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大于毁坏的东西都会保留下来(组诗)

来源 :阳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_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处不在的反光


  玻璃、镜子、白铁皮……哦,这些
  不存在之物,为何总是将我内心的寂暗
  掏挖出来。走在它们之中,
  仿佛被展阅,被示众,
  我无处遁逃。
  它们是什么?
  为什么比人更容易窥见我的本性?
  我躲避多年,依然被其追杀,无处遁逃。
  有时它们的呼唤像是某个深夜敲击棺椁的
  声音。死人在慢慢醒来,
  而活着的人,承受这击打,无处遁逃。
  我见过镜子里下着一场漫长的雨。
  玻璃在月光下碎裂,有如自焚。
  三十码之外,一群黑鸟在白铁皮上歌唱,
  ——亲人还未降生。
  我能取走什么,从这些反光的东西中?
  我的话语被蒸发,等于没说,
  被动地活在无处不在的
  恍惚中,形同白活。
  那么多的悲苦,不是被消解,就是被堙埋,
  我恐惧,但又找不到恐惧之物——
  就像一朵云,因天空巨大的反光
  而不能掖藏漂泊的身世,
  到处都是空间,但无处遁逃。

聆 听


  门廊尽头的那块镀金牌匾
  仿佛突然被抽走重量,啪的一声,
  掉落地上。——牌匾上的字也随之摔碎。
  墙上的镜子跨出几步,似乎想
  遏制它起身的欲望,
  (又仿佛安慰着它的跌落)——
  你向镜里探望,一条灰色的云,形同陌路。
  被鸟叫猛然掀开的几扇窗户,
  像翅膀拍打着光斑,掉入镜子里。
  一只幻想在牌匾上题字的苍蝇,
  穿过门廊,远远地,停歇在风的喘息上。
  现在,一个穿深黑风衣的男子,
  穿过门廊,径直踅过那牌匾的拐角,
  来到镜子正中央坐下。他取下满脸的惊恐,
  从左耳那里,掏出
  一只蜕壳的蝉鸣——
  昨夜犹豫着未被摁响的门铃,随着一盏
  顶灯的不翼而飞,声音大作,
  像镜面突然碎裂。

所有大于毁坏的……


  所有大于毁坏的东西都会保留下来,
  就像淤塞的过去终究会
  找到一个出口:未来——
  我记得回忆的形状,
  它有时像过去,有时又像未来。
  然而我们不会比我们的脚跑得更远,
  也不会比遗忘到来的更快。
  唯有生活会留下来陪伴我们,
  哪怕这生活是一个恶魔般的情人。
  我们试图建立过什么,在这世界上;
  就像西绪弗斯推着那块
  不停滚落的石头上山?
  也许吧。但我记得枫桥夜泊,
  所有的客船都不曾到来,只剩
  一江迷雾般的空茫……
  然而那不曾出现的就算依然在消失,
  并未能阻止我们为毁灭而生。
  时间给我们一个颓败的加油站,
  空间就拉开一个口子,
  输送来更多的石油;
  ——尽管那石油看上去像我们的血。

趁良辰美景好虚设


  早晨,漩涡还未醒来,
  江面还有一大片平静可供我们散步。
  还有垂直的倒影,像一面反向的镜子,
  临照出我们没有错乱的面庞。
  还有柳树下的风,说着早春的温煦,
  虽说这温煦还不足以吹开芽苞。
  还有稻草人向我们走来,
  ——从泛白的土地上;尽管中间
  还隔着一大段生长的距离。
  还有肩头可以暂时停放我们的头颅,
  因为鸟儿刚出巢,江面开阔像
  一条风平浪静的跑道。
  漩涡还未醒来,但很快就会醒来。
  很快,秩序将被打乱,
  江水将从自身的动荡中带来大地的
  旋转。而望江的人,画桥的人,
  垂钓者,晨泳者,很快也将弃岸而去,
  像逃离瘟疫一样逃离那漩涡,
  回到各自的影子下,去延续昨天那
  尚未过完而必须
  过下去的生活……

另一边


  我倒向思维的另一边,
  仿佛一个意志的反作用力。
  趋光是本性,
  但无人触及的暗处更令人神往。
  我倒向狂欢的另一边,
  留下思维,像一个忙碌的大厨。
  俗世的口味总是如此难调,
  顾此失彼,几乎是每一个大厨的宿命。
  现在,站在大地的另外一边,
  我垂怜我的思维。
  它随大众的口型飘拂,
  仿佛一個丢失重量的钟舌。
  然而,“它是思维吗?”——
  每晚检视,我的大脑一片空白。
  天空星辰闪烁,
  但每一颗固若金汤,
  从未在浩瀚的苍穹丢失自我。
  我倒向时代的另一边,
  以此割开自我——一半给生活,
  一半给生活的反对者。
  像分岔的火苗在人群中行走,
  我有时亮如白昼,
  有时,又暗若寂夜。
其他文献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综合材料绘画艺术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先后就读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  多次参加国内外重大展览并获奖,作品被中国美术家协会、国际奥林匹克藝术中心、俄罗斯圣彼得堡美术家协会、中央美术学院、深圳美术馆、中共北京市委办公厅等机构和个人收藏。
期刊
供职于淮北矿业集团。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摄影作品《青春靚影》获中国摄影报2015美丽中国安徽之旅年度总冠军并入选上海第十三届国际影展,《脊梁》获安徽省东尼摄影大赛亚军,《洗浴的矿工》入选上海第十三届国际影展,同时入选安徽省第十九届影展,《我的矿工兄弟》和《矿工素描》入选安徽省第十八届影展,《开采光明的人》入选全国农民工摄影大赛,《高高兴兴上班去》和《更衣室里的矿工》先后在安徽省摄影大赛中获
期刊
一  刘云生的小说是很有些“自己”的。因了这个“自己”,让他的小说具有了独特的质地。这独特的质地,是从他的经历、成长、磨难、读书、冥想乃至人生,抑或命运中生发出来的,是从他的血液中流淌出来的,就像他的性格、他的癖好,甚至他的相貌一样,成为他的一部分。对一个创作者来说,这至关重要,犹如“命门”。  一位诗人朋友曾在一篇短文中这样写道:“许多年前在杂志上看到刘云生的一张照片,他‘傻乎乎’地站在黄土峁上
期刊
一  丈夫是在一次井下事故中走的,矿上给她们一套房子,还给她安排了工作,她把丈夫的照片挂在客厅里,总觉着他迟早要回家,就跟那些年她在老家等他一样。  丈夫生前的工友马良,是他们的老乡。料理丈夫后事时,她浑浑噩噩,哭得死去活来,那段日子她都不知道怎么过来的,全靠马良跑前跑后,矿上跟她说赔偿的事,马良教她怎么说,所有的事情都办得很顺利。来到矿上,一切都陌生得让她恐惧,好像掉进另一个世界,每天遇到的都是
期刊
以前,在煤矿人眼里,书柜是有身份有文化的象征,也属于没什么大用处的奢侈品。既然是奢侈品,那就不可能进入普通人的生活。反正我在煤矿住的那些年里没有见过谁家摆着这么一件家具。碗柜呀、衣箱呀、后来的高低柜组合柜呀、大衣柜呀、平柜呀,这些家具我倒是常见。  我们家也没有书柜,但我们家有很多书。我母亲识字,写得一手好字,年轻时有些“小资”,自费订过几年《中国青年》。那时一份《中国青年》的订价可能得好几块钱。
期刊
一  巧英离开河口村,姐姐崇英送她到村口。巧英这次到河口村找姐姐崇英,想让姐姐帮她拿个主意,肚里的孩子是留还是流,可姐姐没有给她一个明确的答案。她知道对于这件事,姐姐也不好给她拿具体的主意。这是她自己的事,是她和已经死了的王宝之间的事,也是她和王宝父母之间的事,这又怎么能让姐姐拿主意呢?生活一下子变得这么糟糕,怨谁呢?当初是她自愿嫁给王宝的,就像捡了一个宝贝,谁承想他会在井下出事。这是命吗?唉!这
期刊
一  我笔下的自由撰稿人并不是专门靠写文章生活的人,而是以前爱写文章的一个人的绰号,但是我几乎没叫过,我一直称呼他为“老师”,十五年前我们同在十里沟煤矿干过,他是我作为文学青年时候的启蒙老师,也是比较好的朋友。可是他离开那个令他伤心的煤矿,与我们失联已经很多年了。  二○一八年的端午节后,家在主城区新源小区的岳母不小心扭伤了腰,在家里调养。一个星期天我去探望岳母,那天早上,只是阴天而已,等公交车驶
期刊
楔 子  文中只写了四种食物,且点到为止,题目却用“漳派”,显得过大了,名不副实了。再一想,地方小吃最能体现一个地域的历史文化,也是一道风景。很多小吃流传下来,自有它的道理,值得研究。况且,舌尖能自己说话的。古城豆花香  在漳州三十多年的时光里,我先是住在城西,又到了城东,也就是从这个小城日落之处到日出之地。从西到东我只在城市边缘打转,充其量就是城乡接合部。三十多年的时光里我甚至都觉得自己不是城里
期刊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应该是“读着不累,合卷有味”,有让人一口气读完的魅力,《煤城往事》(《阳光》2019年第1期)就具备了这一点。  读《煤城往事》是在五月一个周日的下午,一个人坐在办公室里,百无聊赖。时令虽然已经是五月了,但海拔四千二百多米的青海木里矿区,仍然是冰与雪的世界。窗外,晶莹的雪花在静静地飘洒着,如烟似絮,我无心欣赏窗外的雪景,沏上一杯茶,點上一支烟,随手从厚厚的一摞报刊里抽出一本杂志来
期刊
一  一到腊月,高粱爷就觉得身子不爽,咳嗽,胸闷,还老是做梦。一做梦,就是以前那些陈谷子烂芝麻的事儿。过了年就是他的旬头年了,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高粱爷过了年就八十四岁了。其实,在金斗庄,像他这样八九十岁的老人还不老少。金斗庄有山有水,空气好,环境好,没污染,建国以来还没有一个人得癌症,是有名的长寿村呢。  可高粱爷觉得自己真是有些老了,不服老不行,地里活儿干多了,觉得浑身都疼。人老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