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血养血方案分析

来源 :健康导报·医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whxl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28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32-5281(2015)5
  摘要:补气药对补气生血方剂作用的影响大于补血药,黄芪当归为最佳药效配伍。臭参醇提液具有明显的补气生血作用,水提液则具有一定的抗疲劳和增强免疫作用。人参与黄芪津液丧失、气阴两虚者用人参,以其生津;自汗皮水、风湿身重者用黄芪,以其利水。当归补血汤、人参当归方、灵芝阿胶方均有补气生血作用。
  关键词:补血养血 方案分析
  1、析因设计与中医补气生血方剂最佳药效配伍的研究
  采用析因设计分析补气生血方剂对失血性血虚小鼠的补血作用,寻求其发挥最佳药效的方剂配伍。方法:将因素A补气药的12个水平:人参、西洋参、党参、太子参、黄芪、白术、山药、白扁豆、甘草、大枣、刺五加、灵芝与因素B补血药的6个水平:当归、熟地黄、何首乌、白芍、阿胶、龙眼肉,按12×6析因设计法组成72个补气生血方剂。小鼠眼眶放血0.5 mL/每只复制失血性血虚模型,测定造模后第1,4,7,10天小鼠外周血细胞值。选RBC,HGB,HCT为指标,根据析因设计重复测量统计方法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不同时间点各补气生血方剂对RBC的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补气药与补血药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补气药各水平对RBC,HGB,HCT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黄芪效果最佳。补血药各水平都有升高RBC,HGB,HCT的作用,各水平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以当归效果最佳。黄芪当归配伍补血作用与模型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补气药对补气生血方剂作用的影响大于补血药,黄芪当归为最佳药效配伍。
  2、臭参补气生血的药效研究
  目的探讨臭参水提液和醇提液补气生血的作用。方法以饥饿法复制小鼠气虚动物模型,乙酰苯肼(APH)和环磷酰胺(CTX)联合注射复制小鼠血虚模型。观察臭参水提液和醇提液补气生血的作用。结果臭参醇提液高、低剂量组均能明显升高气虚小鼠负重游泳后的血糖,可明显升高血虚小鼠的体温;醇提液高剂量组还能明显延长气虚和血虚小鼠负重游泳时间,增加气虚小鼠的胸腺指数;醇提液低剂量组还能升高血虚小鼠的白细胞。臭参水提液高、低剂量组均能明显升高气虚小鼠负重游泳后血糖;水提液高剂量组还能明显升高气虚小鼠负重游泳后的尿素氮,增加气虚和血虚小鼠的脾脏指数;水提液低剂量组还能增加气虚小鼠的胸腺指数。结论:臭参醇提液具有明显的补气生血作用,水提液则具有一定的抗疲劳和增强免疫作用。
  3、小议仲景方中补气药之人参与黄芪
  人参、黄芪二药自古以来就是用于养身、祛邪的要药,且在《神农本草经》上已有人参补脏气、黄芪固卫气之分的记载。仲景方则将这种区别发挥至极,以人参补养元气的不足以及脏气的虚耗,发挥其安神止悸的作用,并且广泛用于健脾益气、扶助正气的治疗;以黄芪治疗卫表不固导致的诸多症状,并且发挥其甘温之性,用于治疗风寒湿邪凝滞肌肤血脉。同时,仲景十分重视二药在调节水液运行代谢方面的区别,津液丧失、气阴两虚者用人参,以其生津;自汗皮水、风湿身重者用黄芪,以其利水。
  4、当归补血汤与人参当归方、灵芝阿胶方的补气生血作用比较
  目的:比较当归补血汤与人参当归方、当归补血汤与灵芝阿胶方的补气生血作用。方法:复制失血性血虚模型,分别灌胃当归补血汤和人参当归方24g生药/kg、12g/kg,20ml/kg,连续10d,测定造模后第1,4,7,10d的外周血液指标变化及第10d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含量。复制复合性血虚模型,分别灌胃当归补血汤和灵芝阿胶方24g生药/kg、12g/kg,20ml/kg,连续10d,测定造模第5、8、10d小鼠外周血象及第10d血清EPO、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含量。结果:24g/kg、12g/kg人参当归方、12g/kg当归补血汤均有升高失血性模型小鼠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红细胞压积(HCT)和EPO的作用,24g/kg人参当归方对RBC升高的作用最强。24g/kg灵芝阿胶方有升高复合性血虚模型RBC、HGB、HCT、EPO的作用,24g/kg、12g/kg灵芝阿胶方有升高复合性血虚模型小鼠GM-CSF的作用,作用于当归补血汤组相近。结论:当归补血汤、人参当归方、灵芝阿胶方均有补气生血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典云。贫血食疗方[J]. 开卷有益(求医问药) 2005年07期
  [2] 苗明三,孙丽敏。大枣的现代研究[J]. 河南中医. 2003(03)
  [3] 王锐,李光来,成学恭。通窍健脑胶囊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ATP酶的影响[J]. 临床医药实践. 2003(02)
  [4] 周联,王培训,赖小平,周华。基因芯片在中药复方研究中的应用[J].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002(06)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R28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5)5  【摘要】本文以现阶段我国中药临床药学的发展现状为主要研究内容,探究中药临床药学的发展前景。通过检索有关文件资料和分析临床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对中药临床药学发展的意见和看法。近年来,中药临床药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的新的独立学科,在临床诊疗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有关人员需要在临床工作中加以重视。  【关键词】中药临
期刊
【中图分类号】R2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5)5  【摘要】目的:探讨药物制剂新技术在中药制剂现代化中的应用,以期为中药的现代化推广作参考与借鉴。方法:将我院20种中药制剂的方法生产出的60种类药物进行统计分析,对照组予以采用传统的中药制剂方法,观察组采用药物制剂新技术方法,然后从药品的制药情况(包括成本、所需要的平均时间等方面),市场占有情况,不良反应情况,竞争
期刊
【中图分类号】R251.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32-5281(2015)5  肾阴虚对于广大患病朋友危害身体极为大,如此长久下去不治疗会影响男性性功能,会引发阳痿、腰膝酸软、怕热、手心出汗、口干舌燥、喜喝凉水、失眠多梦、记忆衰退、头发早白、遗精、牙齿松动脱落。市场上很多西药打着补肾的外衣加入其列,西药大多是靠加入违禁成分,通过透支人体机能缓解肾虚的某个单一的症状,治标不治本。  六味地
期刊
【中图分类号】R25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5)5  【摘要】目的:分析咳嗽通过艾灸和杏苏散中药加减治疗临床效果。方法:研究我院在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期间接诊的80例咳嗽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镇咳药物,观察组采用艾灸和杏苏散中药加减治疗,而后分析两组患者在治疗上的效果指标差异。结果:在治疗有效率上,观察组为97.5%,对
期刊
【中图分类号】R28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5)5  摘要 目的:分析常用花类中药的药性特点。  方法:在2010版《中国药典》所记载的植物类中药里选30种以花类入药的中药和541种植物类中药比较,分别统计它们的中药药性资料,并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花类中药四气中温性所占比率较高;而凉性所占比率较低。五味中甘味所占比率较高;淡味所占比率较低。归经中归心、肝经所
期刊
【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5)5  摘要:我们大家都知道,随着社会的不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新型的疾病也出现了,并且它们出现的年龄组在不断的下移。特别是糖尿病,它现在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了三四十岁的中年人身上,这是相当严重的,这个阶段的中年人是我们国家社会经济的主要动力,糖尿病严重危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这种情况不容乐观,受到了
期刊
【中图分类号】R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5)5  摘要 目的:观察和分析对颈椎病实施中医推拿治疗法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抽取于本院进行颈椎病治疗的患者188例并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94例患者),其中一组为对照组,另一组为观察组。对于观察组采用的治疗方案为常规西医治疗法合并中医推拿治疗法,而对照组仅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法。对两组的临床疗效和JOA功能的结果资
期刊
【中图分类号】R749.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5)5  【摘要】目的: 研究中医健脾益气、滋阴益肾法治疗老年痴呆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自2008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60例老年痴呆症患者为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30例。本院对观察组采用健脾益气、滋阴益肾法治疗,对照组采用胞二磷胆碱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在接受治疗后的
期刊
【中图分类号】R58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5)5  摘要:目的:分析与研究中西医外洗结合治疗模式对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糖尿病足患者90例,采取对照研究方法分组,在西医常规用药换洗治疗基础上治疗组增加中医外洗程序,经疗程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疮面恢复面积、肢体功能恢复情况以及综合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局部疮面面积、肢体功能等都有不同程度缩小及恢
期刊
【中图分类号】R59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32-5281(2015)5  摘要:本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冬病夏治的理念,第二部分风湿的病因病机,第三部分风湿的冬病夏治  关键词:冬病夏治 风湿 治疗原则 注意事项  冬病夏治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它是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素问·六节脏象论》中“长夏胜冬”的克制关系发展而来的中医养生治病指导思想。  "冬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