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皮亚杰认为:数学开始于对物体的动作,真正理解数意味着儿童通过自己的活动发现或能动地建立了关系,因此构建初步的数的概念是以幼儿对物体的探究所获得的感性熟悉为基础的。作为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创设情境,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实践应用等主体活动去亲近数学、体验数学,真正成为数学活动的主人。
1.创设融洽、愉悦的氛围,诱发幼儿自主学习
创设安全的探究氛围是幼儿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基本前提和条件。如在中班“熟悉7”的活动中,幼儿胸前分别挂着1~6的数字卡片扮演数字娃娃,老师胸前也挂着一张数字卡片“7”以数字姐姐的身份与幼儿交朋友玩游戏,一起参与活动,让他们觉得老师是他们的好伙伴,与他们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再在活动室四周挂上数量分别是1~7的物品(主要是“7”),让幼儿根据自己身上的数字找相应数量的物品。通过游戏能较好地调动幼儿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不断体验到自由感和成功感,感觉到学习数学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使幼儿在融洽、愉悦的教学氛围中自觉形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
2.设疑激趣,激发幼儿的自主学习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探索的起点,爱好是求知的发动机。人的思维过程始于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能使幼儿产生学习的爱好,激发其求知欲与好奇心。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会设置问题情境,边设疑边解惑,发散幼儿思维,千方百计从幼儿的身心内部把活力调动起来,引发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的学习爱好。我从幼儿的主体地位出发,围绕教学的目的,积极启发、热情鼓励幼儿质疑,激励幼儿大胆探索问题,使幼儿从不敢问到敢问,从不会问到善问,把幼儿引导到了自觉参与学习上。
如学习5的序数,我在活动室创设了“动物园”情境,设置了并成一排的猫、狗、鸡、羊、兔之家,在每只动物的家中贴上了多幅图片(每幅图片上有5只相同的动物,其中一只动物的颜色不一样,在每幅图片中的位置也不一样)。活动开始时我以参观“动物园”的形式让幼儿自由观察,请他们数一数:动物园里有几种动物?小狗的家排在第几?这时有的小朋友说小狗的家排在第二,有的说小狗的家排在第四。我就进行设疑:为什么小狗的家在排列上次序不一样呢?通过这样的设疑,诱发了幼儿的学习爱好。把幼儿的学习爱好调动起来后,再请幼儿自己进行释疑:原来小朋友数的方向是不一样的,从左往右数小狗的家排第二,而从右往左数小狗的家排第四。
接着让幼儿自由寻找动物图片,引导幼儿对图片进行观察,主动发现颜色不同的动物在图片中排列的次序,以及让幼儿给动物排队,持续进行5的序数的自主学习活动。通过幼儿与环境的互动,使幼儿在活动中从质疑到解疑,从探索到实践,开拓了思维,引发幼儿大胆发表自己见地的积极性,激发了学习爱好,发挥了幼儿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
3.创设活动区,发展幼儿的自主学习
教育学家指出:“小孩子生来是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这是幼儿的年龄特征。数学教学要根据幼儿“玩中学、学中玩”的学习特点,利用幼儿在园活动时间长、自主活动时间多的因素,精心设置数学活动区,让幼儿通过在数学活动区玩一玩、摆一摆、拼一拼等自主探索性活动,增强幼儿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幼儿的学习爱好,诱发幼儿的探索精神,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习惯和实践操作能力。
如小班的数学区,我设置了一些几何图形,让幼儿利用它们自由地进行拼图、摆弄。开始幼儿的拼图、摆弄是没有外形意识和规则的,操作探索了一些时日,幼儿慢慢地懂得了有外形、有规则地摆拼几何图形。再摸索了一段时间后,幼儿又懂得了从美观的角度把几何图形的颜色和外形搭配起来进行拼图,拼出来的图形越来越有模有样,也越来越漂亮了。
4.引导实践操作,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
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把握其中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在数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提供丰富的可探索性的操作资料,应用不同的活动形式,引导幼儿开展探索性的实践活动,让幼儿在实践中自己发现、获取和巩固数学知识。
如教大班幼儿“学习二等分”时,在幼儿理解“二等分”的含义后,我为每位幼儿提供了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种几何图形,用激励和鼓励的语言,请幼儿自己动手进行几何图形“二等分”的实践操作活动,比比看,谁“二等分”分得最好,方法最多。在教师的勉励下,全班幼儿跃跃欲试,立即动手进行操作。操作了一段时间,有的幼儿已完成了三种几何图形的“二等分”,但对正方形、长方形的“二等分”只有一种方法。这时,我就提醒幼儿,想一想,还有没有其它“二等分”的方法?比比看谁的方法多。经过教师的启发、鼓励,幼儿又活跃起来,纷纷持续动手操作,最后他们通过同伴之间的相互指导比较和自己的探索操作,找到了正方形、长方形的其它等分方法,实践成功之后,一个个都露出了喜悦的笑脸。有趣的数学实践操作活动,激励了幼儿的学习爱好,也增加了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
1.创设融洽、愉悦的氛围,诱发幼儿自主学习
创设安全的探究氛围是幼儿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基本前提和条件。如在中班“熟悉7”的活动中,幼儿胸前分别挂着1~6的数字卡片扮演数字娃娃,老师胸前也挂着一张数字卡片“7”以数字姐姐的身份与幼儿交朋友玩游戏,一起参与活动,让他们觉得老师是他们的好伙伴,与他们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再在活动室四周挂上数量分别是1~7的物品(主要是“7”),让幼儿根据自己身上的数字找相应数量的物品。通过游戏能较好地调动幼儿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不断体验到自由感和成功感,感觉到学习数学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使幼儿在融洽、愉悦的教学氛围中自觉形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
2.设疑激趣,激发幼儿的自主学习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探索的起点,爱好是求知的发动机。人的思维过程始于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能使幼儿产生学习的爱好,激发其求知欲与好奇心。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会设置问题情境,边设疑边解惑,发散幼儿思维,千方百计从幼儿的身心内部把活力调动起来,引发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的学习爱好。我从幼儿的主体地位出发,围绕教学的目的,积极启发、热情鼓励幼儿质疑,激励幼儿大胆探索问题,使幼儿从不敢问到敢问,从不会问到善问,把幼儿引导到了自觉参与学习上。
如学习5的序数,我在活动室创设了“动物园”情境,设置了并成一排的猫、狗、鸡、羊、兔之家,在每只动物的家中贴上了多幅图片(每幅图片上有5只相同的动物,其中一只动物的颜色不一样,在每幅图片中的位置也不一样)。活动开始时我以参观“动物园”的形式让幼儿自由观察,请他们数一数:动物园里有几种动物?小狗的家排在第几?这时有的小朋友说小狗的家排在第二,有的说小狗的家排在第四。我就进行设疑:为什么小狗的家在排列上次序不一样呢?通过这样的设疑,诱发了幼儿的学习爱好。把幼儿的学习爱好调动起来后,再请幼儿自己进行释疑:原来小朋友数的方向是不一样的,从左往右数小狗的家排第二,而从右往左数小狗的家排第四。
接着让幼儿自由寻找动物图片,引导幼儿对图片进行观察,主动发现颜色不同的动物在图片中排列的次序,以及让幼儿给动物排队,持续进行5的序数的自主学习活动。通过幼儿与环境的互动,使幼儿在活动中从质疑到解疑,从探索到实践,开拓了思维,引发幼儿大胆发表自己见地的积极性,激发了学习爱好,发挥了幼儿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
3.创设活动区,发展幼儿的自主学习
教育学家指出:“小孩子生来是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这是幼儿的年龄特征。数学教学要根据幼儿“玩中学、学中玩”的学习特点,利用幼儿在园活动时间长、自主活动时间多的因素,精心设置数学活动区,让幼儿通过在数学活动区玩一玩、摆一摆、拼一拼等自主探索性活动,增强幼儿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幼儿的学习爱好,诱发幼儿的探索精神,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习惯和实践操作能力。
如小班的数学区,我设置了一些几何图形,让幼儿利用它们自由地进行拼图、摆弄。开始幼儿的拼图、摆弄是没有外形意识和规则的,操作探索了一些时日,幼儿慢慢地懂得了有外形、有规则地摆拼几何图形。再摸索了一段时间后,幼儿又懂得了从美观的角度把几何图形的颜色和外形搭配起来进行拼图,拼出来的图形越来越有模有样,也越来越漂亮了。
4.引导实践操作,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
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把握其中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在数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提供丰富的可探索性的操作资料,应用不同的活动形式,引导幼儿开展探索性的实践活动,让幼儿在实践中自己发现、获取和巩固数学知识。
如教大班幼儿“学习二等分”时,在幼儿理解“二等分”的含义后,我为每位幼儿提供了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种几何图形,用激励和鼓励的语言,请幼儿自己动手进行几何图形“二等分”的实践操作活动,比比看,谁“二等分”分得最好,方法最多。在教师的勉励下,全班幼儿跃跃欲试,立即动手进行操作。操作了一段时间,有的幼儿已完成了三种几何图形的“二等分”,但对正方形、长方形的“二等分”只有一种方法。这时,我就提醒幼儿,想一想,还有没有其它“二等分”的方法?比比看谁的方法多。经过教师的启发、鼓励,幼儿又活跃起来,纷纷持续动手操作,最后他们通过同伴之间的相互指导比较和自己的探索操作,找到了正方形、长方形的其它等分方法,实践成功之后,一个个都露出了喜悦的笑脸。有趣的数学实践操作活动,激励了幼儿的学习爱好,也增加了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