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x8113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对于个体生命的尊重与关注,成为教育研究者的热门话题,而在实践操作层面,初中语文教师对此并不够重视,甚至与其背道而驰。本文主要探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感体验;文本解读;语文素养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适合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与升华,是人们复杂心理活动的一种反映。情感是作家创作和读者阅读的润滑剂、催化剂。体验是指人们在对事物真切感受的基础上产生情感并生成有意义的活动。在阅读教学中,体验就是让学生直接接触阅读材料,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内心需要出发,调动各种感官,设身处地、入情入境、全身心地走进作品,对作品进行切身感受、仔细体味、深入揣摩的实践活动。
  1.由声情并茂的诵读引发情感体验
  汉字是形、音、义三要素统一的文字,而文学作品是作家的心声,是文字语言节奏与音节节奏的统一。优美的文字诉诸视觉,自然会有形体感。溢于字表的形象、蕴于句内的逻辑力量、整齐排列或杂然相陈的句群、传神的标点,这些形体特征,使读者赏心悦目。优美的文字诉诸听觉,自然会有音韵感。谐音押韵、平仄变化、工整的排偶句、错落的整散句,这些音韵特征使读者感到悦耳。匠心独运的词语使用、越规逾矩的超常搭配、句式与句型的奇妙变幻、繁简得当、修辞精妙,这些言语组织功能又会使读者感到激趣、动情、励志。因此,诵读涵咏是一种重要的语文综合能力,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诵读中可以尽情地感受语言的音韵美、结构美,体会语言丰富的内涵、淋漓的情味、美妙的境界。钱理群先生说:“文学的教育,有时声音极其重要,这声音是对生命的一种触动,因为文学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所以朗读,用心朗读,是感受文学的一个重要方式。”诵读涵咏,是读者与作者的对话,可以激发联想,深入思考,丰富情感,洗涤心灵,醇化情愫,美化言辞。只要读出语气,读出节奏,读出韵律,读出感情,就能充分体现诵读的意义和价值。诵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环节,阅读教学要以朗读贯穿始终。诵读之初,形式不求统一,音调不论高低,或偃仰啸歌,或端坐细语,或快然自醉,或长歌当哭,或听录音朗诵,或听教师范读,关键是要读起来,在反复朗读中体验、感悟、理解、赏析、评判、积累,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只要读得有滋有味,只要读得意兴盎然,不仅可以增强对作品的理解,培养良好的语感,还可以强化记忆,锻炼口才,提高对语言艺术的鉴赏力。
  2.营造情感氛围,产生共鸣
  例如,教学《乡愁》,这是一节教学目标相当明确、教学设计十分清晰的欣赏课。我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入其境、得其情,体验乡愁的情感,理解海外游子对祖国母亲的深深思念,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爱亲人的情感。教师应通过不同的视角,引导学生学习这首优秀的诗歌作品是如何选择平凡而丰富的意象递进组合,来概括诗人坎坷的生活经历和对祖国的绵绵思念的创作手法。这堂诗歌欣赏课的容量大,我通过诗歌情感体验和意象赏析,营造与课文内容相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投入所创设的氛围中,鉴赏、思考、吟诵、理解并直至产生共鸣。此外,我还穿插了改写《乡愁》的环节,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更深地体会作者的情感和作品的艺术特色。
  3.注重语言表述,描绘情境
  新课程对语文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加强学习语言,研究学生的爱好兴趣,与时俱进,不断增强自我语言的吸引力和表现力。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再现课文所提供的艺术形象和精美画面,使学生的情感沿着作者的思路,进入作品的情境之中,和作品所要表達的精神内核相通。只有让学生入情入境,才能丰富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任何文本都是语言的作品,任何生动的形象、优美的意境,乃至精巧的结构,都必须依靠语言才能表现出来,反之亦然。初中生对阅读文本的理解领悟也要通过语言这座桥梁。因此,对文本语言的品读在阅读教学中就尤为重要[3]。武汉语文教学名师洪镇涛说:“听、说、读、写,其中读是语文的第一教学法。”诵读是激活、唤起生命体验的重要途径。我国古代语文教育就十分重视诵读,对诵读有许多精辟的见解,如“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书须成诵”,“三分文章七分读”,等等。为什么要大声地读出声音来呢?因为有声的朗读就是学生与文本的一种对话方式,朗读是一种对文本再创造的感知过程,它既是学生对文本意义的一种建构、内化,同时又是文本的言语积淀为学生的语感的过程。而当下的语感教学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切关注,这说明传统教学中的优良做法,我们应该勇于继承,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不断革新以适应新形势。
  阅读与写作实际上是一对密不可分的整体环节,阅读能力也可以借用写作表达来带动提升。在学生深入体味,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了文本的内涵意蕴之后,引导学生把这种生命体验用语言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不但可以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为深刻持久,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更高一级的审美创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结语
  从教学层面上讲,要引起我们足够重视的是文本解读导向,就是紧密联系初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和切身体验,从文化层面切入,认识文本价值,建构新的意义,激发阅读和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感悟、体验、审美,帮助学生培养人文精神,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秦训刚.新课程教学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90-92.
  [2]黄荣华.生命体验与语文学习.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02-103.
  [3]王小珠.运用探究式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广东教育教研,2007.7:56-57.
其他文献
新课程标准倡导“由生活走向物理,由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要求“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通过实践,我觉得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学得活,而且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防止厌学情绪的产生。近年来中考命题也更加注重學生学科素养的考查,这就要求我们积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增强自主学习意识,精心选题,科
摘要:新的课程标准在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上与旧的教育体系相比,都有重大的变革,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本文对历史学科课程标准的特点及其在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提出几点看法,供广大历史教师参考。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初中历史课;教学改革;实践  新课改下的初中历史课和以前的历史课有着很大的差别,不再是以前的教条主义,不再是单纯的“老师教、学生学”。新的课程要求教学应更贴近学生实
期刊
期刊
职业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让学生通过语文课的学习,逐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确立健康的审美观念,提高文艺鉴赏水平,培养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以适应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随着《新课标》的出台,职业学校课程教学改革开展得如火如荼。而笔者认为,不能在课改中毫无选择地摒弃所有的老的教学方法。朗读正是一种不但不能摒弃,相反要重点提倡的教学方法。可现在的学生好
摘要:在语文课的教学过程中存在这样一种不和谐的现象,那就是老师期望学生成才的急切心情与学生不听调遣的矛盾,教师“强让”越严重,学生反而产生了严重的逆反心理,而“疏导”就成了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以平常心对待教学工作,以朋友心对待师生关系,才是正确的、普世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师生关系;“强让”;“疏导”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是讲读分析课文,还是布置复习练习,或是指导学生
期刊
期刊
广播中的“谈心”节目也要讲政治现在有许多广播电台在夜深人静时分开辟“谈心”式的节目,其内容多与听众的生活贴近,有的是思想开导,有的是解答问题,有的是听众利用打热线电话的
摘要:语文是百科之母,语文课程直接影响其他课程的学习,而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学好语文课的关键,培养初中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要想真正有效地提高初中语文的教学质量,就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关键词:語文学习;学习习惯;培养方法  习惯,是指人们长期重复并逐步养成的不自觉的行为。人的习惯行为是一点一滴、长期养成的,习惯一旦养成,就会成为支配人生的一种力量。一种好的习惯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