在“说”的基础上进行“听”与“读”的训练;“听”后进行“说”与“写”的训练。使“听、说、读、写”相辅相成,“听、说、读、写”能力共同发展。
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意见
在历时5年的课题实验与研究中,发现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有些教师难免在期末阶段进行应试习题训练。这些重复死板的习题练习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纳西族孩子学习汉语言的兴趣。
综上所述,我校的“纳西族地区汉语教学问题研究”课题已顺利进入结题阶段,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走出了一条在纳西族地方有效进行汉语教学的路。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生命个体,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个性,我们在汉语教学领域也没有要求他们齐头并进,但每个孩子在学习汉语和汉语表达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都彰显出了自己特有的灵性和色彩。这是给我们五年来辛勤的付出所带来的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