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儿童美术教育是儿童审美心理的重要发展方式之一,有助于他们认识、参与到世界中。分析儿童美术教育误区及抽象艺术的特征,以蒙德里安的树系列作品为例介入儿童美术教育,让儿童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创造和表现性。找寻儿童美术教育模式的新方向,开辟儿童美术教育发展的新途径。
【关键词】;抽象艺术;儿童美术教育;蒙德里安
一、儿童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1、儿童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画得越像越好吗?
在当今的儿童美术教育界盛行以最终画面效果“画得像”为主流的教学目标。一是以写实客观再现为主。通常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强调写实的重要性,要求真实的再现现实生活,按照我们看到的世界的样子来描绘对象:花是红的,树是绿的,人比车小,楼比人高等等。这样偏向于提高寫实技法的具象绘画,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儿童绘画的乐趣、剥夺了儿童天真烂漫的想象力,更是禁锢了儿童的创造性思维。所以我们要突破“像”的束缚,让儿童知道花不一定是红的,可以根据你的心情来给花涂上象征自己心情的颜色;人也不一定比楼小,当你想表达愤怒时可以将人画得比游艇还大,比高楼还高,甚至可以大过地球、进入语宇宙。这样的儿童美术教育可以让儿童用主观的表现手法、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对世界万物进行多维度的认知。
二是以模式化的构图方式为主。并形成千篇一律的画面。例如,太阳要画在左上角,画天空时要有几朵白云飘在空中,画房子时要画一条地平线等等诸如此类的模式。在这样的画面中看不到儿童内心的情感,只是一个没有感情的绘画机器,每一张画都像是流水线上的作品,久而久之,儿童在绘画过程产生了麻木的审美心理,只会临摹老师的范画,无法创作出表达自己想法的画面。在教育过程中对儿童的自主性和思绪产生了极大地干扰。
(2)思维定式的教育方法禁锢儿童审美发展
现在普遍的共存的美术教育方法为:老师指导儿童进行绘画,儿童临摹老师的范画。因为在大多数教师的教育观念中认为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决定了儿童的大脑思维和手部肌肉还不发达,不能掌握复杂的画面,所以就会对儿童的绘画进行“指导”,无论儿童的妈妈是什么样子,画在画纸上的“我的妈妈”通常都是长头发,长裙子,这种思维定式的教育方法教育出的同样是充满思维定式的儿童的审美。
在儿童的美术教育中,不应该过分关注画得像不像,而是应该关注儿童有没有在画面中大胆的表达自己的主观想法,有没有发挥想象力,有没有画出别人没有观察到的小细节等这样有利于儿童个性表达的画面。
二、抽象艺术介入儿童美术教育
(1)用“抽象”启迪儿童思维
抽象艺术主要是在20世纪才开始逐步形成的一种用美术的基本语言元素和语言手段进行独立创作的美术类型。我们在这里探讨的是用线分割块面,用颜色表达纯粹情感的蒙德里安,他认为世界是客观的、普遍的、永恒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存在,它是普遍的美,是世界的本质。为了把握世界的普遍的美和本质,艺术只有简化成最基本的形态,并从他们的内在关系或相互关系中才能做到,这种基本形态就是线和色彩。在有抽象艺术介入的美术教育中,能够让儿童充分的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摆脱定式具象事物的外形和固有色的羁绊。
(2)对话蒙德里安的树系列
人们熟知的蒙德里安是个“格子控”,但他其实也是个“树控”。在他的绘画创作生涯中绘制了一系列关于树的作品。这一系列作品都是以树为主题来形成整个画面,大致分为三个时期的演变过程。首先由传统的绘画表现手法,再到逐步提炼抽象绘画的表现形式,最后形成由线和纯粹的颜色构成的图像。
第一个时期的素描作品《树》是最初的表现形式。在这一时期,他用传统的写实手法来客观的描绘树的形态,真实的再现了结实的树干和遒劲的树枝,色彩上采用黑白两色,层次分明,充分体现了树的苍劲挺拔,像照相机一样将树动态逼真的呈现在画布上。
第二个时期的油画作品《灰色的树》。这幅作品创作于1912年,在这个时期他关注的对象是树枝、树枝与背景以及树与其他物像之间的造型关系。整幅画面构图饱满,仿佛要冲出画面,画面几乎没有空间的对比关系,将树的基本形态特征全部抹去。这一时期的画面中构成形态逐渐显露,已渐渐脱离写实,即使没有树的具象形态我们也可以通过深灰色的画面来看到树的样子,在画面中夹杂着画家本人的情绪、情感和态度。
第三个时期的《开花的苹果树》。依旧是描绘树,在蒙德里安最后这一阶段的作品中,不再使用黑白二色,而是加入了纯粹的色彩。画面中的树已从具象转变为了抽象,树的结构简化到极致的碎面,画面中只能看到互相交错的直线和弧线。在看似无序的线条中透露着严谨的秩序,又富有重复的动感。色彩上使用了纯粹的粉色和紫色,给人以一种梦幻的遐想空间。他在画面中追求内在情绪与精神感悟的体现,用树来表现自己的情感,传递情绪信息。
(3)鼓励儿童抽象化画面的表达
为了促进儿童抽象思维的发展,在教育过程中介入抽象艺术。首先让儿童了解图形的多样化,突破对形状认知的固有思维,例如在蒙德里安树系列的作品中可以直观的展现自然界中的物体可以是具象的也可以是抽象的线条或是块面,树不只有棕色和绿色可以是粉色、蓝色,色彩不仅可以表达物体的固有色也可以用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在面对儿童用点、线、面或色彩表达自己的情感的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欣赏并尊重儿童的想法,并给予他们充分的讲述空间,从而多方位的去发现美、创造美。
三、结语
抽象艺术作为启迪儿童绘画思维、创造力及想象力的的重要方法之一,在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引导儿童在画面中正确的运用抽象图像,给人以更多的想象空间,在一定程度上补充具象,但要避免滥用抽象艺术,需要吸附绘画发展过程中的优秀因素,正确的认识和把握。
参考文献:
[1]吴瑞萍.蒙德里安的《树》:超验的象征[J].大众文艺(理论),2009.
[2]汪慧琳.抽象艺术促进幼儿个性化表达的应用与思考[J].早期教育(美术教育),2020(05):16-17.
[3]吴奇.抽象艺术风格在绘画艺术中的表现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20(15):14-15.
[4]王晓媛,曾军梅.儿童绘画中抽象思维的研究[J].科幻画报,2020(01):256.
作者简介:
王染晴(1995.03.09),女,籍贯:山东省潍坊市,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硕士学位,专业:美术学,研究方向:当代视觉语言研究。
通讯作者:
李智,大连工业大学教授、吞武里大学博士生导师。
(作者单位:大连工业大学)
【关键词】;抽象艺术;儿童美术教育;蒙德里安
一、儿童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1、儿童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画得越像越好吗?
在当今的儿童美术教育界盛行以最终画面效果“画得像”为主流的教学目标。一是以写实客观再现为主。通常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强调写实的重要性,要求真实的再现现实生活,按照我们看到的世界的样子来描绘对象:花是红的,树是绿的,人比车小,楼比人高等等。这样偏向于提高寫实技法的具象绘画,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儿童绘画的乐趣、剥夺了儿童天真烂漫的想象力,更是禁锢了儿童的创造性思维。所以我们要突破“像”的束缚,让儿童知道花不一定是红的,可以根据你的心情来给花涂上象征自己心情的颜色;人也不一定比楼小,当你想表达愤怒时可以将人画得比游艇还大,比高楼还高,甚至可以大过地球、进入语宇宙。这样的儿童美术教育可以让儿童用主观的表现手法、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对世界万物进行多维度的认知。
二是以模式化的构图方式为主。并形成千篇一律的画面。例如,太阳要画在左上角,画天空时要有几朵白云飘在空中,画房子时要画一条地平线等等诸如此类的模式。在这样的画面中看不到儿童内心的情感,只是一个没有感情的绘画机器,每一张画都像是流水线上的作品,久而久之,儿童在绘画过程产生了麻木的审美心理,只会临摹老师的范画,无法创作出表达自己想法的画面。在教育过程中对儿童的自主性和思绪产生了极大地干扰。
(2)思维定式的教育方法禁锢儿童审美发展
现在普遍的共存的美术教育方法为:老师指导儿童进行绘画,儿童临摹老师的范画。因为在大多数教师的教育观念中认为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决定了儿童的大脑思维和手部肌肉还不发达,不能掌握复杂的画面,所以就会对儿童的绘画进行“指导”,无论儿童的妈妈是什么样子,画在画纸上的“我的妈妈”通常都是长头发,长裙子,这种思维定式的教育方法教育出的同样是充满思维定式的儿童的审美。
在儿童的美术教育中,不应该过分关注画得像不像,而是应该关注儿童有没有在画面中大胆的表达自己的主观想法,有没有发挥想象力,有没有画出别人没有观察到的小细节等这样有利于儿童个性表达的画面。
二、抽象艺术介入儿童美术教育
(1)用“抽象”启迪儿童思维
抽象艺术主要是在20世纪才开始逐步形成的一种用美术的基本语言元素和语言手段进行独立创作的美术类型。我们在这里探讨的是用线分割块面,用颜色表达纯粹情感的蒙德里安,他认为世界是客观的、普遍的、永恒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存在,它是普遍的美,是世界的本质。为了把握世界的普遍的美和本质,艺术只有简化成最基本的形态,并从他们的内在关系或相互关系中才能做到,这种基本形态就是线和色彩。在有抽象艺术介入的美术教育中,能够让儿童充分的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摆脱定式具象事物的外形和固有色的羁绊。
(2)对话蒙德里安的树系列
人们熟知的蒙德里安是个“格子控”,但他其实也是个“树控”。在他的绘画创作生涯中绘制了一系列关于树的作品。这一系列作品都是以树为主题来形成整个画面,大致分为三个时期的演变过程。首先由传统的绘画表现手法,再到逐步提炼抽象绘画的表现形式,最后形成由线和纯粹的颜色构成的图像。
第一个时期的素描作品《树》是最初的表现形式。在这一时期,他用传统的写实手法来客观的描绘树的形态,真实的再现了结实的树干和遒劲的树枝,色彩上采用黑白两色,层次分明,充分体现了树的苍劲挺拔,像照相机一样将树动态逼真的呈现在画布上。
第二个时期的油画作品《灰色的树》。这幅作品创作于1912年,在这个时期他关注的对象是树枝、树枝与背景以及树与其他物像之间的造型关系。整幅画面构图饱满,仿佛要冲出画面,画面几乎没有空间的对比关系,将树的基本形态特征全部抹去。这一时期的画面中构成形态逐渐显露,已渐渐脱离写实,即使没有树的具象形态我们也可以通过深灰色的画面来看到树的样子,在画面中夹杂着画家本人的情绪、情感和态度。
第三个时期的《开花的苹果树》。依旧是描绘树,在蒙德里安最后这一阶段的作品中,不再使用黑白二色,而是加入了纯粹的色彩。画面中的树已从具象转变为了抽象,树的结构简化到极致的碎面,画面中只能看到互相交错的直线和弧线。在看似无序的线条中透露着严谨的秩序,又富有重复的动感。色彩上使用了纯粹的粉色和紫色,给人以一种梦幻的遐想空间。他在画面中追求内在情绪与精神感悟的体现,用树来表现自己的情感,传递情绪信息。
(3)鼓励儿童抽象化画面的表达
为了促进儿童抽象思维的发展,在教育过程中介入抽象艺术。首先让儿童了解图形的多样化,突破对形状认知的固有思维,例如在蒙德里安树系列的作品中可以直观的展现自然界中的物体可以是具象的也可以是抽象的线条或是块面,树不只有棕色和绿色可以是粉色、蓝色,色彩不仅可以表达物体的固有色也可以用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在面对儿童用点、线、面或色彩表达自己的情感的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欣赏并尊重儿童的想法,并给予他们充分的讲述空间,从而多方位的去发现美、创造美。
三、结语
抽象艺术作为启迪儿童绘画思维、创造力及想象力的的重要方法之一,在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引导儿童在画面中正确的运用抽象图像,给人以更多的想象空间,在一定程度上补充具象,但要避免滥用抽象艺术,需要吸附绘画发展过程中的优秀因素,正确的认识和把握。
参考文献:
[1]吴瑞萍.蒙德里安的《树》:超验的象征[J].大众文艺(理论),2009.
[2]汪慧琳.抽象艺术促进幼儿个性化表达的应用与思考[J].早期教育(美术教育),2020(05):16-17.
[3]吴奇.抽象艺术风格在绘画艺术中的表现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20(15):14-15.
[4]王晓媛,曾军梅.儿童绘画中抽象思维的研究[J].科幻画报,2020(01):256.
作者简介:
王染晴(1995.03.09),女,籍贯:山东省潍坊市,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硕士学位,专业:美术学,研究方向:当代视觉语言研究。
通讯作者:
李智,大连工业大学教授、吞武里大学博士生导师。
(作者单位:大连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