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创新教育的探索与思考

来源 :教师与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nc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探讨了影响创新教育的主要因素以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策略,概括总结出:铸造一支创新型的教师队伍是关键;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是基础;加强制度建设是保障。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型人才;创造性思维;学生;主体性
  由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过程,因此,小学、中学和大学不同的阶段,对把学生培养成创新型人才的目标不尽相同。其中,对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中学阶段教育的关键。然而,现实教学实践却告诉我们,长期应试教育的模式严重制约着教育创新。
  1.影响创新教育的主要因素
  1.1 铸造一支创新型的教师队伍是关键
  教师的创新教育能力制约着创新教育的发展。正确认识和估量学生的创新潜能,是教师尊重和重视学生的创新性,并进一步挖掘和培养其创造潜力的认识基础。教育对象的多变性与差异性决定了教师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性劳动。但是,现实生活中,相当数量的教师,常常是按照某种常规或程式周而复始地从事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并不带有明显的创造性特征,因而工作平平、无所建树。我国现阶段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21世纪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学生的创新品格、创新才能需要教师的创新型教学来培养。
  教师教育观念的相对滞后影响着创新教育的发展,对创新教育的目标、内容、原则、策略、方法、评价手段等知之甚少。师道尊严的观念,使学生不敢越雷池一步,在有利于规范学生行为的同时,也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性。教师认识上的偏差必然导致平日里不在意学生富有创意的设想、举动,尤其那些文化课成绩平平的学生,教师的一声呵斥、一个冷眼甚至于视若无睹的疏忽,都有可能浇灭其幼稚心灵闪烁的创新火花。
  1.2 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是基础
  实施创新教育,要求学校从传统的封闭性教育模式向现代化开放的教育模式转变,摒弃僵化保守的管理手段,积极创设健康有序、宽松和谐、开放搞笑、激烈上进这样一种有利于开创性人才脱颖而出的育人环境。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却是不争的事实:那就是学生入学之初,无不对学校充满了无限的神往,将学校比作知识的殿堂、成才的摇篮,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学习之后,就会有不少学生对我们的学校产生某种畏惧感,认为生活枯燥乏味,很多未做完的“五彩梦”化为泡影。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教育的失败。学生对学校、教育都不再感兴趣,还谈什么创新教育。创设高品位的具有时代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建立严格的校风、谨严的教风、宽松的学风已成为当务之急,也是长久之计。
  1.3 加强制度建设是保障
  实施创新教育,必须首先实现教育转型,即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从模式教育转向多样化教育,从沉闷僵化的教育转向生动活泼的教育,实现上述三个“转向”,要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往社会对学校,学校对教师,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模式,侧重于对成绩的认定,实施创新教育就必须摒弃这种旧的评价模式,建立一种全新的评价模式,考试制度的改革包括课堂设置、课程标准等方面均需重构,其中,考试制度的改革是关键。
  2.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策略
  2.1 合理运用环境的意识,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要,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最大外部动力。个人的精神和道德建构欲望与目的的模型,都随着社会构成的每一次变化而变化。因此,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历史的需要,更是时代的需要。而教学目标就是把历史的需要转化为个人的需要。
  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及时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教育,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教师要使学生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在21世纪能否实现伟大的复兴,其关键是民族的创新能力,而一个民族创新能力的强弱,要取决于作为创新主体的青年人的创新能力,要教育学生树立为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决心和信心,同时也应让学生认识到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不仅是比谁的知识掌握得多,更需要比谁的创新意识有紧迫感。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一些社会的热点问题,通过具体事例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在讲授“化肥”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解决人类粮食的问题,通过讨论使学生懂得,如果按照传统的思维方法要增产粮食,就要增加化肥的产量,而化肥产量的增加必然要消耗更多的能源,就会造成更多的环境污染,从而又会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因此要解决人类的粮食问题,只靠增长化肥的产量不行,而应另找出路,这就需要人类的创新,而现有的生物技术和转基因工程应该是一条新的途径。此外,还可以在课堂上讨论解决水污染、空气污染和新材料等社会问题。通过这些讨论使学生形成创新的内驱动力。
  2.2 创造有利于教师创新的环境
  创造一种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首先要解放教师。解放教师并不是指教师可以随心所欲,而是指学校应把教师从繁重的无效劳动中,从封闭的教室里解放出来,帮助他们走上一条高效高质的教学改革与创新之路。
  学校应给教师“松绑”,即不下达升学指标,不按学生名次评价学生,不搞课外补课。要求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是“一桶水”还是“半桶水”,还是“污水”,是“新水”还是“旧水”,是“活水”还是“死水”,看一看自己是否有足够的知识储备。
  2.3 创设民主的课堂氛围
  创新可以形成新概念和新事物。因此,要造就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应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德国的戈特弗里德·海纳特提出:“教师凡要促进他的学生的创新力,就必须在他的班上倡导一种合作社会一体的作风,这也有利于集体创新力的发挥。”而现在的课堂教学一般都是教师教学生学,即使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绝大多数学生也是按教师课前设计好答案,并要求学生的回答也应与其相同,否则可能会被认为是错误的。这种课堂氛围很不民主,其实质是不让学生发表意见,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寻找不同答案的积极性,从而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在化学教学中,必须改革这种不民主的课堂氛围,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观点。要解放学生的大脑,让他们自由自在、海阔天空地去想象,去思考;要解放学生的嘴巴,给学生以发表不同意见的自由,特别是质疑的自由;要解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多做实验,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想中做,在做中想;要解放学生的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来发展自己的个性;要解放学生的空间,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观点和方法,即使不切合实际,教师也应该肯定学生敢讲自己观点的勇气。如果不给学生一个民主的氛围,学生一般是不会或不敢提出与课堂主题关系不大的问题,其思维也不易发散,更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可以认为,没有民主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将会成为一句空话。
  2.4 实施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
  不同的教育观点和目标,就会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学生获取知识为目的的应试教育势必会采取“灌输式”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就表现为以教师为中心,因为,教师的知识要比学生多,教师的教学是把自己所掌握的指导毫不保留地交给学校。“教师教,学生学”是知识传递的最快方式,但这种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效果甚微,由于学生不理解知识发生的过程,得不到获得知识的情感体验,因而压抑了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启发式和讨论式,就是在教学中允许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提供知识的产生背景和相关问题,通过学生讨论,教师启发,从多个角度学习知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使学生遵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这一循环往复学习知识、探索知识的过程。在化学教学中,很多内容却可以开展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2.5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目前,中学化学知识中重知识轻能力,尤其是思维能力的培养仍是主要矛盾。近几年来,考试中客观性试题分量逐渐增大,有的教师在教学中更不注意学生的自由发挥。例如,多数化学习题偏重于单相思考求得唯一答案,这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解题方法模式化,形成思维定势,使学生思维狭窄,在条件变化时缺乏应变能力;不注意知识与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学生的知识孤立呆板,不能融会贯通,而且学生所学的知识主要是通过做习题来巩固的,由此产生的问题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差。而语言是思维的武器,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靠它来对事物进行间接的和概括的认识的,动手实践则能直接刺激思维的发展。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所谓发散式求异是一种从多方面推测、假设和构想中“探视”答案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这是创造性活动的先导。求异创新的愿望越强烈,独立思索的热情也就越高涨。在学习中,表现出不满足于一般的间接传统的观念演说式的实验,现成的理论模式及陈旧的解决问题的方式,而是喜欢独辟蹊径,提出新见解、新思想,谋求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一题多解”是常用的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方法。例如,物质鉴别方案的设计:鉴别Na2CO3,HCL,BaCl2三种溶液时,可用加试剂多步鉴别法,一种试剂一种鉴别法,也可不用加试剂,被鉴别物质相互鉴别法,它需要从不同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这些方法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养成求异的习惯,使求异思维得到训练。
  当然,实施创新教育不是简单轻松的话题,也不是随着人人的意愿一蹴而就,它涉及面广,需要社会各界与教育界联动。“临渊羡鱼,莫如退而结网”,只要努力去做,就定会把一个崭新的教育呈现给21世纪。
其他文献
【摘 要】世纪之交启动的新课程改革对德育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教育部制定的《数学课程标准》对初中数学教学提出了具体的德育目标;数学教学中蕴含了显性、隐性两类德育因素,这些德育因素有发展学生个性品质、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培养集体主义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形成科学的世界观等功能。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有机渗透,潜移默化,就可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期刊
【摘 要】京剧作为我们的国粹,应该从娃娃抓起,将京剧曲目纳入中小学课堂教学,无疑是一次文化理念的深刻转变和文化传承的有力推动。从这个角度看,京剧进校园有着极强的导向意义和紧迫的现实意义。因此,要把京剧进课堂的目标进行科学定位,要把它定在了解中国历史和优秀的传统文化上,定在熟知经典唱段中的历史故事上,定在提高孩子们从小分辨真善美的能力上,定在教会孩子树立正确的做人处世原则上。如果确立了这样一个目标,
期刊
计算是数学学科中一项重要的基础知识,也是一种能力,贯穿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学生计算能力强弱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效果。离开了计算,数学学习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而使学生学好计算并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至关重要,作为教师,我们应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这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我个人的一些浅显的看法。  1.计算的意义和重要性。  1.1 计算是学习数学的基础,
期刊
美术课是一门艺术学科,也是小学生非常喜爱的一门课程。它形象生动,融艺术、思想、知识于一体,对于培养儿童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素质教育深入实施的今天,加强和重视美术教育更是显得尤为重要。而今,技能训练和美术鉴赏是多年来美术教育的模式,然而这种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对人才素质教育的要求。从事了这些年的教育教学,我认为美术教育的中心应该转换,从技能向智能转换;美术
期刊
【摘 要】发挥好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效应,不仅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促进素质教育深入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产生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境创设;情感激发;兴趣激发  所谓教学情境就是教学活动中的情感氛围。“情”指洋溢在“境”中的教学双方之间的感情交流。“境”是教学环境,既指物理环境,如教室中的布置与陈设;也指教学双方的关系。情因境
期刊
长期以来,听力一直是学生学习英语的薄弱环节,在各类英语考试中,听力理解是学生最没有把握的项目之一。因此,提高英语听的能力是学好英语必不可少的环节。我根据多年的英语听力教学经验,认为在听力教学与应试中,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听力技能的培养以及实施正确的教学方法,二者有机的结合才是提高英语听力的根本保证。我在实践教学中总结了如下几点认识:  1.通过大量阅读,朗诵和背诵,注重积累  阅读是外语学习中重要的输
期刊
【摘 要】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出于对学生成长的关爱和负责,对学生的缺点、错误进行批评指正是常有的事,正所谓“爱之深,责之切”。  【关键词】批评教育;艺术;原则;注意点  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出于对学生成长的关爱和负责,对学生的缺点、错误进行批评指正是常有的事,正所谓“爱之深,责之切”。但如何在“责”的同时让学生从感情上感受到爱,从心理上乐于接受,就需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责”的
期刊
【摘 要】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通过巧妙设计问题、精心设计实验活动、讲述物理学史和小故事、利用认知冲突、运用多媒体技术五个方面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快乐地学习。  【关键词】物理情境;快乐学习  常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学好物理的根本。同时,由于学生学习物理的过程是一个既艰巨又复杂的过程,它和生活、实践有紧密的联系,需要教师精心
期刊
【摘 要】英语语言知识点教学对学生英语基础知识的积累以及英语语言能力的提高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该文结合英语语言知识点教学实践,在总结反思取得的成果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分析比较,建构知识;自主练习,当堂巩固;设置教学情景,体现新课程理念;利用多媒体,扩大教学量六个方面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高中英语;知识点教学;实践;思考  随着英语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英语教师在语言
期刊
老师只要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成效。但是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能创造性地学,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1.课前的情境创设,课题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位老师能做到一上课就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兴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