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今艺术江湖充满急功近利的策略、炒作和所谓繁盛的喧嚣下,像肖进这样心无旁骛地从事创作,认真、深入、精心地刻画她的记忆和体悟的艺术家已是凤毛麟角了。你尽可以在她的作品中体会她的细腻、沉潜与坚忍,从她的线性经历或许也可以看出她的执著。她从中央美院附中开始,本科、研究生,一路上到现在在读的博士生。尽管说来她已并非在意于博士的学位,而是习惯或喜欢学院的氛围——平静、单纯而恬淡,一如她的为人处世。在我看来,与其说大多在学院的艺术家注重个人内心静观的认知与体验,以及对油画语言的不断深入与纯化,不如说是其个人秉性所使然。偏于独思,追求宁静致远的境界,保留一份艺术家个人的园地,抑或象牙之塔的情趣。这一点与所谓前卫家的喷血之作相比,而往往被人诟病为保守和沉闷。其实,不管是哪个江湖、哪个圈子,甘愿本乎于心,顺乎于道,如此而已,才是本我的本真体现。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个人身份的强化使得艺术创作不再是某种文化的样本,而更多地携带着丰富的个人记忆和历史细节,具有着“老照片”式的仿真性。但正因为这种创作不再刻意寻求表现对象的“文化”象征意味,而强调个体和集体记忆的丰富和细腻,因此,其文化记忆也带有很强的情感因素和拼贴的成份。作为现实大背景下个人的命运的变迁,个人经历的体验和想像是这种文化记忆的内在构成因素,它表现为对已经消逝了的、仅仅留存于个人生命记忆之中的“归属”和“精神故乡”的想像形态。正因为如此,这种想像带有了某种“后现代主义”的意味。所以,与其说这是肖进对记忆的勾勒,如《430人生系列》等作品,不如说她是在整体上被作为一种与今日个人生活血肉相连的“成长”想像。其间,有着不再存在的日常生活的细节,有着割舍不掉的情感关联,有着因不再有现实束缚而显得温情饱满的传统伦理礼仪,同时也必然地与童年、青春等生命经验联系在一起。同时,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创作中,许多艺术家习惯于从现实的处境出发,在现实性的时空中寻找历时性的记忆,以一种记忆、经验的对位法来测度现实的变化,并由此表明自己对这种变化的态度。而艺术家个人所表现的这种记忆与经验性的存在,更多的时候常常体现出某种情感的还原,折射着艺术家的人生价值观和情感取向。我以为肖进属于这种类型的艺术家。因为,在她的作品中大多有着她所指向的潜隐于画面背后的故事和情结。因此,她创作的过程,其实就是她在讲述着一个个与她的记忆经历有关的平凡故事的过程。只不过她将故事压平并凝固在一幅幅画面之上,构成了一种区别于文学或电影故事叙事方式的视觉叙事。在她的叙事中,有她从小生长的自然环境,她儿时的同学、朋友,以及父母长辈的生活印象,也有着她长大成人之后对家园的追寻,更有着社会、历史、文化翻天覆地的变化所引发的物是人非的惆怅。
当然,倘若她的艺术创作仅仅停留在这样的层次,那就过于简单与浅表了。那只是一种没有走出后花园女性生活经验和细腻而羸弱的情感体验。而肖进绘画的叙事性因素在于画面中的人物与她所摄取的猫、马、鸟等动物和器物场景看似写实、具像,与她表述的内容情节有着一种关联,仔细观察却发现他或她们与这些空间环境并不存在着文学故事的因果逻辑联系,带有不真实的存在和熟悉的陌生感,如《发生》、《奔》、《瞬之风景》系列等作品,真实、含混、神秘之间的错位又有些荒诞与偏执,而记忆扭曲在看似木纳呆板的人物肖像之中,具像的树木花卉、房屋建筑,被类似于中国传统工笔画清晰的笔触、灰质色彩所笼罩是她油画语言方式展开的关键,虚置的景致和诡异的场域,尤其是在《发生》和《瞬之风景1》中反复出现的黑洞洞的楼房,则隐喻象征地显示着她本身过往的经历、情感和记忆,以及难于名状的内心世界,仿佛昭示着她在现实中和形而上的一种超验与谴怀。这是构成肖进油画艺术特点的主要线索。她的《430人生》系列作品,既是隐晦的,也是伦理的,她是对过去已流失家园的想象,还有对未来无法把握的迷茫。“记忆”是试图将已获得的经验保存下来,由此也产生了抗拒丧失的想像。而她的写实性油画话语方式对于记忆与现实处境有一种含混的超验性,她将时代对人的裹狭转化为个人命运中的沉浮和际遇的变迁,通过这些系列作品的视觉形象变成了一种无尽的感慨。
她作品所虚置的神秘性空间是真实空间的显现,如《430人生之二》中的女性,画面的虚幻性和人与建筑空间的逼真性正是她内在的焦虑,这种焦虑的压抑其实就是显示了她过往经验与记忆的针对性。这里的一些无疑是“过去”,但如同自然之物的属性一样虚拟着过去;这里的一些也是现在,却是她思考过滤后的记忆碎片的现实拼接与重构。尽管她不是简单直接地表现现实的复杂,不过这也许反而成就了她的创作,因为远离现实使她的艺术保留了她寓情的细末微节,凸现了作品自身的纯粹。我在观看她的作品时常常会遭遇到这样的细末微节。她是从现实的个人经历中剪裁一些枝叶的片断去排遣、释怀她儿时的体验,尽管这些体验带有或美好或梦魇的记忆,所以她有时将作品处理成萧飒、扼异的异质感觉。从这一点来说,她又是非常真实的,她真实地表现了记忆或梦魇状态下的内心世界,可谓是一种在内心折射的抽象现实。这不仅表现了人与社会的变迁、时光的流逝,更重要的是再现了人世的沧桑。依此来关注现实大背景下个人的命运,或许也导致了观看者种种认同的伤感情怀。尽管很多时候,人本真的情感都被猜测,都被突如其来的社会动荡转变所淹没,但它还是会固执地存在、生长。
(作者系艺术策展人、批评家)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个人身份的强化使得艺术创作不再是某种文化的样本,而更多地携带着丰富的个人记忆和历史细节,具有着“老照片”式的仿真性。但正因为这种创作不再刻意寻求表现对象的“文化”象征意味,而强调个体和集体记忆的丰富和细腻,因此,其文化记忆也带有很强的情感因素和拼贴的成份。作为现实大背景下个人的命运的变迁,个人经历的体验和想像是这种文化记忆的内在构成因素,它表现为对已经消逝了的、仅仅留存于个人生命记忆之中的“归属”和“精神故乡”的想像形态。正因为如此,这种想像带有了某种“后现代主义”的意味。所以,与其说这是肖进对记忆的勾勒,如《430人生系列》等作品,不如说她是在整体上被作为一种与今日个人生活血肉相连的“成长”想像。其间,有着不再存在的日常生活的细节,有着割舍不掉的情感关联,有着因不再有现实束缚而显得温情饱满的传统伦理礼仪,同时也必然地与童年、青春等生命经验联系在一起。同时,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创作中,许多艺术家习惯于从现实的处境出发,在现实性的时空中寻找历时性的记忆,以一种记忆、经验的对位法来测度现实的变化,并由此表明自己对这种变化的态度。而艺术家个人所表现的这种记忆与经验性的存在,更多的时候常常体现出某种情感的还原,折射着艺术家的人生价值观和情感取向。我以为肖进属于这种类型的艺术家。因为,在她的作品中大多有着她所指向的潜隐于画面背后的故事和情结。因此,她创作的过程,其实就是她在讲述着一个个与她的记忆经历有关的平凡故事的过程。只不过她将故事压平并凝固在一幅幅画面之上,构成了一种区别于文学或电影故事叙事方式的视觉叙事。在她的叙事中,有她从小生长的自然环境,她儿时的同学、朋友,以及父母长辈的生活印象,也有着她长大成人之后对家园的追寻,更有着社会、历史、文化翻天覆地的变化所引发的物是人非的惆怅。
当然,倘若她的艺术创作仅仅停留在这样的层次,那就过于简单与浅表了。那只是一种没有走出后花园女性生活经验和细腻而羸弱的情感体验。而肖进绘画的叙事性因素在于画面中的人物与她所摄取的猫、马、鸟等动物和器物场景看似写实、具像,与她表述的内容情节有着一种关联,仔细观察却发现他或她们与这些空间环境并不存在着文学故事的因果逻辑联系,带有不真实的存在和熟悉的陌生感,如《发生》、《奔》、《瞬之风景》系列等作品,真实、含混、神秘之间的错位又有些荒诞与偏执,而记忆扭曲在看似木纳呆板的人物肖像之中,具像的树木花卉、房屋建筑,被类似于中国传统工笔画清晰的笔触、灰质色彩所笼罩是她油画语言方式展开的关键,虚置的景致和诡异的场域,尤其是在《发生》和《瞬之风景1》中反复出现的黑洞洞的楼房,则隐喻象征地显示着她本身过往的经历、情感和记忆,以及难于名状的内心世界,仿佛昭示着她在现实中和形而上的一种超验与谴怀。这是构成肖进油画艺术特点的主要线索。她的《430人生》系列作品,既是隐晦的,也是伦理的,她是对过去已流失家园的想象,还有对未来无法把握的迷茫。“记忆”是试图将已获得的经验保存下来,由此也产生了抗拒丧失的想像。而她的写实性油画话语方式对于记忆与现实处境有一种含混的超验性,她将时代对人的裹狭转化为个人命运中的沉浮和际遇的变迁,通过这些系列作品的视觉形象变成了一种无尽的感慨。
她作品所虚置的神秘性空间是真实空间的显现,如《430人生之二》中的女性,画面的虚幻性和人与建筑空间的逼真性正是她内在的焦虑,这种焦虑的压抑其实就是显示了她过往经验与记忆的针对性。这里的一些无疑是“过去”,但如同自然之物的属性一样虚拟着过去;这里的一些也是现在,却是她思考过滤后的记忆碎片的现实拼接与重构。尽管她不是简单直接地表现现实的复杂,不过这也许反而成就了她的创作,因为远离现实使她的艺术保留了她寓情的细末微节,凸现了作品自身的纯粹。我在观看她的作品时常常会遭遇到这样的细末微节。她是从现实的个人经历中剪裁一些枝叶的片断去排遣、释怀她儿时的体验,尽管这些体验带有或美好或梦魇的记忆,所以她有时将作品处理成萧飒、扼异的异质感觉。从这一点来说,她又是非常真实的,她真实地表现了记忆或梦魇状态下的内心世界,可谓是一种在内心折射的抽象现实。这不仅表现了人与社会的变迁、时光的流逝,更重要的是再现了人世的沧桑。依此来关注现实大背景下个人的命运,或许也导致了观看者种种认同的伤感情怀。尽管很多时候,人本真的情感都被猜测,都被突如其来的社会动荡转变所淹没,但它还是会固执地存在、生长。
(作者系艺术策展人、批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