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子健:香港亚洲艺术文献库对于亚洲当代艺术的分类与项目

来源 :中华儿女·书画名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lang1988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上的电子文献primaryliterature,也叫原始文献,是没有出版的比如照片或者手稿等等。最近几年通过扫描编补把原始文献数据化,因为数量非常庞大,在对有些文献不知如何入手的情况下,会把部分先放在网上,做一种介绍。比如最简单作品图片,在这个网站上就可以看到。
  网站上会对所举办活动进行介绍,如资料、图片和录像等。主办活动都是与文献库的资料和研究方向有关,比如2010年在中国北京、上海、香港、纽约合作举办的一系列讲座,地点不局限在香港。当然在香港,会做大量的活动比如一些教育性和实验性比较强的项目,因为艺术家和研究者会有不同的视角,邀请当代艺术家来用他们的方法来解释这个图书馆的时候,用不是非常学术的眼光,反而会带来新鲜的观念,变得非常有意思。还有大型学术会议的举办,未来十月份的时候在上海会有一个国际学术会议举办,课题是“展览怎样构成亚洲当代艺术史”。
  另外一个项目,是我本人负责的,关于中国80年代的当代艺术。网上有一个列表,是跟90多位艺术家、学者的全部的访谈,很多关于80年代他们读书、活动的细节,有许多现在想象不到的事情。关于顾丞峰老师的介绍,像他80年代在做什么,最近在做什么,访谈文字稿在网上很方便就可以看到,录像需要到图书馆里看。因为有的访谈会长达2-3个小时,很少有人花时间看完整个访谈,我们就把所有文字打出来,然后将录像精华的部分剪辑成16-20分钟,配上中英文字幕。
  访谈的录像经过剪接,加上收集来的图像等等的文献编成一部电影,纪录片的形式能比较生动比较活泼的把文献用起来,引起大家的兴趣,但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还要做很多判断,进行取舍,目前只有一部主题是关于香港对广东的影响,八十年代的广东当代艺术,大概是1个小时。
  专题网站的建设,中国八十年代艺术研究计划,重点文献选登比如:1989年北京的中国现代艺术展,“不准调头”的标志,北京青年报当时比较大篇幅的报导,网站的集中展现省去了图书馆查阅的繁琐。类似这样有很高历史价值的资料有很多,都呈现在专题网站。在南京,在上海也好,大家都可以方便查阅,这是网络最伟大的地方。
其他文献
批评家总是关注艺术家,那么批评家自己谁来关注呢?没有人关注。我觉得我们失掉了自我,批评家是一群忘我的人。因此我觉得这是一个空白,值得我们去关注。就是批评自身的问题,批评家自我的反省,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因为批评家和艺术家实际上在当代艺术中是一种同生共死的状态。批评家不仅为当代艺术推波助澜,同时也和当代艺术家一同经历风雨,一同艰难的成长,可以说每一个成功的艺术家的背后都是一个批评家的关注。  因此
期刊
主持语:  主题为“让消费爱上艺术”的第十七届上海艺术博览会在上海世贸商城圆满谢幕,来自15个国家的143家优秀画廊参加展览。艺博会自1997年创办以来,十多年每年都在进步,今年更是取得了非凡的成绩,在为期4天的展会中,观众人次和成交量双双刷新历史纪录。  上海艺博会建立的平台正确引导公众了解艺术品的消费与购藏,每年它的主题都是根据艺术品市场的变化而设定,在艺术装饰家居的精神需求和投资艺术品的理念
期刊
罗马四年展和档案图书馆不同于中国当今艺术界的双轨制——“体制内”和“体制外”。意大利实施的是单一艺术体制,我称其为“学术市场一体化的艺术评价体系”。意大利没有中国这么多的画院,大多是职业艺术家,靠在画廊出卖作品为生。意大利画廊的等级和艺术家的水平的等级是匹配的。令人惊奇的是,不同等级之间的艺术家很少有交叉,一流艺术家绝不屈尊迈入二三流艺术家的门槛,参加三流艺术家的展览。  在意大利艺术家的学术地位
期刊
OCAT的性质是文献与研究馆,在做中国当代艺术史研究、中国文献研究的时候,与大概的知识环境密切相关。很多原因造成中国当代艺术处在一个“乱局”之中,但过去的十年中,对中国当代艺术史的关注,形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潜流”。  具体来说有三个方面:  第一个是大量的西方艺术史著作的翻译和引进,在过去十年中扩大了范围,从古典艺术史到西方现代批评和理论、西方新艺术史和视觉文化研究,系列丛书的出版以系统的方式延
期刊
艺术资源数字化主要体现在“文本“、“图像”及“数据”等几个方面,数字化是艺术信息化、大众化发展的基础与核心。在研究这个问题的时候,特别是在研究艺术品市场的时候,我们感觉到数据的挖掘跟管理的意义。  中国艺术品市场在发展的同时,也面临很多问题。市场数据参与到艺术品市场发展的过程中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市场放行。中国艺术品市场“数据研究与应用”本身就是一个价值挖掘、发现与收藏投资、文化培育的集合,这样的过
期刊
从我的角度来看,我做得更多的是文献数码化和之后的应用阶段的工作。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我们谈的文献也好,数据整理也好,不能只限于技术化的层面。对于网络而言,它不仅是一种技术,它还是一种意识形态。就像教科书中所表述的:万维网是一种基于协议文本后建立的一个技术标准,网络实际上是一个意识形态。  在五六年前,拿一张身份证就可以到“万维网”申请一个域名,租用一个虚拟空间,拥有个人网站。而后个人网站都被取缔掉了,
期刊
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有很多的档案结构,分为几个部分,包括古代部分、世界部分、近现代部分还有当代部分,它的实际核心都是在做档案的工作。档案在今天看来是一个信息点整体的存储与调用,我想这才是当代档案主要的实质问题,那在今天我们当代的档案上,很久以来已经意识到知识对人的束缚与解构,那在我们现在所用的当代的档案方法里,恰恰是对于现有知识结构的一种打扫,一种将原有的结构进行重新的解构与区分,并且重建一
期刊
我们是注重历史的国家,如果当代的国家历史都弃之不顾,过多少年后何以回顾思潮和现象是以什么方式呈现过呢?  德国艺术档案作品的收藏,细节值得注意,条形码经过机器扫描仪放进去,会得到与作品相关的全部信息,细致程度已经很周全了,但没有北京大学的信息中心对原始信息数据录入的信息周全,我们从档案的意识上不再处于落后的状态,只是条件落后。  我现在讲几个关键问题。第一个问题,今天当代艺术档案的建设特别注重对“
期刊
在当今艺术江湖充满急功近利的策略、炒作和所谓繁盛的喧嚣下,像肖进这样心无旁骛地从事创作,认真、深入、精心地刻画她的记忆和体悟的艺术家已是凤毛麟角了。你尽可以在她的作品中体会她的细腻、沉潜与坚忍,从她的线性经历或许也可以看出她的执著。她从中央美院附中开始,本科、研究生,一路上到现在在读的博士生。尽管说来她已并非在意于博士的学位,而是习惯或喜欢学院的氛围——平静、单纯而恬淡,一如她的为人处世。在我看来
期刊
油画艺术自欧洲传入中国后,逐渐在这块新的文化土壤上扎根生长、开花结果,其日趋成熟的标志是风格流派的异彩纷呈和艺术语言中“中国精神”或“中国风”的显示,而在这两者之中,后者即“中国精神”或“中国风”最为重要。因为仅仅是风格流派的多样,可以从横向的移植中获得,而只有体现出有中国特色和气派的多种风格,才具有真正的本土文化意义。我们高兴地看到,中国油画艺术的先驱们,在这方面已经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取得可喜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