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画画的手法写作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ichur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莫泊桑拜师》是苏教版第十二册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写了莫泊桑三次拜师,福楼拜对他循循善诱,指导他把事物的特点写清楚。文中福楼拜的三次谈话使我深受启发。我一直从事农村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深感学生十分怕写作文的现象至今没有多少改观,即便是在教师的反复指导下,也很少学生能写出条理清楚、能表达真情实感、令人赏心悦目的习作。其他大部分同学都有一个共同现象,那就是重点部分不突出,写景叙事没有特点,写得不具体。其实,六年级的学生课内外的阅读量并不少,经典的美文、精彩的片段也读得很多,为什么就是写不具体、写不生动、写不出真实的特点呢?读了福楼拜与莫泊桑的对话,我豁然开朗。
  “这个问题很简单,是你的功夫还不到家?”
  “怎样才能使功夫到家呢?”
  “这就要肯吃苦、勤练习。你家门前不是天天都有马车经过吗?你就站在门口,把每天看到的情况都详详细细地记录下来,而且要长期记下去。”“今后,当你走进一个工厂的时候,就描写这个厂的守门人,用画家的那种手法把守门人的身材、姿态、面貌、衣着及全部精神、本质都表现出来,让我看了以后,不至于把他同农民、马车夫或其他任何守门人混同起来。”
  由此我想到,学生总觉得平时没内容可写,有时有亲身经历过的事情,也写不出自己的独特心境,关键原因在于他们不注意观察,不知道怎样观察,更不注意随手记下所见所感,所以缺少运用的机会。《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中要求做到“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为此,语文教师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用画家般的独特的眼睛看周围的事物,发现它们最真实、最普通的地方,积累习作素材。
  一、素描练习,教给观察方法,写好片段
  无论是学国画还是学油画,都得有素描的工夫。对物体的形状、比例、明暗、透视等的把握能力,都是在素描中练就的。而作文也需要这样的素描工夫,即对现实生活中静态、动态的物体、场景、活动作细致的观察,而后才能作如实的描述。不求完整的篇章,只求具体的片段。
  1.确定主题练习,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教给观察方法。
  即确定一个专题,让学生围绕主题观察写话。可以观察人物:从观察朝夕相处的同学、老师、亲人入手,用画家画素描的细致手法把他们的身材、姿态、面貌、衣着等表现出来。
  2.自主观察练习,学习运用观察方法,形成观察习惯。
  在教师一段时间有意识地指导下,学生有了初步的观察能力,可以尝试让学生自主选择观察的目标。这样学生的自由空间更大了,兴趣更浓厚了,题材也更广泛了。
  为了帮助学生把这样的生活场景写得更生动些,我还常常按照学生的描述,组织学生表演,让写的学生做导演。这样的表演过程,实际上是再现片段作文的内容,学生会在表演中发现一些缺失的细节,自然就会自觉地弥补、完善,从而逐渐提高片段作文的水平。
  大量的片段作文,不但能练就学生的观察能力、描写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作文意识,有“量”的积累,才有“质”的飞跃,为写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淡妆浓抹,关注修饰过程,改好片段
  要完成一幅绘画作品,是要经过一遍又一遍的涂抹修饰的,比如国画,先用淡墨初步渲染,画出雏形,接着对局部用浓墨泼洒,突出重点,体现出层次感,然后还要进行一些必要的勾勒、点缀等,这样经过反复加工,才能产生一幅疏密有致、形神兼备、令人赏心悦目的作品。同样,要完成一篇好的习作,也需要这样一个“绘画”过程,对一篇习作要进行反复修饰,重点部分浓墨描绘,细节之处,工笔勾勒,才能使习作详略得当、生动传神、引人入胜。
  1.“淡妆”,即学生自读修改。
  讲评课上,我利用投影仪将学生的典型习作放大于屏幕,让每个学生看得清清楚楚,然后请习作的小作者上台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老舍先生说过:“我写作中有一个窍门,一个东西写完了,一定要再念再念再念,念给别人听(听不听由他),看念得顺不顺?准确不?别扭不?逻辑性强不?”有的时候,光用眼睛看,可能看不出毛病,但是当自己响亮地读出来的时候,马上就能发现句子不通顺,用词还不够妥当,还有补充之处等。在读的过程中,学生经常会停下来修改,然后接着读。读完一遍,他已把习作修改了一遍,这样无形中教给了学生修改习作的第一步。
  2.“浓抹”,即教师点评修改。
  学生的修改开始是做到把句子改通顺,这已经很不错了。这时,教师就要发挥点拨作用了。对于学生作文中的好词佳句,教师在点评时,鼓励其他学生“偷偷地借用”;对于学生作文中的通病,教师在点评时指明修改方向,作出修改示范,特别是在“墨”还不够浓处,为学生抹上一笔。
  在学生自改、教师点评后,学生学到了修改习作的具体方法,得到了结果反馈与矫正,也增强了学生作文的动机和信心,铺平了通往学生互评互改的道路。
  (责编黄桂坚)
其他文献
“啊,四十分钟怎么过得这么快呀!”“老师,要是每一堂语文课都这么上,那该多好呀!”……一堂语文课结束之后,学生情不自禁地发出以上的感慨。作为他们的语文老师,我听着学生的这些肺腑之言,心里既欣慰又惭愧。欣慰的是这堂多媒体语文课上得很成功,惭愧的是我没能尽可能多地将多媒体引入课堂,让这些农村学生早日领略多媒体教学的无穷魅力。  由教学《雾凇》一课总结下来,我认为将多媒体引入语文教学有以下五大优点: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是说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水平的数学,允许学生以不同的速度学习数学。由于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意志品质、适应能力、家庭教育等多方面的原因,会造成学生间的差异;数学学科本身的特征也可能形成差异。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接受能力,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提出不同层
对于儿童来说,学习的最根本途径是活动,它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充足的、典型的、较为完整的感性材料,有目的地创设学生活动的空间,放手让学生全方位参与教学活动,在实践参与过程中去发现、认识、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下面,我以教学“方程”一课为例,谈谈怎样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最有效地开发他们的学习效度,让他们觉得学习简单而有效。  一、步步设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是促使学生自动学习、自主探究的有效方法。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追究问题罢了。”许多名人的成功都是从质疑开始的。所以,作为教师,必须从小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习惯。  一、气氛活跃,学生想问  学生的问题是五花八门的,在我们老师看来,有的根本就算不上是一个问题,但是,不管
语文教学实践中,教材文本单一的价值取向经常遭遇孩子们之多维思考、多元创生的挑战,语文教师往往因此陷入顾此失彼、左右为难的境地。我们不禁要问:文本的价值取向与孩子的多元创生到底孰轻孰重?在语文教学的道路上,二者能否结伴同行?  在“智慧、互动、成长”第二届全国青年教师教学风采展示活动上,窦桂梅老师给了我们肯定的答案: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做到——文本与人本并重,单一与多元共生。  窦老师在执教《宋定伯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错误是一种来源于学生学习活动本身,在自然状态下的真实反映,是具有教育价值的学习材料。所以,老师在课堂上不应该惧怕学生出错误。该怎样有效利用课堂中产生的“错误资源”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看法。    一、将错就错,提高能力    1.顺应错误,提高判断能力  学生获取知识,本来就是在不断的探索中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法是各不相同的,出现错误当然也是难免的,但学生
苏教版语文教材的鲜明特点就是注重积累和运用。词语积累的集中体现是每个单元练习中的“熟记成语”部分。到了高年级,由于数量和难度的提升,学生的成语学习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何让成语教学焕发其应有的光彩,使学生兴味盎然且习有所获呢?我和学生一起探寻,以下是本人近年来实践所得。  一、读词先行,夯实情感基石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早已被看做语文学习的不二法门。《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朗读要达到“正确、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优秀的教师都十分注重课始的导入设计。在音乐教学中,一个先声夺人的巧引妙导,能够优化、简化课堂教学的程序,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本文就一些教学的实例,谈谈音乐课堂教学的导入设计。    一、妙趣横生的谜语故事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求知的前提、学习的动机、成长的起点。在音乐教学中
班集体是学校组织的基本单位,是一个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学习共同体,是一个让每个成员获得全面的自我实现的团队。然而,我们却遗憾地发现,在这个团队中出现了分化,那些性格开朗、认知能力较强的孩子通常表现出自信、主动、乐观,积极地参与到班级的各种活动中来,并得到老师和同伴的认可和重视,他们是“教室的主人”。生活得自信而快乐;而那些性格内向、胆怯、认知能力较差的孩子,则往往选择沉默、逃避,仿佛班级的任何事情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教师专业发展与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缺失的矛盾日益突出,教师越来越感到自身的知识、能力等多个层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仅靠很少的外出学习远远不够。因此,读书、学习成了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它成了教师“充电”、“吸氧”、“补钙”的源泉。    一、加强学习,促进理念更新    首先,组织教师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深入研读各学科《课程标准》,摘录其要点。通过学习探讨、上课实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