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之我见

来源 :教育前沿·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470479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因素日益增多,为此,需要认真分析研究,从领导决策、教育的主体、客体、内容以及途径等方面着手,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实效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7)03-003-02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四有”新人的重要途径,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因素也越来越多,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因此必须加以分析研究,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中心工作地位,树立学生工作一盘棋的概念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尤其是随着高校扩招、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显得更具有迫切性。牢固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工作地位,是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前提。从《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到《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等一系列文件,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重视。为此,高校应从队伍建设、工作场所和经费保障等方面把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落到实处,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摆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同时,还要树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一盘棋的概念,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包括学工、教务、后勤、行政等学校各个部门的配合,只有各个部门协调配合,齐抓共管,才能形成合力,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工作地位得到落实,充分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学工干部和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是保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学工干部和政治理论课教师是主力军,因此,首先要加强这两支队伍的建设,这里主要从加强学工干部队伍的建设方面进行论述。近年来,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多元化给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传统经验越来越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因此,加强培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学工干部队伍越显重要。一方面,要提高学工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学工干部只有具备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才能对学生的成长进行正确的指导,保证正确的政治方向。同时,学工干部还要有较强的业务水平,熟练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技巧。这要求学工干部在加强自我学习的同时,高校也要高度重视学工干部队伍的建设,创造条件,以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另一方面,还要保证学工干部队伍的稳定性。当前学工队伍的流动性大已成为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充分调动学工干部工作的积极性,特别是要研究学工干部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问题,稳定教育队伍。
  
  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做到服务育人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独立意识强,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注意以学生为本,做到服务育人,其中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建立平等的人格关系,这是落实“以学生为本”思想的根本要求,也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关键。这要求教育者在工作中注意以理服人,自觉地从学生的角度与他们交流沟通,促进师生之间建立彼此信任的关系。其次,要重视学生的内在心理需要。只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要,才能促进大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去接受和践行。因而,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过程中应尽可能地充分考虑学生的内在心理需要,根据其内在心理需要组织设计和开展系列教育活动。此外,还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个别教育,以达到理想的教育效
  果。
  
  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时效性、针对性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大学校园亦是如此,这要求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内容上也充分体现这一变化,注意时效性,及时补充新形势需要的有关内容,融入时代特色,与时俱进,使得教育内容更贴近大学生的实际,从而增强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的出现、知识经济的勃兴引发了人们特别是大学生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人生态度、生存方式等各方面的连锁反应,这就需要教师真正地把握教育对象的复杂性和差异性,做到有的放矢,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譬如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如何培养大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人格和优良的道德品质等等?这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个人的才智和能动性,在教育过程中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增强针对性,与大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相结合,准确地把握当代大学生特有的心理特性、思想轨迹,从而收到真正的教育效果。
  
  五、建设多渠道、多层次的思想教育系统工程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日益复杂化,仅仅靠政治课、报告会等形式实施教育,已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必须树立全方位教育的新观念,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建设,充分开发新途径,形成育人合力,以取得整体效应。
  
  (一)巩固阵地,坚守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
  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无疑是主阵地,通过思想政治课教育,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方法,并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内化为一种自觉的行为,从而使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要发挥思想政治课教育主渠道作用,提高其教学效果十分关键。一方面,在教育内容上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结合事例,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二要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拉近师生距离,及时把握他们的思想动向,并加以鼓励和引导。此外,还应该认识到各学科教学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是每一个教师的基本职责,每个学科教师也都应增强育人意识,在专业教学中注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形成育人合力。
  
  (二)拓宽视野,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新渠道
  1、利用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从一定意义上说,心理健康教育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通过开展心理咨询,可以培养学生健康心理;通过开展挫折教育,教会学生正确对待竞争等等。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丰富其工作方法,增强教育力度,提高教育实效。为此,高校应通过成立心理辅导中心、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等措施,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富有成效。
  2、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日益迅猛发展的网络为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环境,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和新手段。加强网络建设,优化学校的育人环境,可以充分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这一方面要主动占领网络新阵地,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如通过建立“红色”网站,构筑高校德育建设重要阵地。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如通过电子信箱、BBS、聊天室等,加强网上互动交流,及时解决大学生关心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增强教育效果。
  3、通过职业指导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为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各高校都积极开展职业指导,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提高就业率。同时,职业指导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如通过职业指导,加强职业理想教育,引导学生立志做一个有理想、能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做一个诚信、敬业、有奉献精神的人;加强创业教育,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具有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等等。这需要高校健全职业指导机构,建设一支强大的职业指导队伍,积极开展教育科研,在开展职业指导,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同时,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4、通过校园文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我国高校校园文化经过多年的建设已经取得很多成果,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校园文化建设始终是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这一根本任务而展开的,同时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另一方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学生喜爱的文化活动,潜移默化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其中而成为教育的有效载体。因此,建设积极、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是新时期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优美的校园物质环境、完善的制度文化以及良好的大学校园精神发挥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5、通过科研创新教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注重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不仅能在校园中营造了浓厚的学习、科研氛围,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科研积极性,加强学风建设,同时也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一方面,创新既是科研的生命线,同时也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切入点,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科研活动,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另一方面,通过校园科技文化活动,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求真务实精神等。
  参考文献:
  [1]宁玉民.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途径的创新[J].思想政治教育,2001(1)
  [2]刘海春.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2003(2)
  [3]宋文军、孙伟洵、李维民.新形势下切实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J].绥化师专学报,2004(11)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中国教育报,2004-10-15
其他文献
摘要:数学解题能力是高职学院《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的需要,也是高职学生学习后续课程、提高创造能力的需要。《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而数学思维能力反映在通常所说的数学解题活动中。为此,我们在教改中提出以强化解题意识为宗旨的“问题本位教学”。  关键词:高等数学 解题教学 问题本位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7)04-
期刊
摘 要: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大运动量反复操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性学习。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的意义以及如何通过国家课程标准促探究性学习实施的问题,得到了普遍的重视。学校体育学探究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去操作、去探究、去分析、去归纳,即注重课常的“活”与“思”,让其“动”起来,旨在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3.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7)04-117-01    材料作文,近来又成了人们讨论的热门话题。可对于学生们来说,怎样通过材料来展开联想和想象,怎样把握住材料的关键点,怎样联系实际来论述,都成了难点。 多年的教学经验使我感到,要想写好材料作文,首先要让学生吃透材料,其次通过材料来拓宽思路,并能联系现实,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作文言之有物,言之成理。  下
期刊
Abstract: As a famous America poet and short story writer, Edgar Allan Poe wrote a lot of poems and short stories during his short lifetime.In his short stories, death is usually horrible and mysterio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7)4-113-02    美国教育家波斯纳在总结教师的发展时曾得出这样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班主任对班级管理也应如此。众所周知,教师工作最显著的特征是其实践性,在实践过程中,班主任不断积累起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但在教学实践中,繁忙的日常工作和各自的狭隘经验,极大地影响着广大班主任的管理水平和理论视野,从而制约着班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7)04-125-02    一篇文章怎样解读才算到位?在以应试为目的的模式下,“标准答案”一统天下,这个问题根本不是什么问题。一篇课文让学生读什么么,读到什么程度,老师只要根据“教参”的提示把有关课文的方方面面知识和答案“转述”给学生,学生只要记住所学知识或答案能够对付考试就行了。新一轮课改出台后,给教育教学吹来了一股春风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7)04-124-01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非常重视对孩子的早期教育,研究证明,早期教育是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因为早期教育是在0——6岁人脑迅速生长发育期给孩子以恰当的信息刺激和训练,以提高人的基本素质。而故事是对幼儿进行早期教育最好的途径之一。幼儿都愿听故事,好多幼儿还愿意自己编故事。故事生动有趣的情节和优美动听的语
期刊
摘要:本文介绍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高职英语教学的实验,运用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理论、语言输入、输出理论,提出了“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课外网络自主学习”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的学生成绩具有显著的整体化优势。“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课外网络自主学习”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关键词:高职英语 多媒体辅助课堂 网络自主学习 教学模式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7)04-127-01     阅读和习作是形成和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所以《新课标》要求要“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那么,怎样让学生把读和写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写作能力的提
期刊
摘 要:20世纪末期对大学文化现象的研究由“校园文化”时代进入了“大学文化”时代。深入探讨大学文化的内涵和新时期大学文化建设是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大学文化 内涵 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7)03-001-02  文化是一所高校的精髓和灵魂,是构成高校办学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中国高校出
期刊