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行为如何定罪处罚(二)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dsomeni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主要案情:
  老板杨某承包了一个石场采石,在采石过程中造成了一些农田,一些村道的损毁,事发后村书记郭某组织村民拦路,通过协商老板杨某拿给村书记郭某100万作为赔偿因采石而给村民造成的损失。村书记郭某拿了大半的钱,并将其余款项分了给副村长、社长,村民实际未没收到任何赔偿款。
  二、定性上的分歧与争议
  一种观点认为杨某的行为构成侵占罪,另一种观点认为杨某的行为构成贪污罪,一种观点认为杨某的行为构成职务侵占罪。
  三、法理分析
  (一)郭某的行为不构成贪污罪。
  贪污贿赂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利用职务之便,贪污、挪用公共财物,索取、收受贿赂,不履行法定义务,侵犯职务行为的廉洁性、不可收买性的行为。[1]
  1.杨某与村委之间的赔偿行为应属民事法律行为,而杨某给予村委的农田与道路赔偿款应属村集体所有财产。
  杨某承包了一个石场采石,在采石过程中造成了一些农田、一些村道的损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条规定: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因此此案中农田与村道应属村集体财产,杨某因采石而给农田和村道造成的损害,属于民事侵权范畴,双方之间发生的法律关系应属民事法律关系,因农田和村道被损害而获得赔偿也应属于村集体所有的财产。
  2.村书记郭某不属于依法从事公务的人员,不符合贪污贿赂罪的主体要件。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讨论了村民委员会等村基层组织人员在从事哪些工作时属于刑法第九十三条第二款规定的“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解释如下:村民委员会等村基层组织人员协助人民政府从事下列行政管理工作,属于刑法第九十三条第二款规定的“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一)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的管理;(二)社会捐助公益事业款物的管理;(三)国有土地的经营和管理;(四)土地征用补偿费用的管理;(五)代征、代缴税款;(六)有关计划生育、户籍、征兵工作;(七)协助人民政府从事的其他行政管理工作。而本案中,根据以上所述,因农田和村道被损害而获得赔偿属于村集体所有的财产,郭某与其他村干部私分赔偿款的行为既不属于国有土地的经营和管理,也不属于土地征用,且也不属于协助人民政府人事的其他行政工作,所以村书记郭某在此案行为当时不属于依法从事公务的人员,不符合贪污贿赂罪的主体要件。
  (二)郭某的行为应以职务侵占罪定罪处罚。
  职务侵占罪,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行为。村民委员会等村基层组织人员,利用职务便利侵吞集体财产的,以职务侵占罪论处;但是如果在协助人民政府从事行政管理工作时,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占公共财物的,则成立贪污罪。[2]
  首先,在本案中,郭某等人作为村书记、副村长、社长,应属于刑法所规定的村基层组织人员,符合职务侵占罪的主体要件;其次,村书记郭某、副村长、社长等人私分了因农田和村道被损害而获得赔偿款,其行为属于利用其村基层组织人员管理村集体财产的职务便利,侵吞集体财产,符合职务侵占罪的客观要件,且数额已达到刑法所规定的标准(达到100万元),因而郭某等人的行为应以职务侵占罪定罪处罚。
  综上所述,郭某等人不属于依法从事公务的人员,且其行为是在管理村集体财产过程中发生的,利用了职务上的便利,侵吞集体财产,数额已达到刑法所规定的标准,应以职务侵占罪定罪处罚。
  注释:
  [1]张明楷 《刑法学》第三版 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858-859页。
  [2]张明楷 《刑法学》第三版 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746-747页。
  (作者通讯地址:漳州市芗城区人民检察院,福建 漳州 363000)
其他文献
摘 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强化责任意识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党员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而作为同时具有教育、警戒和约束作用的宣誓制度,很能明确不同人员身份担负的具体职责,强化责任意识,尤其是代表国家维护公平正义的检察机关和检察人员,更应明确自身肩负的社会责任,在誓言中予以明确和牢记,同时,具有不同检察职级责任重点程度不同,因此,笔者建议建立检察官宣誓制度体系,细化检察人员的责任内容,强化每个检察人员的责任意
期刊
新形势下,提高做好群众工作能力是检察机关实践“立检为公,执法为民”宗旨、服务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习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孟建柱同志指出政法干警要着力提高五种能力,其中首要的是要提高群众工作能力。群众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工作,是推动检察工作创新发展的基础保障,检察机关要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结合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
期刊
时下,“中国式过马路”继“史上最严交规”后,又一次成为了交通话题中最惹眼的名词。有关这一话题的评论、分析、透视、反思随之接踵而至,舆论导向也莫衷一是。有些人将这种现象归责于“从众心理”,也有人认为这是道德缺失的结果,但无论是“从众心理”,还是道德缺失都只是从行为人的主观来分析,并不能全面、客观地分析原因所在,未免有以偏概全的嫌疑。其实,“中国式过马路”现象虽简单,成因却复杂,所牵扯的社会问题更是方
期刊
摘 要:最高人民法院在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证据一章中新增了举证期限制度,希望以此实现程序公正和提高诉讼效益。该法第65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应当及时提供证据。此条的增设标志着我国民事诉讼法典正式确立了证据适时提出原则。  关键词:民事诉讼;演革;内容;举证期限;完善  民事诉讼举证期限制度,是指在民事诉讼中负有举证义务的当事人,在法律规定、法院指定或者当事人双方商定的期间内,就其诉讼中所提
期刊
摘 要: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对未成年人进行保护和犯罪预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呈逐年上升趋势,而且出现了团伙化、暴力化、手段成人化、年龄低龄化等新特点,已成为危害社会治安且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严峻的客观形势迫使我们必须严肃面对这一问题,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本文结合近年来的工作实践,从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特征、原因进行分析,从而提出预防和遏制未成年人犯
期刊
摘 要:房屋登记纠纷中,当事人提起诉讼的原因只有两种,或是对登记行为本身有异议,或是对登记的权利有异议。但审判实践的处理却复杂、混乱得多。由于登记作为行政法上的程序,与不动产物权变动实体规则两套规则各自独立运行,导致行政法效果与民法效果相互交织,造成了诸多长期困扰司法实践的疑难问题。  关键词:不动产登记;行政与民事交叉;程序选择  一、解构透析:影响房屋登记纠纷的各方因素考量  X市法院2010
期刊
一、问题的提出  2013年实施的《刑事诉讼法》新增了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对符合条件的涉案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人民检察院可以作出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在附条件不起诉的考验期内,由人民检察院对被附条件不起诉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进行监督考察,被附条件不起诉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应当接受人民检察院的矫治和教育。但对人民检察院应如何组织矫治和教育,《刑事诉讼法》并没有做出规定。  最高人民检察院的《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
期刊
摘 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引发了各个领域的革命。然而,如同所有新生事物一样,互联网在现阶段也是十分稚嫩和脆弱的,这就为互联网犯罪提供了滋生的土壤。我国的立法滞后于网络犯罪发展的现状,在网络管理和网络犯罪方面基本上处于无法可依或有法难依的状态,司法部门如何处理计算机犯罪案件,是一个既紧迫又需长期研究的问题。本文从网络犯罪的原因、特点及我国的立法现状方面探讨网络犯罪的刑事立法完善。  关键词:网络犯罪
期刊
检察联络员是检察机关紧密联系群众的重要桥梁,是社区检察室全面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畅通诉求、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社区民意的有利抓手,是检察机关进一步发挥司法保障职能,充分构建联系群众的工作平台,创新检察工作参与社会服务的有效形式,是对落实检察工作向社区下沉、窗口前移、延伸服务,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拓宽法律监督、强化法律监督新举措的进一步延伸。  一、检察联络员产生的背景  长期以来
期刊
2012年,刑事诉讼法将未成年人犯罪审判程序作为特殊程序纳入刑事诉讼法中,成为我国少年司法制度的一大亮点。临海法院自设立少年庭以来,审理各类未成年人犯罪案件1000余件,尤其是近三年来,未成年犯罪案件呈多样化、低年龄化发展。如何减少犯罪率,引导未成年被告人走上正确的道路,是刑法教育和引导功能的重要课题。笔者以临海法院为例,分析近四年未成年人犯罪成因,试寻找合适的解决之道。  一、基本情况  (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