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来源 :现代教育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remsl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的发现来源于观察。绘画的过程就是观察的过程,观察能力的强弱也就决定了绘画水平的高低。在美术绘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本文就笔者在教学中的经验主要谈了以下几个方面:对比观察,体验美感;由点到面,全面展开;由物及人,从自然到社会;由理论到实践,由实践到理论。只有引导学生艺术地观察,深入持久地观察,才能够使他们的感受逐步加深。为了提高观察水平,还应引导学生全面加强文化修养。只有文化素质提高了,观察能力才会逐步提高。
  关键词:绘画教学 培养 学生 观察能力 美感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判断一切事物的美否,也是从感觉开始的。而美的发现来源于观察,可见观察的重要性,尤其对于绘画就更是如此。可以这样说,绘画的过程就是观察的过程,观察能力的强弱也就决定了绘画水平的高低。
  那么,在美术绘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笔者就自己在教学中的经验谈以下几点:
  
  一、对比观察,体验美感
  
  有比较才有鉴别。开始可用几种同类物体进行比较,目的在于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培养观察力。
  风景画教学中,树是一个重要内容。可把树作为观察的突破口。选择有代表性的松和柳进行比较。
  松:出枝曲曲折折,苍劲有力。针叶一年常青,质坚硬,有松香味;柳出枝自然下垂,枝条优美、洒脱,具有典型的线条美感。
  在风中观察它们的质感。从动感上看,柔柳在风中婀娜多姿,翩翩起舞,具有韵律感。松枝在微风中不动,在大风中机械地摆动。用手摸一摸,柳枝滑,松枝涩。一物与它物的不同点就是特征。告诉学生,观察事物就是把这些不同点找出来。
  松和柳的外部不同,生活环境上又有哪些差异呢?松适合生长在贫瘠的土壤中,柳喜欢生长在沟旁水边,且插枝易活。生物进化,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从本质上看,之所以这两种树的生活环境不同,说明它们内部生理上有着不同的结构。从整体美感上看,松苍劲挺拔、凌寒独立,是一种崇高美。而柳则柔丽,特别是春天的雨后,柳枝羞羞答答,犹如泪美人,阴柔的个性充分体现了出来,是一种阴柔美。
  这样,从外形到生活环境、从生理特点到美感特征的差别,通过对比观察,进行总结,我们就有一个清醒、全面的认识了。细致的观察中产生美感。强烈的美感是在反复的审美活动中产生的,而强烈的美感又会产生作画的冲动,这也是画好画的基础。
  
  二、由点到面,全面展开
  
  观察了两种有代表性的树后,再引导学生观察其它的杂树。梧桐树总是分层出枝,要下层出枝后,往上长一个通天枝,再分层;而白杨则均衡出枝,主干一直往上长。公路两旁的树总是向内出枝少,向外出枝多。田间单独生长的树,则是向四面出枝。树木这样生长,是符合生物趋光性的规律的。
  在观察过程中,还应告诉学生,就是同一棵树,从不同的角度看,它们的形象也是不同的。作画前应反复比较,选择最美的角度去作画。
  通过对典型树和一般树的观察,不但让学生学会了观察方法,而且有针对性地解决了深入观察的问题。把这些方法推而广之,就能触类旁通。
  
  三、由物及人,从自然到社会
  
  大千世界,五彩缤纷。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多姿多彩的世界是由人和物组成的。在万事万物中,人是主宰者。物为人用,人和物有着本质的区别。千万个人中找不到两个完全一样的人。差别在哪里?所以要引导学生把他们的不同点找出来。
  不同点就是他们的个性特征。从形体到五官,从整体美感到心理特征,全方位地进行观察比较,就能对人物有一个全面清醒的认识。告诉学生,对某人产生了美感,就有引起美感的因素在里面。细致地找一找,是他的外形引起了美感,还是气质引起了美感?然后把这种美感融入笔端,表现出来,这是画好画的前提。有了强烈的绘画冲动,才能够不择手段地把这种冲动表达出来。不择手段实际上是择一切手段。如果对世界上美好的事物视而不见,无动于衷,那又怎么可能画出好画来呢?
  
  四、由理论到实践,由实践到理论
  
  对事物外形的观察是表面现象,把观察到的表面现象还要通过归纳、综合、概括上升到理论。反过来指导实践活动。这是观察由浅入深的过程,也是从生活到艺术的转化过程。我们把观察到的形象概括取舍,选择简练,按照艺术规律,用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就成了艺术品。我们看到婀娜多姿的垂柳,就会联想到翩翩起舞的少女的优美形象。有了这样的激情,把这种意念融入笔端,来画柳,柳就人格化了。画者先要激动起来,然后才可能产生有激情的作品,观者才能产生共鸣,这样的作品才是好作品。完成得意之作后的愉快是世界上最大的愉快。
  绘画之前认真观察,观察给绘画提供了感性材料,绘画也促进了深入观察。观察和绘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也可以说,绘画的过程其实就是观察的过程。观察是基础,表达是手段。如果没有一定的技巧,也不会成为艺术品。反过来,纵有再好的技巧,如果没有新鲜的感受,也是徒劳的。教师要训练学生象猎人一样观察生活,在生活中观察感人的形象。
  只有引导学生艺术地观察,深入持久地观察,才能够使他们的感受逐步加深。观察是一种审美活动,如果没有较好的艺术修养,美妙的景物纵然就在眼前,观者也会视而不见。为了提高观察水平,还应引导学生全面加强文化修养。只有文化素质提高了,观察能力才会逐步提高。
  (河北省东光县职教中心)
其他文献
初中英语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后,向我们广大初中英语教师提出了挑战。教师该怎样去教学生?    一、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新课改”新在哪里    最大的特点就是课堂教学突出与学生学习为主体,即要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我们知道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它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而课程改革核心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就是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必须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
期刊
摘要: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和发展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要采用多种策略注重学生积极情感的养成;要创造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氛围;要精心设计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手段,营造积极情感课堂环境。  关键词:英语教学 情感 兴趣 培养    情感是影响学生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因素,良好的情感能激发出浓厚的兴趣,进而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和内驱力。有些情感态度,不仅与英语学习有关,而且还是在英语学习方面取得成功的前提条
期刊
摘要:思想政治课教学如何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呢?笔者认为: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素质;优化课堂教学;开展多种实践活动;面向全体,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只有这样,创新教育才有所成效。  关键词:思想政治 课堂 教学 创新 学生    创新是当今社会学校教育的关键所在。那么,如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呢?笔者认为:    一、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素质    教师在学生创新精神和创
期刊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教材专门安排“数学广角”这一单元,目的是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运用这些数学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只注重了让学生解决几道问题,却忽视了对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甚至有的教师把例题讲完了,也没有明白其中的数学思想。这样的教学就失去了“数学广角”单元编排的意义。  那么为什么要向学生渗透
期刊
什么是教学艺术?曲阜师大李如密教授认为:“教学艺术乃是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独创性教学实践活动。”本文采用其说,从美的角度来探讨小语课堂教学艺术。    一、教学内容的疏与密  古人在论及中国画的构图技巧时说:“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意思是说留下的空白,可以用来跑马,用墨多的地方连风也吹不过去。  语文教学也应讲究“疏”与“密”的技巧,对非重点的内容,学生自己可以学
期刊
一、成语误用的主要类型    1、望文生义  成语的含义不是构成它的单个语系的简单叠加组合,其含义是在构成成分提供的事件基础上,在丰富的人文背景下,通过引申、比喻等抽象概括出来的,且不可望文生义。如:在写作在中,文不加点,只能使意思变得模糊,并可能使正确的意思变得不正确。  “文不加点”出自汉代祢衡《鹦鹉赋序》:“衡因为赋,笔不停辍,文不加点。”“点”是涂上一点,表示删去的意思。“文不加点”形容才
期刊
教学既不能只重视知识而忽视情感,也不能脱离知识空谈情感。因为教学活动中情感因素的缺失,违背了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自然要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一方面现代教育要加速发展,以适应社会和时代的需要。  另一方面从认知角度单线突进,使教学潜力的发掘受到限制。而产生学生厌倦学习,学习效率下降,身心健康受损等副作用。“导入、置疑、探究、实践、结题”五环节教学模式,是在对如上问题的深刻反思后提出来的,其灵魂是“以人
期刊
在高中物理学习内容方面,知识的抽象性、系统性、理论性以及综合性都比初中有明显的质的变化,加之在高中有相当多的时间要求学生独立地或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获取知识和整理知识。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从学习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是一次飞跃,即从定性到定量的飞跃,从形象思维到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结合的飞跃,从单因素简单逻辑思维到多因素复杂逻辑思维的飞跃。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采取适当措施,帮助学生提高成
期刊
我们知道知识的掌握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教学只有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学生的思维发展,是由相对低级的动作思维发展到形象思维,再由具体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和辨证思维。小学时学生主要依靠具体形象思维,而到了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开始占主导地位,慢慢发展到以逻辑思维为主的思维活动。  初一学生能够学习一些比较系统的科学知识,但思维多停留于事物表面。喜欢听历史故事,有英雄主
期刊
笔者看过这么一则新闻:“教育部组织部分改革专家到实验区中小学听课,了解新课程实验情况。一位在当地颇有名气的教学能手上了一节公开课,博得教师满堂喝彩。然而,就是这样一节在别人眼里十分成功的课,却遭到课程专家的种种质疑和尖锐的批评。专家的评课,令这位教师难以接受,竟然大哭起来。新课程对传统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用新的教育理念审视传统的课堂教学。  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