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与人本并重 单一与多元共生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yong66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实践中,教材文本单一的价值取向经常遭遇孩子们之多维思考、多元创生的挑战,语文教师往往因此陷入顾此失彼、左右为难的境地。我们不禁要问:文本的价值取向与孩子的多元创生到底孰轻孰重?在语文教学的道路上,二者能否结伴同行?
  在“智慧、互动、成长”第二届全国青年教师教学风采展示活动上,窦桂梅老师给了我们肯定的答案: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做到——文本与人本并重,单一与多元共生。
  窦老师在执教《宋定伯捉鬼》一课时,用“文言的方式、古代的方式”让学生在短短的两节课里学文得言、学言悟文,打造了从文本到文言到文学到文化到人文的经典课堂之境界。
  何以见得?我觉得,窦老师在将文本价值发挥到最大化的同时,更把握好了单一取向与多元解读的平衡度。也就是说,她在尊重文本价值的基础上,也将文本与学生的多元创生很好地契合在了一起。如文本的原意是肯定宋定伯捉鬼的机智勇敢,窦老师就让学生“走近宋定伯”,通过宋定伯这个人物的语言、动作、行为读懂了人物的机智勇敢。但“走近人”的同时必然也“走近鬼”,学生也从鬼的语言、动作、行为上体会到这个鬼的实在、并无害人之心——窦老师从鬼被宋定伯捉住的时候“化为羊”这个细节,引导学生发现鬼也有“善”的一面:轻易相信人的话,没有心机,实话实说,就是被捉时也没化为猛兽害人,而是化为羊让宋定伯给卖了(这是得力于窦老师在备课时对“鬼文化”、“羊文化”、“善”的“先读之明”),从而打开学生的思维,体会到人有好坏,鬼也有好坏以及其他生活体悟……多元的解读、多维的思考发挥得淋漓尽致。
  这当然已经超越了文本,却又不偏离文本价值取向。窦老师在这两个环节的教学中是有所侧重、有所倾向的:从老师的角度,她在“走近人”时费时费力较多,“走近鬼”时费时费力较少,而且对主人公宋定伯的立场是有所倾向的,对鬼的态度只是点到为止。窦老师在课后的讲座中提到,“对宋定伯的价值引导更加用心用力,其实是要做到教师在孩子多元解读、多维思考的过程中把握好恰当的主导作用。毕竟,在我们的主流传统文化中,人是正面的、光明的;鬼是反面的、阴暗的。而孩子需要我们的恰当的引领”。窦桂梅老师充分体现了“教师——平等的首席”在课堂历程中的作用,有教师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多维思考、深入浅出的统领,有对孩子的独特体验的充分理解和尊重,既准确而又最大化地实现了文本的教学价值,又不偏离主旋律,真正做到了人本与文本的并驾齐驱、协调共进,单一与多元的和谐共生、水乳交融。
  从窦桂梅老师的教学艺术中,我们对“文本与人本到底孰轻孰重,文本价值取向如何与多元创生结伴同行”的思考有了收获:问题的关键,还是在教师本身。教师对文本解读有多细,课堂教学才能走多远。“同行”的办法应该是:文本与人本并重,找到单一与多元之间的平衡点,适当把握好深与浅、分与合、收与放的度。
  所以,我们认为——
  教师要有良好的文本理解力。教师应当具备能深入理解、准确把握文本的正确价值导向,并且能在文本解读时实现多元解读的能力。这样,教师在执教的过程中才能把文本的价值最大化。
  教师要有良好的专业判断力。教师在课堂上应当具有对问题的敏感捕捉力、具有文学欣赏的专业知识与能力,这样,教师进入课堂才不至于开口千言,离题万里,才会善于慧眼识珠、去粗取精,善于化平淡为绚烂,善于在学生不知如何解决问题时指点迷津;拥有这样的专业判断力,在课堂上面对纷至沓来的信息、智慧的火花,课堂的生成才不会无所适从、迷失方向,在课堂教学中才能“顺水推舟”,挥洒自如,甚至“妙手回春”。
  教师要有高超的执行力。提倡个性化的理解、创造性的阅读、多元的解读、多维的思考,并不意味着语文课堂教学就可以因刻意的标新立异而流于追奇猎怪,甚而“走火入魔”。教师对文本价值有准确的把握,对教学有一个科学高效的建构、预设,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才能目标明确地发挥“长善救失”的点化之力、启发诱导之功、春风化雨之效。
  说到底,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必须是一潭活水,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人——以窦桂梅老师为榜样,不断地学习,广泛地涉猎,增加自身的厚度;不断地实践,不停地探索,积蓄专业的高度;不断地超越,勇敢地创新,提升智慧的深度;幸福地投入,快乐地行走,散发生命的温度!
  (责编夏天)
其他文献
新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提出了非常明确的总目标、阶段目标。“说的能力的培养”是口语交际中的要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在实际教学中,应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训练手段来让学生会说、乐说,帮孩子们的“说”开辟一条“绿色通道”呢?本人结合语文教学工作的实践,谈谈个人的体会。  一、构筑平等关系,使学生敢说  “平等对话”是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的理念。课堂上,教师只有放下架子,尊重学生,像亲人一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44~45页。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教师把手藏到身边对学生说:“猜,老师手里有东西吗?”  学生猜:“有。”  老师出示“五星娃娃”,问:“想要吗?”    二、自主探究计算规律    (一)一个数减去它本身,结果是零  1 出示例1图  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能看着老师的手势提个问题吗?谁能连起来说一说?  怎样列
阅读教学是一个特殊的生命体验过程,是一种心灵的交流、精神的对话。阅读教材的每一篇文章都来自于生活,阅读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为此,我们理应重视阅读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阅读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    一、紧密联系生活与文本    从文学的角度来说,构成文本的因素有四个:作品、作者、世界(自然、生活)、读者。文本,其实就是作者把生活体验、见识与感悟诉诸
一根细木棒,几个冰糖山楂,经手艺人这么一穿,变成了一串串色泽鲜亮的冰糖葫芦。既引人注目又生津开胃,且食用方便,老少皆宜。看到这令人馋涎欲滴的冰糖葫芦,简洁明快的制作手法,不由得想到了语文教学中的主线与板块。  语文,顾名思义,即语言文字。语文水平其实就是感悟文字与表达语言的能力。然而,目前大多数的语文教师在上语文课的时候,主要是偏重于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而忽视了如何表达这个层面。在这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最让我欣喜的,是我的学生们并不像其他同龄人那样,视作文为畏途。他们在作文方面表现出的浓厚兴趣和取得的骄人成绩,都让我感到很欣慰。在探索作文教学新路的过程中,我不断被他们激发出灵感,在一步步前行时,我又及时反思、积淀。在作文天地里,我和学生们携手同行,在写作的道路上,留下了我们一串串稚嫩的脚印……  一、闪光的钻石,点滴的生活——捡拾身边的“钻石”  一个星期五的下午,我布置了一篇
现在,我国许多地区使用的小学语文实验教材是苏教版的,其特点就是课文分类性较明显,如有的单元是安排人物的,有的单元是安排寓言故事的。在五年级教材上册第五单元安排的是描写景物的文章——《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莫高窟》,这三篇文章都是通过描写我国美丽景物的特点来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让我们产生热爱祖国的情感。这样的文章,词句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但学习起来却容易产生枯燥的效果。究其原因,大多是因为学生
“啊,四十分钟怎么过得这么快呀!”“老师,要是每一堂语文课都这么上,那该多好呀!”……一堂语文课结束之后,学生情不自禁地发出以上的感慨。作为他们的语文老师,我听着学生的这些肺腑之言,心里既欣慰又惭愧。欣慰的是这堂多媒体语文课上得很成功,惭愧的是我没能尽可能多地将多媒体引入课堂,让这些农村学生早日领略多媒体教学的无穷魅力。  由教学《雾凇》一课总结下来,我认为将多媒体引入语文教学有以下五大优点: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是说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水平的数学,允许学生以不同的速度学习数学。由于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意志品质、适应能力、家庭教育等多方面的原因,会造成学生间的差异;数学学科本身的特征也可能形成差异。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接受能力,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提出不同层
对于儿童来说,学习的最根本途径是活动,它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充足的、典型的、较为完整的感性材料,有目的地创设学生活动的空间,放手让学生全方位参与教学活动,在实践参与过程中去发现、认识、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下面,我以教学“方程”一课为例,谈谈怎样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最有效地开发他们的学习效度,让他们觉得学习简单而有效。  一、步步设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是促使学生自动学习、自主探究的有效方法。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追究问题罢了。”许多名人的成功都是从质疑开始的。所以,作为教师,必须从小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习惯。  一、气氛活跃,学生想问  学生的问题是五花八门的,在我们老师看来,有的根本就算不上是一个问题,但是,不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