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题求全面 灵活题抓题眼

来源 :广东教育·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rozds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年高考政治的主观试题不管是何种题型,总体都可以归结为两大类:一是基础题,二是灵活题。这两种题型分别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能力及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对两种题型的解答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别寻求不同的解题方法。以2012年高考广东政治试题第36题第(3)问为例,该题既包括紧扣教材的基础题部分,也包括要求回答“现实意义”的灵活题部分,试题内容如下: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三: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中国人民不断战胜各种艰难险阻,进一步坚定了“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的信念,凝聚了深化改革开放的共识。2012年2月,温家宝总理在广东调研时指出,20年前邓小平南巡关于“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的教导至今仍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3)结合材料三,运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原理,分析“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这一论断,并阐述其现实意义。
  对该题的解答要分如下两个方面去思考:
  1. 基础题部分。
  运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原理,分析“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这一论断,考查的是教材的基础知识内容。对这种类型的题,答案的主要内容来自于教材,但由于高考答案所必须的区分度,学生答题的水平差别主要体现在是否能够全面把握所学知识,回答该类问题时主要是要追求答案的全面性。
  第一是全面把握教材。对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的全面把握,既要全面回答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总的观点,还要包括其中的四个具体表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都应体现在答案中。
  第二是适当补充教材。对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教师在复习备考中会补充如下内容,即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具有阻碍作用。这一知识在教材中并未直接写明,但在答题时应予补充。
  第三是全面联系材料。对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的各个方面的内容,都要分别联系材料内容进行分析,不可先把教材观点全面列出,然后再一起联系材料。
  第四是科学整合观点。把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的各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整合,把其中的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放入现实意义部分来回答。高考答案的这一内容是对学生能力的很高的要求。
  2. 灵活题部分。
  本题中“并阐述其现实意义”是灵活性比较高的试题,要求联系实际进行分析,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该类型试题尽管教材上没有答案可以寻找,但学生在答题时不应天马行空,漫无边际,而应善于根据试题的信息点作为答题的题眼来组织答案。
  第一个题眼是“论断”。根据“论断”一词,可得出“重温这一论断有利于排除争论和干扰”这一答案或类似答案。
  第二个题眼是“改革”。根据“改革”一词可得出有利于“深化体制改革”这一现实意义。
  第三个题眼是“开放”。根据“开放”一词可得出有利于“提高开放水平”这一现实意义。
  第四个题眼是“死路一条”。根据这一题眼引申出我国所走的道路是什么,我们所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而得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焕发生机和活力”这一现实意义。
  通过对该题基础题部分和灵活题部分的综合分析,不难得出类似以下参考答案的基本内容:
  (3)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是这一认识的基础。
  ②实践是认识的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需要推动了这一认识的深化。
  ③实践是检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实践检验了这一认识的真理性。
  现实意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重温这一论断有利于排除争论和干扰,深化体制改革,提高开放水平,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焕发生机和活力
  (作者单位:广东肇庆中学)
  责任编校 李平安
其他文献
【考纲解读】  近几年的高考作文一般都出现“立意自定”这个词语,“立意自定”说明作文题目中存在角度的区别,写作时需要看到这些角度,并选出其中一个角度立意。但还要看到材料有不同的指向,这些指向规定了写作时立意的区域。高考作文有三个指向:人生、社会、自然。  人生道理一般指人对生命的正确认识。包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坚忍不屈的意志,孜孜不倦的追求、朝气蓬勃的精神、明朗愉快的情绪、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健康乐
近期,湖州市优质课评比,选题为人民版必修I“卓尔不群的雅典”。参赛教师多种教学手段方法的运用,多种教学素材的整合,多视角对历史的阐释,无不体现着他们扎实的教学素质和学科能力。本人有幸作为评委全程参与了此次活动,现结合自己思考,就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的优化,谈谈个人的体会与看法,以求教于同行。  一 、解读历史概念,突破知识要点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规定:“学生要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作文选用材料,讲究的是对材料的取舍与创新。同样的材料,可以为不同的主题服务,从而写出经典的作品来。考场作文要想打动阅卷老师,那就得对材料精雕细琢了。大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移花接木    顾名思义,就是把带花的枝条嫁接在别的树木上,产生新品种或改善老品种。也常指使用手段,暗中更换人或事物。我们写作文就是要对自己熟悉的几个故事进行压缩,然后将其巧妙
2014年4月24日教育部正式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中国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合格接班人成为教育界的核心任务。如何将当下教育的主旨追求付诸实践,既是挑战,也是教育研究积极优化、转型的契机。福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依托中山大学优质教育资源,立足毗邻港澳的区域优势,积极挖掘珠江三角洲丰富的田野资
高考专题复习中,诗歌鉴赏是“性价比”最低的考点之一,师生们往往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却收效甚微。诗歌鉴赏的复习要点不外乎三条:读懂,会做,答对。围绕这三点,从丰富储备、规范训练和有效答题三个方面寻求突破,可望提高诗歌鉴赏的复习效益。  一、丰富储备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语文考试大纲》中明确诗歌鉴赏考点有两大点五小点: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
历史是逝去的客观存在,具有间接性的特点,我们无法直接感知。了解历史必须借助史料中介,脱离史料中介不可能全面认识历史,这是历史认知的特点。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本)》在学科核心素养方面明确提出了“史料实证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1]并具体提出“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2]在这里,“获取的史料”并不见得都
众所周知,校长的教育思想、办学理念和办学追求,对学校的办学方向、教职工的共同价值追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学校提出了“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并适时提出走内涵发展的工作思路。近年来,经过我校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已深入人心,并逐渐成为了我们的自觉行为,以有效教学为抓手的推进学校内涵发展措施取得了初步成效,在最近的两年内分别取得四大成果:2008年顺利通
听了本科组老师的一节复习课,复习的内容是《政治生活》第四单元“当代国际社会”。这节课复习效果很好。根据这节复习课和笔者的的经验及思考,笔者认为高三政治复习要落实好“实”、“练”、“法”,这是复习课要念好的三字诀。  一、 实  所谓实,就是要全面复习、夯实基础。现在的高考要靠全面地扎实地复习才能取得好的成绩,而靠押题取胜几乎是不可能的。就知识而言,复习时应当对每个知识点一个一个的过,要到边到角。还
一、校本课程开发对核心素养培育的意义  中学历史课程承载着历史学的教育功能。学生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拓宽历史视野,发展历史思维,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能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并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为未来的学习、工作与生活打下基础。[1]然而
文言文翻译在高考语文试卷中题型稳定,且分值(全国新课标卷连续多年保持在10分)在主观题中仅次于作文,其引起广大师生的高度重视在情理之中。但现实情况是,作为相当成熟的一种题型,很多学生对文言翻译或心存畏惧,或苦心训练却效果不明显,反映在高考考卷中得分率往往不到五成,远低于全卷的平均得分。究其原因,这固然与文言知识的浩瀚无际、文言翻译考查点众多,令考生难于捉摸有关,但笔者以为,出现如此现象根源还在于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