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小组讨论”教学方式的思考

来源 :语数外学习·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er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课堂教学中,以小组或全班方式经常开展一些讨论,不但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而且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实践证明,合理有效的讨论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能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学生通过讨论、争辩、思考,掌握的知识会更深刻、更准确,对问题的思考会更全面,对结论的表达会更系统、更有条理。然而当教师们热衷于讨论时,许许多多的负面问题也就出来了。
  一、小组讨论存在的问题
  1.讨论过多,走过场
  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普遍存在效率不高、走形式的倾向。不论什么内容,都要经过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一节课的时间绝大部分时间都在讨论,许多没有讨论价值的问题也讨论,且每个小组相互模仿,讨论过于肤浅,不能深入问题的实质,最后还是在于老师的总结与归纳,学生还是被动地灌输了理论与知识。所以学生在讨论时就会显得漫不经心,甚至会变成讲闲话。
  2.讨论的问题难度过大或太简单
  在课堂讨论中,由于教师没有做充分的准备工作,对教材和学生把握得不够到位,在课堂上往往会提出难度过大的问题,这样会使学生感觉到无从下手,起不到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有些问题也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就是太简单,学生一看就会,这样的讨论纯粹是浪费时间,应当坚决避免这种问题。
  3.没有前期知识积累的讨论
  讨论是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之上的。如果在教学中发现了问题立即就让学生进行讨论,并且讨论所用到的知识学生没有掌握,那就很难达到讨论的目的。因此,不论采用哪种方式的讨论,讨论前师生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要向学生提出讨论的话题、指出注意的事项、布置预习或提供阅读参考资料,学生也都应该按照要求做好讨论发言的准备。
  4.讨论太自由散漫,没有组织性、目的性
  由于学生在准备讨论时,没有现成的思路可循,必须独立地思考、分析、表达,所以往往容易跑题、漫无目的、杂乱无章。同时小组的分工如果不明确,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团体,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另外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体现出来,对课堂失去了掌控,显而易见课堂效率是不高的。
  5.讨论的参与率低下
  在课堂讨论的时候,根据观察,大部分讨论的参与率比较低下,大部分学生只处于观众的地位,有时甚至就是极少数优秀学生的个人能力展示。而一些能力低的学生则退出讨论,这样,讨论就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二、提高小组讨论有效性的策略
  那么如何尽量避免出现讨论的弊端呢?笔者认为要想充分发挥讨论的积极作用,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就必须对讨论进行合理有效的控制。
  1.做好充分的准备
  分为两个方面:①学生要充分地预习,知道下一节课所要学的知识是什么,要用到以前的什么知识,自己掌握了没有。通过预习自己学到什么知识,还有什么地方没有想明白的,为课堂讨论埋下伏笔。②教师要备好课,要明确什么是重点、要解决那些难点,要求学生掌握哪些知识,提高哪些能力,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会提出哪些问题,要做一个初步的设想。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从实际出发,兼顾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控制讨论的过程才能做到既能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2.掌握好讨论的契机
  问题的讨论不能是老师强加给学生的,那样的讨论对学生来说就兴味索然,参与的积极性就调动不起来。而应当是学生真正投入课堂的时候,大家的对知识的理解不能完全一致时,或遇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时,或遇到某些容易混淆的内容时,尤其是对某一问题学生比较感兴趣,众说纷纭是不可避免的,教师在这个时候要及时调整课堂的节奏,安排合理的讨论,将学生的思维集中到与教材有关的问题当中去,借助教材和老师的指点使学生形成合理统一的意见,完满解决问题。
  3.讨论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讨论的目的性有两个,一是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互相启发,互相帮助,从而使模糊的认识变得清晰,散乱的知识变得系统,肤浅的认识变得深刻;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讨论过程中,充分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他们各抒己见,引导他们逐步深入到问题的实质并就分歧的意见进行辩论,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4.合理的小组建构
  首先,在人数上,一般以4人到8人为最好,人少不易集思广益,人多不易提高效率。并且好中差搭配组合,起到以好带差的作用。其次,小组各个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例如:组长、记录员、发言者等。并且实行轮换制,小组内部人人平等的原则,保证每个成员都有参与的机会,提高小组成员的合作能力。再次,组与组之间也可以进行交流,甚至可以由几个小组合并成一个大组,根据不同的问题进行因地制宜的合理组合,灵活多样。
  5.教师要起到灯塔的作用
  尽管课堂讨论是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但是仍然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指点,为学生的讨论指明方向,提高学生讨论的效率,避免学生走弯路,钻牛角尖。学生的讨论有时可能比较肤浅,适当的点拨能挖掘问题的实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总之,提高课堂效率的方法有很多。地域的差异,城乡的差异,学生个体间的差异,都对小组讨论有一定的影响。根据实际情况,摸索出适合自己的道路,才是上上之策。
其他文献
有教育家曾经说过:“教育如果没有情感,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不融入自己的感情,不能调动起学生的情感,就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讲解起来也会很枯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现状分析  我国目前正在实施素质教育,但是传统的应试教育仍然占教学的很大比例
对于小学生来说,语文是一门主课,占据了大部分课时。如何使小学生在语文课堂既获得知识,又获得快乐,是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问题。构建快乐的语文课堂,是我们希望达到的一个目标。  一个人从出生的那天起就要接受各种形式的教育,教育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问题。要想完善教育,就要从基础阶段抓起,使学生从小对学习知识产生兴趣,乐于学习,主动学习,这就需要教师自学生入学的那天起,就要为他们营造一个活泼、生动的课堂
在高中语文课本上,高中生常常要学习到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诗、词、文章等,然而目前高中生却很难从高中语文学习上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有很深的了解。比如许多学生即使完成高中
近年来,校园安全已成为从中央到地方,从社会、家庭到学校共同关注的问题。然而在大家关注学生安全的同时,一些在校学生轻视生命的事件却频频发生,骇人听闻的事件、触目惊心的
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教师在实施语文学科教学时,必须将学生语文阅读教学作为教学重点。阅读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也是学生对语文知识思考、学习的过程,更是学生对知识的积累过程
打开苏教版的初中语文教材,阅读每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我们会深深体会到这些文章所蕴含的深厚情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可以让学生接受真、善、美的熏陶,让学生的心灵与文中的思想产生共鸣,从而提升学生的精神品质,使语文教学获得理想的效果。基于此,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作如下几方面的探究。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感受文中情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会使学生产生
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大量的网络资源不仅为高中写作教学提供了丰富而多样的素材,而且也提供了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和辅助手段。它呈现了多平台、多资源的素材信息,是优势独特的
愉悦性教学策略作为新课改下有效性教学策略的组成要素,通过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利用有趣的教学材料,运用实物、模型、多媒体等手段,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让学生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我们如何去培养中学生的写作技能也在这个时代显得举足轻重.在当代的教育中,我们应该试图去改变传统作文教学中所存在的缺陷,让高中生从定式思维中解
当前的语文教学,需要教师重视提高在语文课堂上传授核心知识点的效率,使学生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合理的运用所学内容,实现创新性的教学突破。创新高效的课堂教学形式可以使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