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标的深入推进,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越来越明显的变化,对教师的自身要求也随之提高,教师要正视现实,正确对待自身的角色转变,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丰富自身的文化底蕴,转变观念,找准方向,成为教改浪潮中的佼佼者。
【关键词】新课标教师角色转变
【中图分类号】G6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10-0009-01
《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教师”的角色发生了逆转,教师不再是一声令下惊四座,也不再是课堂的“最高统治者”、“填鸭者”。而由“权威”转向“非权威”,由“导师”转向“学友”,由“信息源”转向“信息平台”,这是对教师的一大挑战。高考语文卷的加试内容是对教师的知识储量的一种考验。总之,教师必须给自己“充电”,丰富自己,提高自身素质。因此,对教师的要求也不仅仅是“一桶水”的问题了,锅里没有碗里怎么会有呢?在《新课标》的第三部分第一节“教学建议”中,明确地指出了“教师和语文课程同步发展”的高要求,所以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尽快适应教师角色的转变。
一、传统教学理念要更新
教师是“传道、受业、解惑”的人,是课堂的绝对统治者,教师和学生之间有一种“知”和“不知”的矛盾,教师在教学中只管将知识一味地传播,却不管学生学习的情况,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永远是一道坎,这是传统的课堂理念。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意识到自己的主要任务在于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层次的提高。不但要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师生间在人格上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师生间相互交流、沟通、理解,互为补充。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密切结合,使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共同交流、共同促进、共同提高的互动过程。
二、传统教学过程要更新
新课标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力求做到正确引导,善于激发,积极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淡化课程执行中的预定性和统一性,坚决避免结论性教学。要关注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允许学生思考反问。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们喜欢“画地为牢”。早早为学生设计好“圈套”,并努力引导学生往那“圈套”里钻。这样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展开。我们还很自信,常常“惟我独尊”,课堂上不准学生提出疑义,让学生拘泥于教师的一家之言。教师课上讲得津津有味,殊不知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没有效果。我们却是容易把自己看成“导游”,滔滔不绝、喋喋不休地硬塞给“游客”一些东西,效果必然是吃力不讨好。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要充分考虑到活动的开放性、参与性、过程性,要重视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课堂不再是一个封闭系统,要鼓励学生在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具体地说,在时间上,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打通时光大道,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贯通古今;在空间上,我们要开拓万里的宏大视野,为我们的教学搭起一座立体式的平台。让学生能够时时处处学习,到大自然中去学习,到社会实践中去学习。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得好:“花草是活书。树木是活书。飞禽、走兽、小虫、微生物是活书。山川湖海,风云雷雨,天体运行都是活书。活的人,活的问题,活的文化……活的世界,活的宇宙,活的变化,都是活的知识宝库,都是活的书。”这一切的形成贵在教师的有力引导。
三、争做创新型教师
新课标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主导者,是创新教育的主要参与者和实践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具有创新精神,成为一个富有创新意识的人。一个只死教书,循规蹈矩,步人后尘,不研究学生学习情况、创新动态,不去突破常规教学模式的教师,根本不可能想到创新,也不会去创新,更谈不上去指导学生的创新,只能做一个“知识技能的传播者”。因此,语文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时时掌握教学信息动态,更新教育观念,接受并容纳新的教育理念,不断地尝试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方法。教学中我们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如果一味地凭老师在课堂上灌输知识技能,学生创新的欲望就会被扼杀,课堂显得死气沉沉,学生会昏昏欲睡。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多为学生提供一些良好的创造环境,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提高创新能力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提高自己的教研水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穿新鞋走老路”是行不通的。于是,教研就显得极为重要。当然,实施创新教育,教师不能走极端。不能一味地摒弃传统。毕竟教育的基本功就是文化传承,只有继承才会有更好的发展,更有利于创新。
四、充当智能型教师
新课标改革,新的教育形势,对教师的要求自然会越来越高,尤其这两年的高考改革,要求老师懂得的知识既要精,也要广。学科知识要融会贯通,彻底摒弃“隔行如隔山”的错误认识。现在书本中许多篇目的设置都具有鲜明的学科综合性特点。因此,今天的教师面临的挑战是巨大的,在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实践过程中,要求教师具备的知识结构多元化。新形势下,语文教师所掌握的知识应该是广泛的,不再是专一的。应该向哲学、历史学、地理学、心理学以及自然科学方面拓展,让理科教学文科化,文科教学理科化的新思想落实到实处,从而建立起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为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勤于学习,广泛涉猎,善于积累,使自己不仅有丰富的文学专业知识,更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仅在知识结构上教师自己要严要求,而且在新产品、新型的教学设施上也要精通,要会用,或更多地了解一些现代化教学设备。教师要成为多面手。
一位教育家曾说:“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将停止教学。”作为一名新型的教师,我们要有争当时代的排头兵的勇气,认真审视传统教育,辨明优与劣,按照新要求,不断“充电”,反思总结,继承,并发展传统教育,把握新理念,适应新变化,成为教育改革大潮中的佼佼者。
【关键词】新课标教师角色转变
【中图分类号】G6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10-0009-01
《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教师”的角色发生了逆转,教师不再是一声令下惊四座,也不再是课堂的“最高统治者”、“填鸭者”。而由“权威”转向“非权威”,由“导师”转向“学友”,由“信息源”转向“信息平台”,这是对教师的一大挑战。高考语文卷的加试内容是对教师的知识储量的一种考验。总之,教师必须给自己“充电”,丰富自己,提高自身素质。因此,对教师的要求也不仅仅是“一桶水”的问题了,锅里没有碗里怎么会有呢?在《新课标》的第三部分第一节“教学建议”中,明确地指出了“教师和语文课程同步发展”的高要求,所以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尽快适应教师角色的转变。
一、传统教学理念要更新
教师是“传道、受业、解惑”的人,是课堂的绝对统治者,教师和学生之间有一种“知”和“不知”的矛盾,教师在教学中只管将知识一味地传播,却不管学生学习的情况,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永远是一道坎,这是传统的课堂理念。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意识到自己的主要任务在于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层次的提高。不但要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师生间在人格上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师生间相互交流、沟通、理解,互为补充。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密切结合,使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共同交流、共同促进、共同提高的互动过程。
二、传统教学过程要更新
新课标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力求做到正确引导,善于激发,积极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淡化课程执行中的预定性和统一性,坚决避免结论性教学。要关注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允许学生思考反问。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们喜欢“画地为牢”。早早为学生设计好“圈套”,并努力引导学生往那“圈套”里钻。这样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展开。我们还很自信,常常“惟我独尊”,课堂上不准学生提出疑义,让学生拘泥于教师的一家之言。教师课上讲得津津有味,殊不知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没有效果。我们却是容易把自己看成“导游”,滔滔不绝、喋喋不休地硬塞给“游客”一些东西,效果必然是吃力不讨好。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要充分考虑到活动的开放性、参与性、过程性,要重视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课堂不再是一个封闭系统,要鼓励学生在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具体地说,在时间上,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打通时光大道,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贯通古今;在空间上,我们要开拓万里的宏大视野,为我们的教学搭起一座立体式的平台。让学生能够时时处处学习,到大自然中去学习,到社会实践中去学习。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得好:“花草是活书。树木是活书。飞禽、走兽、小虫、微生物是活书。山川湖海,风云雷雨,天体运行都是活书。活的人,活的问题,活的文化……活的世界,活的宇宙,活的变化,都是活的知识宝库,都是活的书。”这一切的形成贵在教师的有力引导。
三、争做创新型教师
新课标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主导者,是创新教育的主要参与者和实践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具有创新精神,成为一个富有创新意识的人。一个只死教书,循规蹈矩,步人后尘,不研究学生学习情况、创新动态,不去突破常规教学模式的教师,根本不可能想到创新,也不会去创新,更谈不上去指导学生的创新,只能做一个“知识技能的传播者”。因此,语文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时时掌握教学信息动态,更新教育观念,接受并容纳新的教育理念,不断地尝试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方法。教学中我们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如果一味地凭老师在课堂上灌输知识技能,学生创新的欲望就会被扼杀,课堂显得死气沉沉,学生会昏昏欲睡。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多为学生提供一些良好的创造环境,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提高创新能力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提高自己的教研水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穿新鞋走老路”是行不通的。于是,教研就显得极为重要。当然,实施创新教育,教师不能走极端。不能一味地摒弃传统。毕竟教育的基本功就是文化传承,只有继承才会有更好的发展,更有利于创新。
四、充当智能型教师
新课标改革,新的教育形势,对教师的要求自然会越来越高,尤其这两年的高考改革,要求老师懂得的知识既要精,也要广。学科知识要融会贯通,彻底摒弃“隔行如隔山”的错误认识。现在书本中许多篇目的设置都具有鲜明的学科综合性特点。因此,今天的教师面临的挑战是巨大的,在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实践过程中,要求教师具备的知识结构多元化。新形势下,语文教师所掌握的知识应该是广泛的,不再是专一的。应该向哲学、历史学、地理学、心理学以及自然科学方面拓展,让理科教学文科化,文科教学理科化的新思想落实到实处,从而建立起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为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勤于学习,广泛涉猎,善于积累,使自己不仅有丰富的文学专业知识,更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仅在知识结构上教师自己要严要求,而且在新产品、新型的教学设施上也要精通,要会用,或更多地了解一些现代化教学设备。教师要成为多面手。
一位教育家曾说:“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将停止教学。”作为一名新型的教师,我们要有争当时代的排头兵的勇气,认真审视传统教育,辨明优与劣,按照新要求,不断“充电”,反思总结,继承,并发展传统教育,把握新理念,适应新变化,成为教育改革大潮中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