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雪村 别废话,把故事说明白

来源 :风尚周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otao_x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1月底,慕容雪村耐心为读者签名,在新书上、旧书上、笔记本上。
  “T-shirt上就算了吧,糟蹋衣裳。”慕容雪村说。
  网友坚持,慕容笑呵呵地也给签了。一笔一画,很是仔细。
  他拎着公文包,穿着灰色西装,乍一看不像作家,倒像个伺机盗版《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的书商。和他一说,他正言:我是个读书人。
  
  你曾说签名售书就像是把自己当成一盘菜送到别人面前,这次《原谅我红尘颠倒》怎么愿意签了?
  不肯签售有个原因:如果应者寥寥,境况十分尴尬,我又没有韩寒那样的人气。我对自己的市场号召力没什么信心。
  改变是出于生存压力。人总会妥协。
  


  我不是很喜欢抛头露面,不太情愿去签售,但是如果有读者来找我签名,我肯定会认真给他签。读者是作者的衣食父母,我应该知道是谁在养活我。
  
  你曾说中国将来若出文豪,必出自于网络,此话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网络的兴盛,传统出版业、传媒业的衰败萎缩是必然的趋势。网络是个超媒体。现在太多的人在网上写东西,发布之后才到传统出版社出版。我已经是老一代的人了,还不适应用手机看书,但是我相信80后、90后会更能适应这种移动的阅读、书写方式。这是大趋势。
  从今而后,绝大多数新作者都会选择在网络上发表他们的作品,未来百年间,如果华语文学能出现真正的大师,那一定是网络写手出身。
  
  你眼中的好小说是怎样的?
  我小学四年级时,语文老师跟说我“把故事说明白,别说废话”,至今,这对我仍是至理名言。好小说,就是老老实实把故事讲好,不要摆姿态。当下有些流行的作者,不是卖作品,更多是在卖姿色,卖身段,卖POSE,跟青楼女子差不多。
  
  据说你一年阅书过百本,是速度过人,还是生活结构单纯?
  那是因为我几乎把所有时间都用在读书上了。但今年应该读不了那么多,今年太忙。我生活很简单,上网、看书、看碟、忙我自己传媒公司的事、宣传新书。
  最近在看一本旧书摊上花4块钱淘来的古人编撰的《古文菁华百则》,说古人生活的小品文,非常有趣。还有一本清朝人樊增祥写的《樊山判牍》,讲清朝人审判断案之类的事,也很有意思。
  
  你以前有个愿望是做导演,甚至还想去读导演专业,现在还想吗?
  我现在不屑当导演了——导演是个没什么技术含量的工作,尤其是别人写好剧本的那种,简直猪都能干。自己小说改编的电影我也不会导,我宁可重新写个故事,写个故事太容易了。自己编自己导一部电影倒是有可能。
  
  看你的书,常觉得你有“厌女”倾向,你书里的女人,从没有大众意义上的好女人,为何?
  这话只说对一半。我不仅“厌女”,还“厌男”。我书里不仅女人没好人,男人也没好人。我书里有句“男人本是大粪的同类,一旦闻着香喷喷的,定有淫邪之举”。我在书里,总是极尽挖苦讽刺之能事。我是悲观的人。其实我不仅尊重一切正直诚实之女性,而且一直关注家庭暴力、家庭冷暴力之类的话题。
  
  “我不需要感情……我不相信爱情……我讨厌爱情更甚过讨厌婚姻,就像讨厌老鼠更甚过蟑螂”,这都是你说过的,你真的不需要感情?
  我喜欢离群索居,并且从不会觉得孤独。
  我不是讨厌爱情,而是我已经不可能爱上谁了,我无法想象和忍受与另一个人朝夕相处,并且一直这么乏味地生活下去。
  以我目前的想法和心态,即使对方是个仙女,我也不可能爱上她。
  
  这与你的过往有关还是与你的哲学有关?
  这跟我的爱情观、阅历有关。我对爱情的界定,可能跟大多数人不一样。爱情这东西,要是真有,就是最美好的,但通常那被称之为“爱情”的,都不是爱情,仅仅是性冲动、荷尔蒙、好感、一点同情心、亲情而已,不长久,经不起考验。
  我是入世很深的作者,对人间事有自己的见解,不会轻易相信什么爱情,更不会相信无来由的善。
  
  你在拉萨住了一年半,夏住冬离,像候鸟一般,拉萨让你想起独居还是群居?
  一到拉萨,我就感觉自己重回少年。我跟一位朝圣的老人聊天,他从青海一路磕拜来拉萨,耗时三年。他脑门上的皮肤满是疤痕血口,手伸过来,满是血沟,掀开上衣,肚皮就像鞋底一样。
  他跟我要一块钱买东西吃,就一块钱,我给了他200块。回去的路上,我一直在想,是怎样的精神力量在支撑他?我不理解他,我没有宗教信仰,我只是有神论者,是爱因斯坦说的那种神。
  我也曾经有过很奢侈的生活,几万元的西装、名表、笔。但自从经历过拉萨,我再也没用过奢侈品,拉萨教会了我应该如何生活,如何简朴而真诚地生活。
  
  最近,对你影响比较大的作品和作家有吗?
  我最近喜欢马尔克斯。他太牛了,再给我三百年,我也写不出《百年孤独》那样的作品。其实对我文字风格影响最大的是文言文。我的古文底子还不错,汉魏以后的书,基本不用看注释。六朝风赋,唐诗宋词对我的影响很大。现代派的小说我看过,有一段时间经常拿出来吹牛,后来才发现自己并不喜欢,那些小说都不好看,算不得一流作品,比如《尤利西斯》,《追忆似水年华》等。
  
  姚嘉善 风尚艺术家
  少为人知的姚嘉善成为2008年CCAA艺术评论大奖的获得者。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是中国艺术家为了摆脱西方在中国当代艺术的话语权垄断,于1997年设立的一个奖项,于今年首次设立了评论奖单元。在北京和旧金山双城工作的姚嘉善女士因为新书《生产模式:透视中国当代艺术》而获奖。
  
  刘孜 风尚跨界明星
  在设计完自己的家后,刘孜已经不满足于在家中展现才华,正式宣布要跨界家居设计领域,创立空享设计工作室,要走一条中国特色与国际路线接轨的设计道路。尽管在几年前已代理了一个意大利家具品牌,但刘孜是否真正偷师成功,有待观察。
其他文献
影像 · 记忆  通过餐桌和吃喝盘点改革开放30年,无疑是个“可口可乐”的途径。  我们尝试以视觉瞬间来展示改革开放前至2008年间发生的一些关键性转变。  同时也是一种提醒:对痛苦可避则避,心平气和的生活才可以让我们吃得更健康。      公社年代  这是一个梦想的年代。新中国诞生了。即使到了1959-1962年的3年经济困难时期,受自然灾害,苏联撤走了他们的专家……人们却越战越勇,共产主义的魅
期刊
30年食尚·人物榜    他们常常是美食家、作家、明星的三位一体,他们舌尖的味蕾敏锐捕捉这个国家30年的酸甜苦辣,无论一棵纯洁低调的白菜或是一片神秘高贵的松露,他们都能够从中获得满分而平等的乐趣,从而教给我们关于吃喝更为广阔、丰富的乐趣,引领这些年的食尚。      蔡澜  他书写美食界圣经  有谁比蔡澜更能纵横全球笑谈美食?  1990年代,他投身美食界,不单自己开食肆,更不断组团旅行,吃遍各国
期刊
风尚周报:伯格曼对您的影响始于何时?  甘小二:读书的时候,看了伯格曼几部影片,没什么特别的感觉。是信仰基督教之后,我才对他有了一些认识。我在写的书《伯格曼精读》,首先就是做这个宗教解读的工作,他的很多影片,对于不了解基督教的人来说基本上是关闭的。作为电影导演的他之所以伟大,我认为是因为他的困惑比我的困惑伟大。某种意义上,是我在逐渐经历他经历过的困惑,体验他体验过的生命。      风尚周报:你可
期刊
甘小二,国内第一个以基督教为题材的电影导演。他成立了“第七封印电影作业坊”,立志拍摄七部基督教题材电影长片,目前已经完成两部。他自编自导自演,还带着自己的电影到农村基督教会巡回放映。作为一名在大学教授电影理论的老师,他认为“如果我没有拍电影,那我就不配教他们拍电影”。    电影在银幕上兀自地放着,台下稀稀拉拉坐着5位观众。从电影开始前的导演见面会,到整部电影结束,一直就这5位观众。  这是200
期刊
关于目前蔚然成风的改革开放30年纪念活动,《风尚周报》也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所谓国策的确立和调整,无论是其理念、逻辑,还是过程、绩效,最终都是要通向人民的肠胃的,并且,有且只有接受人民的肠胃的认证,才能判定其成败,决定其去留。  所以,引述法国美食哲学家布里亚·萨瓦兰的一句话作为本文标题,很朴素,还不乏庄正大气。尽管那时的作者说这句话时还隐含很多骄傲:只有在优雅、重视生命本身快乐元素如法国这样的土地
期刊
Michel Seyve:从法国餐厨学校毕业后,在英国、美国工作11年,后曾历任中国大酒店西餐总厨,澳门威斯汀酒店餐饮总监、行政总厨,北京皇冠假日酒店西餐总厨等。  翻译*李梓    编者按:法国的最新调查显示,法国人民认为对健康危害最大的食品,除了猪肉就是葡萄酒,食品里的添加剂已经到了令人警惕的程度。法国大厨史蒂夫的这篇稿子可以看出法国人对此的忧虑。  市面上大约有800种食品添加剂被使用,它们
期刊
张国立: 生于台北市,现任时报周刊社的社长,也写旅游散文和小说,曾出版《匈奴》、《鸟人一族》、《一口咬定意大利》等书。    先说个故事:  一对夫妇结婚七年,当初的激情逐渐消失,先生忙着工作,妻子除了工作外,还得忙子女和家务,于是生活变得平静。不幸有天妻子发生车祸,肢体与皮肤受到相当的伤害,丈夫和医生朋友商量许久,决定动美容手术,把受伤的部位重新整建。医生是个高手,加上病人又是好友的妻子,他很费
期刊
气质 讲堂 帽子戏法    曾经,选帽、戴帽是欧洲名流家族的必修课程,帽子是名媛佳丽优雅登场的必备行头。今季,帽饰风潮如火如荼,除了时尚界娱乐圈的明星们,就连皇室成员也爱上了这决定气质的帽子,将帽子与自身气质的优雅浑然天成。如果觉得自己的装扮已毫无新鲜感,何不利用帽子来换个造型呢?      端庄呢质小礼帽  从法国第一夫人卡拉·布吕尼身上,我们见证了这款小礼帽的魔力。当她身着那套Dior的套装、
期刊
洁尘:女,作家,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任报社文化记者、副刊编辑、出版社编辑等职。现居成都,从事职业写作。出版有散文随笔集《碎舞》、《华丽转身》、《提笔就老》、《草莓的亲戚》、《禁忌之恸》,长篇小说《酒红冰蓝》、《中毒》等近二十部作品集。    11月中旬,应邀去参加一个活动,当嘉宾。这个活动是谭咏麟11月29日即将在成都举行的演唱会的一个热身活动,因为“谭校长”这个称谓相当深入人心,因此这个
期刊
30年三城记 · 广州    有一套讲述一间粤菜老字号发迹史的港剧,片头充满了如编年史一般的创意:女主角一人分饰四角,演绎该食肆不同时代的四位主人。每一个角色都手端一盘当时的招牌菜,一个转身,已经把菜肴交给了她的下一个时代。身后的背景也随着她的转身,变得愈发高档、时尚。  改革开放30年,广州的变化天翻地覆。那些见证着广州饮食历史的人和被记忆尘封的事,在今天被一点一点地挖出,犹如一粒已经形如固体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